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工作者面對的環境更加艱辛,危險性更高,技術要求也更高。
一個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考11個關於潛水方面的證書,才能擁有水下考古的工作資質。
發生沉船的位置一般水下條件比較惡劣,這加大了水下考古的工作難度。
水下考古隊員面對的挑戰
光的影響
水下考古隊員在水下作業時,會因為光線、能見度減低而產生暗適應。暗適應就是我們晚上看東西的感覺。
因為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水中,我們所看見的東西會有色差,跟我們在陸地上看到的效果不一樣。
因為光的折射作用,潛水員戴上面罩,在水中看到的東西會變大、變形,對觀察和判別微小物體的能力會大大降低。
在水下拍照時,因為色差,拍出來的照片會失真,影響我們觀察遺物在水下的真實狀態。環境昏暗,也不利於水下工作的進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會進行人工補光。
水下拍出的圖片,上為原圖,下為後期修圖(圖片源於網絡)
壓力變化的影響
當我們在高山上、坐火車、飛機時,有時會感覺到耳朵不舒服,這都是因為壓力變化引起的。
水越深,壓力越大。10米處最容易引起呼吸系統、耳朵、鼻孔、面部、牙齒等的壓傷。
隨著深度的增加,潛水員所用氣體中的氮、氧隨著分壓的提高還會對潛水員造成有毒傷害。面對這些問題,通常要控制上浮速度,送入減壓艙治療。
潛水深度越深,潛水員會面對氧中毒和氮麻醉的威脅,會反應遲鈍、思維混亂。
水流動的影響
在進行水下考古時,很多情況都不如陸地上那麼理想。由於水會把顆粒物攪動起來,水下考古工作者在進行工作時,能見度會很低。
「經遠」艦名字牌(圖片源於網絡)
沉船(圖片源於網絡)
溫度和聲音的影響
水溫過低時,會導致人的體溫迅速下降。
聲音在空氣中和水下的傳播速度是有差別的,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空氣中的四倍,超出人體的適應範圍,潛水員很難辨別聲源。
有毒、有害生物的物體的影響
會給潛水員帶來傷害的有毒、有害生物概括起來有四種:一類是鯊魚等兇猛並有利齒的;一類是有毒的,它們往往有漂亮的外表,如藍圈章魚、海蛇;一類是有刺的,如石魚、海膽;還有一類是會蜇傷人的,如水母。有些珊瑚也會蜇傷人。
水下考古隊員不僅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更要面對心理方面的挑戰。在陸地上輕輕鬆鬆完成的工作,在水下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供圖:李巖)
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水下作業時,環境是昏暗的,聽到的是自己的呼吸聲,面對的是未知。水下考古工作者不僅有著高超的技術,更有一顆強大的心。
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供圖:李巖)
在進行水下工作時,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為了安全起見,會規定潛水員下水的時間,分批下水。
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進行水下發掘的時間十分有限。水下考古項目一般進行的時間非常長,達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