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的那些事兒

2021-02-28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

和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工作者面對的環境更加艱辛,危險性更高,技術要求也更高。

一個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考11個關於潛水方面的證書,才能擁有水下考古的工作資質。

發生沉船的位置一般水下條件比較惡劣,這加大了水下考古的工作難度。

水下考古隊員面對的挑戰

光的影響

水下考古隊員在水下作業時,會因為光線、能見度減低而產生暗適應。暗適應就是我們晚上看東西的感覺。

因為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水中,我們所看見的東西會有色差,跟我們在陸地上看到的效果不一樣。

因為光的折射作用,潛水員戴上面罩,在水中看到的東西會變大、變形,對觀察和判別微小物體的能力會大大降低。

在水下拍照時,因為色差,拍出來的照片會失真,影響我們觀察遺物在水下的真實狀態。環境昏暗,也不利於水下工作的進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會進行人工補光。

水下拍出的圖片,上為原圖,下為後期修圖(圖片源於網絡)

壓力變化的影響

當我們在高山上、坐火車、飛機時,有時會感覺到耳朵不舒服,這都是因為壓力變化引起的。

水越深,壓力越大。10米處最容易引起呼吸系統、耳朵、鼻孔、面部、牙齒等的壓傷。

隨著深度的增加,潛水員所用氣體中的氮、氧隨著分壓的提高還會對潛水員造成有毒傷害。面對這些問題,通常要控制上浮速度,送入減壓艙治療。

潛水深度越深,潛水員會面對氧中毒和氮麻醉的威脅,會反應遲鈍、思維混亂。

水流動的影響

在進行水下考古時,很多情況都不如陸地上那麼理想。由於水會把顆粒物攪動起來,水下考古工作者在進行工作時,能見度會很低。

「經遠」艦名字牌(圖片源於網絡)

沉船(圖片源於網絡)

溫度和聲音的影響

水溫過低時,會導致人的體溫迅速下降。

聲音在空氣中和水下的傳播速度是有差別的,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空氣中的四倍,超出人體的適應範圍,潛水員很難辨別聲源。

有毒、有害生物的物體的影響

會給潛水員帶來傷害的有毒、有害生物概括起來有四種:一類是鯊魚等兇猛並有利齒的;一類是有毒的,它們往往有漂亮的外表,如藍圈章魚、海蛇;一類是有刺的,如石魚、海膽;還有一類是會蜇傷人的,如水母。有些珊瑚也會蜇傷人。

水下考古隊員不僅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更要面對心理方面的挑戰。在陸地上輕輕鬆鬆完成的工作,在水下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供圖:李巖)

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水下作業時,環境是昏暗的,聽到的是自己的呼吸聲,面對的是未知。水下考古工作者不僅有著高超的技術,更有一顆強大的心。

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供圖:李巖)

在進行水下工作時,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為了安全起見,會規定潛水員下水的時間,分批下水。

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進行水下發掘的時間十分有限。水下考古項目一般進行的時間非常長,達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相關焦點

