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聚焦!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0-12-05 中國教育那些事

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

據央視節目報導,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離運城市鹽池直線距離大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此次發掘出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現淺褐色,表面有尖銳器物刻出的條狀花紋。石雕蠶蛹的發掘出土不僅為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1926年在夏縣西陰村發掘的半顆人工切割的碳化蠶繭提供了例證,在時間上也早了大約500年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段天璟表示,此次發掘出的石雕蠶蛹意味著早在仰韶早期,東莊類型的先民們很可能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為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拓展閱讀:

吉林大學考古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肇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1962年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1972年,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學創立考古學專業。1973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1981年,考古學獲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5年,增設博物館學專業。

1987年,成立獨立建制的吉林大學考古學系。1995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入選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歷史學基地。1998年,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併入選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特殊學科點。2000年,考古學科獲批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並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學科建設項目。2001年,考古學系併入文學院。2005年,依託考古學科建立的"中國邊疆史地創新基地"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7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被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018年6月,吉林大學成立獨立建制的考古學院,下設先秦考古系、歷史考古系、外國考古系、科技考古系、古文字學系、文化遺產系、博物館學系。2019年,考古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近50年來,吉林大學考古學科的幾代教師孜孜以求,打造了求真務實的"吉大考古精神",形成了"以田野考古為基礎的中國考古、以邊疆考古為依託的外國考古、以學科交叉為支撐的科技考古、以出土文獻為材料的古文字學、以文物保護為導向的文化遺產、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博物館學"六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優勢特色學科(外國考古、古文字學)和新興交叉學科(生物考古)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並已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礎學科(中國考古)和應用學科(文博遺產)底蘊厚重,新生力量不斷加強。

吉林大學高度重視考古學院和考古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堅定不移地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敢於擔當、引領潮流"的吉大考古作為發展目標,並為推動中國考古學事業進步和吉林大學整體實力提升不懈努力。

來自:吉林大學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報導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
    【央視新聞】11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報導了吉大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 報導中提到,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從2019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文/曲家偉 攝/考古學院】近日,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的考古文博專業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加啟動儀式和相關會議,對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和基地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文/攝 曲家偉】10月8-10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學校「師德學風」建設,加強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一行前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調研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情況,考察師村遺址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成果,慰問正在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考古學院師生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政府共同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10月9日下午在洛陽即將迎來建成開放一周年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就進一步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交流與研討。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石濤報告了湖南省澧縣雞叫城遺址項目2018-2019年田野工作收穫。項目由川大考古系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結合系統調查與發掘方法。新發現的彭頭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存,分別將遺址的年代上限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下限延伸到公元前1800年,並明確了從環壕聚落向城的發展過程,城內分布密集建築遺蹟,指向雞叫城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區域中心,還發現了城內功能布局的線索,這些發現對理解遺址聚落髮展歷史十分關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
  • 去年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都在這裡了 2019年度四川省工作報告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緣系小南山:孤獨中的堅守——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校友、小南山遺址...
    原創 請關注 吉林大學2020年5月5日,中國考古領域的最高獎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黑龍江省雙鴨山饒河小南山遺址成功入選。小南山遺址宛若天鵝頭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為這顆明珠拂去蒙塵的重要學者之一便是我校考古學院2000級校友李有騫,作為小南山項目的領隊,他對於整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李有騫,男,吉林大學2000級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生,2009年博士畢業,本碩博均就讀於吉林大學。主要從事東北亞史前考古研究,現為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資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