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導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

2020-11-30 吉林大學

【央視新聞】11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報導了吉大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

報導中提到,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從2019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運城鹽池直線距離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這次發掘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淺褐色,上面用尖銳器物刻上了條狀花紋。它的發掘出土不僅為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1926年在夏縣西陰村發掘的半顆人工切割的碳化蠶繭提供了例證,在時間上也早了大約500年。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段天璟表示,此次發現的石雕蠶蛹意味著早在仰韶早期,東莊類型的先民們很可能已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為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聚焦!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據央視節目報導,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文/曲家偉 攝/考古學院】近日,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的考古文博專業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加啟動儀式和相關會議,對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和基地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文/攝 曲家偉】10月8-10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學校「師德學風」建設,加強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一行前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調研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情況,考察師村遺址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成果,慰問正在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考古學院師生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就是一個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黃土背朝天「接地氣」的「塵土學者」,他在塵土中追尋文明,在塵土中探求真實,在塵土中實踐信仰。因為熱愛,這位40歲出頭、因在田野裡 「經風雨、戰烈日」而顯得皮膚黝黑的考古專業教師,以「透物見人、重建國史」為使命,腳踏實地考古、實事求是研究、潛心教書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吉大考古青年在行動
    原創 請關注 吉林大學 收錄於話題#吉林大學56個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繼2019年5月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這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緣系小南山:孤獨中的堅守——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校友、小南山遺址...
    原創 請關注 吉林大學2020年5月5日,中國考古領域的最高獎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黑龍江省雙鴨山饒河小南山遺址成功入選。小南山遺址宛若天鵝頭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為這顆明珠拂去蒙塵的重要學者之一便是我校考古學院2000級校友李有騫,作為小南山項目的領隊,他對於整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李有騫,男,吉林大學2000級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生,2009年博士畢業,本碩博均就讀於吉林大學。主要從事東北亞史前考古研究,現為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資料部主任。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會上發表講話。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考古學院林沄教授,原校領導、古籍研究所吳振武教授,周忠兵教授參加座談會。
  • 吉林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
    在第12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吉林大學獲得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5項,再次勇奪全國「優勝杯」。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動物醫學專業技能大賽中,獲特等獎。「機械XR夢工場」5位教師組成的團隊作品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應用大賽T3賽項唯一一等獎。吉林大學有51門課程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我們本科招生生源質量實現穩中有升。
  • 埃及發現一距今3700年歷史金字塔 內部結構完整
    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4日消息,說到金字塔,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胡夫金字塔,但其實埃及境內的金字塔至少有120座。每隔幾年,考古學家就會在沙漠中發現一座新的金字塔。據埃及《金字塔報》報導,考古人員日前在開羅西南約40公裡處的代赫舒爾發現一座距今約3700年的金字塔。  最新發現的金字塔初步推斷為古埃及13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802年至公元前1649年)的法老墓葬。這座新發現的金字塔內部結構「非常完整」,目前考古人員仍在對入口通道和墓室進行發掘。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據新華社報導,萬壽巖位於三明市三元區巖前村,此巖由灰巖構成,巖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兩個洞內。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考古工作隊在對萬壽巖的靈峰洞和船帆洞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這兩個遺址。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③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10月31日,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紀念會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60年來,川大考古學專業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成立的「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促進考古學發展上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 千耦其耘 有實其積——宋建忠談山西考古60年的輝煌(圖)
    記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是全國較早設立的考古研究機構之一,作為文物資源大省,山西考古機構能夠較早建立所靠的機緣是什麼?  宋建忠:中國考古事業的起步與山西密不可分,1926年,從美國哈佛人類學系學習歸來的李濟博士2月至3月在山西的汾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工作,發現了夏縣西陰村遺址,同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剛剛發布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據稱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白鶴美術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機構都收藏有出土於石峁遺址的牙璋或風格類似的器物[3]。數量龐大、器類獨特、玉質迥然的石峁玉器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文物收藏家和玉器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考古學者首次關注到石峁遺址是在1958年。
  •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天文臺:距今有4700多年歷史
    天文臺是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觀察,在我國古代就有了,那麼山西的陶寺觀象臺就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天文臺。陶寺古觀象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2003年被發現,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臺」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攝影:韓源源;版權:張東菊,蘭州大學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