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自播出後獲得了一片讚揚聲和較高的收視率。該節目對於弘揚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導向作用。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也不會完美無缺。漢字聽寫大會也同樣存在著主辦方用從詞典、古籍裡找出許多生僻,甚至僵死的文字作為考題考選手的問題。由於有些字詞十分生僻,只是古籍裡僵死的文字,使得場外的成人觀眾多次出現0%正確率的尷尬現象。
有必要「焐熱」那些生僻的古文字和古詞語嗎?筆者認為沒有必要。文字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服務於現實生活。漢字的發展也是不斷揚棄的過程。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一些古籍裡的文字對我們當代人來說價值已不大,甚至毫無價值,它們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生自滅。事實上,我們已很難用人為的方法讓生僻古文字真正地重新「煥發青春」。即使「活起來」,也僅僅是在「漢字聽寫大會」的會場「活」幾分鐘而已,或者「流行」一下,很快也會消聲匿跡。所謂「葳蕤」「搴芳」等原本冷僻的古文字詞成了流行用語、一種時尚文化,我看也是暫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