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2020-11-23 鳳凰河北站

燕趙都市報記者張清華

原標題: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在該縣東坑坨海域發現一條古代沉船。河北省考古部門在初步調查後,在東坑坨海域共發現了兩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斷東坑坨1號沉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木船。但該船屬於什麼性質結構,所屬的具體年代,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一切懸而未決。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幾天前,我國第一艘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10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東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考古一線,直擊考古人員是怎樣破解謎團,見證考古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發現。 

灤南漁民發現古代沉船

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反映灤南縣東坑坨發現一條古代沉船,隨後我省文物部門對這個線索進行了走訪調查,初步了解沉船的位置和基本情況,並在線索提供人家中見到兩件據稱是沉船附近出水的瓷器。

2012年10月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沉船線索進行補充調查,並印證了線索的真實性。同期發現另外一艘沉船,距離東坑坨1號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該船完好。2013年7月至9月,考古人員又對東坑坨沉船遺址進行了重點調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說,「經過初步整理研究,基本可以確認,東坑坨1號沉船為一艘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夾板船。銅皮包覆船體技術最早興起於歐洲,包覆銅皮主要是防止海水侵蝕船底,增加船隻的使用壽命。這艘木質船帶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由歐洲傳入中國的造船技術,這在國內已有考古發現中並不多見。」這些只是沉船的初步調查,該船是怎樣性質結構,到底屬於哪個具體年代,究竟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一切都懸而未決,令人期待。

東坑坨沉船引來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我省水下文物遺存較多,將來在做沿海領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時也會考慮內水考古。」毛保中10月9日介紹,2012年,我省正式啟動水下考古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為了破解東坑坨古代沉船的系列謎團,我國第一艘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幾天前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本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水下考古。

首艘考古船有「四大功能」

據毛保中介紹,「中國考古01」號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國家文物局與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聯合打造。該船全長57.91米,型寬10.8米,型深4.8米,自重980噸,航速12節,自持力30天,能夠抗8級風浪,建造資金近6000萬元,主要工作海域為我國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水下考古只能租用漁船進行考古,有很大的局限性。」毛保中說,考古船投入使用結束了我國水下考古租用漁船的時代。「作為水下考古專業用船,該船裝配多種水下考古專業設備,可承擔水下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出水文物保護等工作。」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專業設備的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今年9月4日,「中國考古01」號在青島中苑碼頭首航,首航第一站的任務是赴遼寧省丹東港海域開展水下沉船遺址重點調查工作,在丹東執行完考古任務之後,趕到曹妃甸海域執行此次考古任務。

據了解,該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潛水、水下考古發掘,滿足開展水下考古作業需要,滿足考古隊員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夠進行水下調查,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夠開展應急保護;四是在適當情況下對公眾開放,讓公眾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一個月內將執行「三大任務」

毛保中說,此次「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船上約有20多名工作人員,而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則是來自於浙江、廣東、北京、福建、天津等全國10個省市,其中河北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約有六七個人。

「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考古船肩負著三大任務。」毛保中說,考古船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弄清東坑坨1號沉船的性質結構,「要弄清楚究竟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等。」

「同期發現的另外一艘沉船距離東坑坨一號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該船完好。」毛保中說,「我們在此前也對另外一艘船進行了物探圖像採集,考古船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要對該船的物探圖像相關信息進行核實。」

據記載,灤南、樂亭沿海從宋代就有海運,清代及近代,沿灤南、樂亭沿海北上秦皇島、東至大連、營口一線一直是渤海灣北路的重要海運航線。灤南沿海不僅有風濤之慮,還是海退之地,多沙丘,所以往來船隻在此多有損失。「曹妃甸海域沉船較多,前期我們在陸上開展了一些線索調查。」毛保中說,考古船的第三項任務就是針對陸上調查中發現的線索進行確認。

「如果在考古中有所發現,我們會根據情況對船隻進行不同程度的保護。」毛保中表示,由於東坑坨沉船沉積多年,船上的附著物非常多,現在尚不清楚船上到底有何「珍寶」,只能是等待考古船來解密。

水下考古難度大于田野考古

河北位於中原文明的核心區域,與幾條大江大河都密不可分。毛保中說,「比如灤河流域的夏家店文化和紅山文化,邯鄲一帶的漳河流域有磁山文化,文化遺產非常豐富。」

「在滄州的海豐鎮遺址發現了豐富的文物,這裡在金代就是瓷器集散地,曾有人推測這裡是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毛保中說,我省啟動水下考古,「準備給國家文物局報課題,在這裡展開勘查。」據了解,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整體起步較晚,而水下考古工作的難度又是遠遠大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隊員不但需要考古學知識,還要掌握潛水、觀潮汐、地理等水下專業知識。我國目前有資質的水下考古隊員並且可以長年工作在一線的只有數十人。」「往往是在地形較為危險的地帶,容易發生沉船事故。」毛保中表示,在海域進行考古時,水下地形往往會增加考古的難度。水下考古需要考古工作人員具有不同於陸地上工作人員的思維方式,由於海水的流動、衝刷,經常發現一個遺址點,過一段時間去,可能就會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對于田野考古來說,最下面的地層往往年代最久,但是水下考古就不一樣了,最底層的東西未必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因此說水下考古工作難度較大。」

