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
據央視節目報導,夏縣師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離運城市鹽池直線距離大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此次發掘出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現淺褐色,表面有尖銳器物刻出的條狀花紋。石雕蠶蛹的發掘出土不僅為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1926年在夏縣西陰村發掘的半顆人工切割的碳化蠶繭提供了例證,在時間上也早了大約500年。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段天璟表示,此次發掘出的石雕蠶蛹意味著早在仰韶早期,東莊類型的先民們很可能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為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拓展閱讀:
吉林大學考古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肇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1962年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1972年,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學創立考古學專業。1973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1981年,考古學獲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5年,增設博物館學專業。
1987年,成立獨立建制的吉林大學考古學系。1995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入選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歷史學基地。1998年,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併入選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特殊學科點。2000年,考古學科獲批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並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學科建設項目。2001年,考古學系併入文學院。2005年,依託考古學科建立的"中國邊疆史地創新基地"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7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被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018年6月,吉林大學成立獨立建制的考古學院,下設先秦考古系、歷史考古系、外國考古系、科技考古系、古文字學系、文化遺產系、博物館學系。2019年,考古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近50年來,吉林大學考古學科的幾代教師孜孜以求,打造了求真務實的"吉大考古精神",形成了"以田野考古為基礎的中國考古、以邊疆考古為依託的外國考古、以學科交叉為支撐的科技考古、以出土文獻為材料的古文字學、以文物保護為導向的文化遺產、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博物館學"六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優勢特色學科(外國考古、古文字學)和新興交叉學科(生物考古)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並已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礎學科(中國考古)和應用學科(文博遺產)底蘊厚重,新生力量不斷加強。
吉林大學高度重視考古學院和考古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堅定不移地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敢於擔當、引領潮流"的吉大考古作為發展目標,並為推動中國考古學事業進步和吉林大學整體實力提升不懈努力。
來自: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