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記者張清華
原標題: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在該縣東坑坨海域發現一條古代沉船。河北省考古部門在初步調查後,在東坑坨海域共發現了兩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斷東坑坨1號沉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木船。但該船屬於什麼性質結構,所屬的具體年代,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一切懸而未決。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幾天前,我國第一艘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10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東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考古一線,直擊考古人員是怎樣破解謎團,見證考古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發現。
灤南漁民發現古代沉船
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反映灤南縣東坑坨發現一條古代沉船,隨後我省文物部門對這個線索進行了走訪調查,初步了解沉船的位置和基本情況,並在線索提供人家中見到兩件據稱是沉船附近出水的瓷器。
2012年10月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沉船線索進行補充調查,並印證了線索的真實性。同期發現另外一艘沉船,距離東坑坨1號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該船完好。2013年7月至9月,考古人員又對東坑坨沉船遺址進行了重點調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說,「經過初步整理研究,基本可以確認,東坑坨1號沉船為一艘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夾板船。銅皮包覆船體技術最早興起於歐洲,包覆銅皮主要是防止海水侵蝕船底,增加船隻的使用壽命。這艘木質船帶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由歐洲傳入中國的造船技術,這在國內已有考古發現中並不多見。」這些只是沉船的初步調查,該船是怎樣性質結構,到底屬於哪個具體年代,究竟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一切都懸而未決,令人期待。
東坑坨沉船引來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我省水下文物遺存較多,將來在做沿海領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時也會考慮內水考古。」毛保中10月9日介紹,2012年,我省正式啟動水下考古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為了破解東坑坨古代沉船的系列謎團,我國第一艘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幾天前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本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水下考古。
首艘考古船有「四大功能」
據毛保中介紹,「中國考古01」號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國家文物局與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聯合打造。該船全長57.91米,型寬10.8米,型深4.8米,自重980噸,航速12節,自持力30天,能夠抗8級風浪,建造資金近6000萬元,主要工作海域為我國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水下考古只能租用漁船進行考古,有很大的局限性。」毛保中說,考古船投入使用結束了我國水下考古租用漁船的時代。「作為水下考古專業用船,該船裝配多種水下考古專業設備,可承擔水下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出水文物保護等工作。」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專業設備的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今年9月4日,「中國考古01」號在青島中苑碼頭首航,首航第一站的任務是赴遼寧省丹東港海域開展水下沉船遺址重點調查工作,在丹東執行完考古任務之後,趕到曹妃甸海域執行此次考古任務。
據了解,該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潛水、水下考古發掘,滿足開展水下考古作業需要,滿足考古隊員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夠進行水下調查,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夠開展應急保護;四是在適當情況下對公眾開放,讓公眾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一個月內將執行「三大任務」
毛保中說,此次「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船上約有20多名工作人員,而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則是來自於浙江、廣東、北京、福建、天津等全國10個省市,其中河北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約有六七個人。
「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考古船肩負著三大任務。」毛保中說,考古船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弄清東坑坨1號沉船的性質結構,「要弄清楚究竟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等。」
「同期發現的另外一艘沉船距離東坑坨一號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該船完好。」毛保中說,「我們在此前也對另外一艘船進行了物探圖像採集,考古船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要對該船的物探圖像相關信息進行核實。」
據記載,灤南、樂亭沿海從宋代就有海運,清代及近代,沿灤南、樂亭沿海北上秦皇島、東至大連、營口一線一直是渤海灣北路的重要海運航線。灤南沿海不僅有風濤之慮,還是海退之地,多沙丘,所以往來船隻在此多有損失。「曹妃甸海域沉船較多,前期我們在陸上開展了一些線索調查。」毛保中說,考古船的第三項任務就是針對陸上調查中發現的線索進行確認。
「如果在考古中有所發現,我們會根據情況對船隻進行不同程度的保護。」毛保中表示,由於東坑坨沉船沉積多年,船上的附著物非常多,現在尚不清楚船上到底有何「珍寶」,只能是等待考古船來解密。
水下考古難度大于田野考古
河北位於中原文明的核心區域,與幾條大江大河都密不可分。毛保中說,「比如灤河流域的夏家店文化和紅山文化,邯鄲一帶的漳河流域有磁山文化,文化遺產非常豐富。」
「在滄州的海豐鎮遺址發現了豐富的文物,這裡在金代就是瓷器集散地,曾有人推測這裡是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毛保中說,我省啟動水下考古,「準備給國家文物局報課題,在這裡展開勘查。」據了解,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整體起步較晚,而水下考古工作的難度又是遠遠大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隊員不但需要考古學知識,還要掌握潛水、觀潮汐、地理等水下專業知識。我國目前有資質的水下考古隊員並且可以長年工作在一線的只有數十人。」「往往是在地形較為危險的地帶,容易發生沉船事故。」毛保中表示,在海域進行考古時,水下地形往往會增加考古的難度。水下考古需要考古工作人員具有不同於陸地上工作人員的思維方式,由於海水的流動、衝刷,經常發現一個遺址點,過一段時間去,可能就會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對于田野考古來說,最下面的地層往往年代最久,但是水下考古就不一樣了,最底層的東西未必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因此說水下考古工作難度較大。」
中國瓷器遍及世界各地,我國古代海上運輸航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
據記載,中國陶瓷外銷始於唐代,是隨中國絲綢出口到國外的。明清時期,由於世界貿易的需求,我國瓷器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進一步促進了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外銷瓷不但大量輸出到亞洲、非洲各國,而且自明代晚期開始傾銷歐洲各國。我省唐山沿海一帶海域就是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中國瓷器外銷東南亞一帶的必經之路。運載瓷器的商船需要在唐山沿海靠岸避風,以及補充淡水和食品。有些商船遇到惡劣天氣,來不及回港避風,被風浪翻沉到海底,形成了外銷瓷器的海底遺存。近年來唐山沿海一帶海域經常有明清瓷器被漁民打撈出水,出水的瓷器中以福建、廣東窯口生產的青花瓷碗居多,是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外銷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