全媒體記者 康冀楠
開封是一座擁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作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八個朝代在此建都。
歲月的洗禮,使開封這座城市有非同一般的從容和氣度,有說不盡的故事,有許多人文遺蹟和自然景觀。
2013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國古都學會2013年(開封)年會在古都開封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中國古都學會2013 年 (開封)年會宣言》,正式認定開封為「八朝古都」和「中華名城」。
中國古都學會是由國內各高等院校、社科機構、文化團體中的團體和個人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組織。由於會聚了國內頂級的專家學者,中國古都學會被公認為是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其研究成果頗具權威性。
本屆年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開封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復興」這一主題,通過認真的學術研討和實地考察,達成共識,並通過了《中國古都學會2013 年 (開封)年會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指出:根據古文獻記載和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以前,開封就是人文始祖帶領部族生存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早期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為中華民族的早期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後,至第七位夏王杼時,將國都設在位居中原腹地的老丘(開封)。夏定都於老丘歷時200餘年之久,這對推動中原地區的開發和夏王朝的興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戰國時期的魏都大梁,是開封建都史上的第二個都城。自隋唐而後,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把這裡作為都城。北宋以東京開封為國都,歷經九帝168年,不僅使開封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為發達、城市功能最為完備的國際大都市。金朝統治下的開封,先為陪都,繼為國都,依然保持了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宣言》認為,上述史實表明,歷史上的開封,從成為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的都城開始,到戰國時期的魏,再到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其以後的北宋和金,都是引領一國的都邑,是名副其實的「八朝古都」和「中華名城」。它的重要歷史地位應該得到充分的認識和肯定。
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和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自公元前2070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大禹是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世襲制的先河,其後歷經太康、仲康、相、少康、杼等王,共傳十七王,延續約471年,至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所滅。
由於生存環境和戰爭等原因,夏朝的政治中心不斷轉移,都城先後經過九次遷徙,首任王大禹遷都陽城,二任王啟遷都安邑,三任王太康遷都斟尋,四任王仲康遷都帝丘,五任王相遷都斟灌(其間夏政權一度被后羿、寒浞取代),六任王少康遷都原邑,七任王杼遷都老丘。
如果將夏朝建國當作中國歷代王朝興起之初,那麼,夏王啟可稱為首開「家天下」的創始人,夏王太康可稱為最早「遊樂失國」的昏君,夏王「少康中興」可稱為由「亂」到「治」的一代明主,而夏王杼由「治」到「盛」局面的出現,才是夏朝真正意義上的鼎盛時期。作為夏代六王建都之地的老丘,就是這一鼎盛時期輝煌業績的重要標誌和歷史見證,在夏代王都中佔有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