  • 考古發現!那些淹沒於水下的古代城市遺蹟,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談到水下考古,不禁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沉入海底的古代城市,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沉沒於水下的建築物其背後的故事,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偉大的歷史遺蹟究竟是何原因葬身于波濤之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水下城市的建造過程一定是規模龐大的。
  • 考古貴州︱胡昌國:水下的瑰寶,重現人間
    其流域早年的考古發現多為一些小型的墓葬和古建築,並沒有重要的古人類遺址發現。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將貴州考古工作者的眼光吸引到清水江流域來,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由原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在清水江流域進行規模較大的考古調查工作,但是並沒有在清水江兩岸發現大規模的戰國秦漢時期墓葬和遺址,曾經將部分清水江流域截流進行考古發掘也沒有任何發現。
  • 南海西沙群島水下考古新發現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該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複查等工作內容
  • 澳大利亞海岸發現的第一個確認的水下土著考古遺址
    根據 2020年7月1日發表在《開放存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海岸外的古老的水下土著考古遺址正在等待水下再發現。在冰河時代結束時,海平面比今天低得多,澳大利亞海岸線距離近海 160 公裡。當冰退去,海平面上升到目前的水平時,大約 200萬平方公裡的澳大利亞土地被淹沒在原住民以前居住的地方。因此,許多古老的土著遺址目前很可能在埋葬在水下。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水下考古工作期間,水下考古隊還對沉艦的外圍進行了鑽探,探明沉艦遺物主要散落分布範圍在3.8米範圍內。此外,水下考古隊還採取多角度近景拍攝方式,通過軟體進行三維建模,獲得較大範圍的沉艦水下三維影像。圖為航拍海上工作平臺與考古船。2014年9月,我國第一艘水下考古專用船舶----「中國考古01」號首航丹東,並參與此後歷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海洋文化和增強海權意識,按照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統一部署,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家單位合作將於8-9月組織開展為期40天的2020年度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將採用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重點摸清前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獲得的線索。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
  • 「邪門」的水下考古!專家打撈古船遇兩次異象,意外揭開沉船原因
    考古隊發現古代沉船,打撈時遇到「異象」,行駛中的船突然被卡住相比於正常的考古工作來說,水下的考古更加的難以進行,畢竟,一般的水下考古均是古代沉船或是古墓被水淹沒的情況,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對於古物的影響和損失是非常的嚴重的
  • 噬菌體:中國的那些事兒
    這兩天微信群、朋友圈被來自「英國那些事兒」公號的一篇文章刷屏了。這文章名字有點長:《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
  • 業餘海底考古愛好者在太平洋底發現龐大水下結構,是史前文明嗎?
    一位業餘的海底考古愛好者利用谷歌地圖在哥斯大黎加的科科斯島附近海域海底發現了巨大的水下「建築」結構,該結構從谷歌地圖上來看,非常類似於現代人類建造的機場。這個龐大的水下結構,總體的長度竟然達150千米,而且結構內類似機場跑道的「線條」在實際上竟然也寬達8千米,這是個什麼東西?
  • 「黑科技」助力四川首次水下考古,電子科大科研團隊繪製3D「藏寶圖」 | 「江口沉銀」系列報導(2)
    【小編按語】「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目前共開展了三期,分別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團隊自第一期考古發掘時就積極參與,持續跟進、深化研究,並不斷擴大探測範圍,繪製了更加完善的3D「藏寶圖」,發揮了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水下考古探測作出了重要貢獻。
  • 自然資源科普演講 | 楊楊:生態評價的那些事兒
    自然資源科普演講 | 楊楊:生態評價的那些事兒 2020-08-06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周桌遊那些事兒 | NO.8
    上周桌遊圈裡的那些事兒>08每周更新桌遊圈裡的那些事兒BGM展會在上海召開WODC大賽頒獎典禮順利舉辦
  • 從古至今 | 木工鑽孔的那些事兒
    古代木匠那些事兒在古代,木匠們在製作家具時是怎麼鑽孔的?通常,古代木匠們會使用以下這兩種工具:拉鑽和舞鑽。木工排鑽那些事兒到了現代,木工排鑽打孔機被廣泛應用在家具生產製造當中。在使用時,工人每鑽一組孔之後都要重新調整排鑽的鑽孔位置,人工測量無法保證鑽孔的孔距百分之百準確。而且如果板材底部要打凹槽甚至中間要掏空,還得重新用另外的機器來處理。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尼格婁水下巖洞的考古探索(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獲獎項目之一)急劇增長的水需求,以及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城市化、人口膨脹、經濟發展、政治衝突和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等,加劇了地球上水資源的壓力。當今以及未來用水的問題變得極為迫切。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東坑坨沉船引來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我省水下文物遺存較多,將來在做沿海領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時也會考慮內水考古。」毛保中10月9日介紹,2012年,我省正式啟動水下考古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
  • 關於半導體晶片的那些事兒
    關於半導體晶片的那些事兒 功率半導體那些事 發表於 2020-11-19 15:04:04 半導體材料有著其獨特的電性能和物理性能,使得半導體器件和電路具有對應的功能
  • 考古是人類研究,看那些汗毛直立的考古發現?純封閉打造工具!
    考古」是人類研究古代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人們在考古當中發現的一些文物可以幫人們了解到當時那個年代發生的一些事情。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那些讓人都汗毛直立的考古發現。根據考古人員的檢測,這些人體的骨骸是屬於公元前4世紀末的人體,已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了,這些屍骸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考古人員還沒有研究透徹。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其中,「南海I號」是入圍終評的唯一水下考古項目,發掘單位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戳視頻看「南海I號」終評全程 對於這一結果,中國水下考古人等待了逾30年之久。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I號」考古隊領隊崔勇。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中國擁有1.8萬多公裡長的海岸線,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裡程,以及兩萬多個天然湖泊,歷史上留存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在此次全國水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將會同海軍以及海洋、國土資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門開展多學科合作,不僅確定水下遺址的位置,還將根據其價值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文物部門還將在此基礎上開展水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