中國瓷器遍及世界各地,我國古代海上運輸航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

據記載,中國陶瓷外銷始於唐代,是隨中國絲綢出口到國外的。明清時期,由於世界貿易的需求,我國瓷器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進一步促進了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外銷瓷不但大量輸出到亞洲、非洲各國,而且自明代晚期開始傾銷歐洲各國。我省唐山沿海一帶海域就是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中國瓷器外銷東南亞一帶的必經之路。運載瓷器的商船需要在唐山沿海靠岸避風,以及補充淡水和食品。有些商船遇到惡劣天氣,來不及回港避風,被風浪翻沉到海底,形成了外銷瓷器的海底遺存。近年來唐山沿海一帶海域經常有明清瓷器被漁民打撈出水,出水的瓷器中以福建、廣東窯口生產的青花瓷碗居多,是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外銷瓷器。

相關焦點

  • 我國首艘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曹妃甸探寶古沉船(圖)
    燕趙都市報記者張清華    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在該縣東坑坨海域發現一條古代沉船。河北省考古部門在初步調查後,在東坑坨海域共發現了兩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斷東坑坨1號沉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木船。
  • 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 深入海底,「水下蛟龍」探摸神秘日本沉船阿波丸
    很快,120名潛水員、20名潛水軍醫、10名工程技術人員抵達平潭島作業船隊,準備輪流作業。1977年5月1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中國海難救助打撈公司攜帶著深水打撈裝備,駛向福建省平潭牛山海域。在抵達現場後,又進行了加壓訓練才開始進行打撈工作。為確定沉船的具體位置和身份,中隊長湯東徵申請第一個下海探摸。他發現,傾斜的沉船幾乎已經被水草、珊瑚、漁網完全遮蔽,阿波丸就像一座大山盤踞在海中。
  • 探寶船波羅的海現60米未知潛水物
    時間回到9年前的仲夏,一支有自由尋寶人組成的探寶隊伍正處于波羅的海的海面上尋找一艘古籍記載過的沉船,他們對沉船裡的寶物垂涎三尺船上的水下聲納掃描儀始終監測著海底,隊員也緊盯著屏幕仔細剖析上面的掃描數據。此時,水下聲納的數據顯示在他們正前方幾百米處的海底有大型的物體!他們覺得這就是這些天一直尋找的沉船,隊員們激動不已,都凝視著顯示屏上的數據。但是,從解析度極低的畫面上,他們看見水底的物體非常怪異,明顯是圓形的!外徑的尺寸有60米,這明顯並非攜帶寶物的沉船。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歷來備受關注,古稱少海,史載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清代及以後則稱膠灣、膠州澳、膠澳,近代叫膠州灣。清代已降「豔稱膠州灣為屯船第一善埠」,英國哈·麥金德稱之為「歷史的地理樞紐」。可見此片海域的重要性。
  • 黑海底發現距今2400年古沉船 幾乎完好
    -考古學家近期在黑海水底發現60多艘古沉船,且年代約在1300年前至2400年前,是世界上保存良好的、最古老的「完整沉船」,該發現振奮了所有考古人員,認為對古代世界造船術和航海業有重大認知改變。綜合媒體報導,其中一艘據判斷是最古老的古希臘木船在黑海水下約2000公尺的海底被發現,長75呎(約22.8公尺),距今逾2400年,但木船的桅杆、方向舵和船槳仍然存在。研究人員指出,因該海域水底缺乏光線和氧氣,微生物難以生存,所以船體保持良好狀態。
  • 「邪門」的水下考古!專家打撈古船遇兩次異象,意外揭開沉船原因
    考古隊發現古代沉船,打撈時遇到「異象」,行駛中的船突然被卡住相比於正常的考古工作來說,水下的考古更加的難以進行,畢竟,一般的水下考古均是古代沉船或是古墓被水淹沒的情況,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對於古物的影響和損失是非常的嚴重的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的最大區別在於獲取資料的環境不同,人類必須依靠專用潛水設備在水中或水下長時間的活動,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潛水裝備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獲取相關考古資料的活動。我國有160多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目前在一線工作的可能不足80人。另外,相比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對遺蹟遺物的探測方法也不同。
  • 300 萬艘沉船的誘惑(圖)
    海底探寶  文/Lynn Echo   挖掘海底寶藏?這如果不是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就是孩子氣般的異想天開。但美國人約翰·莫裡斯和格瑞格·斯特姆卻把這變成了一樁賺錢的生意。他們共同創辦了奧德賽海洋探險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在海底進行沉船搜索、打撈工作,通過銷售打撈到的沉船物品賺取財富。  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屢屢見諸《時代》周刊和《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海底探寶重大發現讓很多人對神秘的海底充滿了嚮往。
  • 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出現了一場劫掠我國文物文獻的探險熱。英國的斯坦因( Aurel Stein)於1901年1月在尼雅遺址的發據和同年3月瑞典的斯文赫定( Sven Hedin)在樓蘭遺址的發掘,使一個深埋於流沙之下1600餘年的古代王國一部善的面目呈現出來此後,1905-1928年,斯坦因和斯文赫定又來到樓蘭、尼雅兩地,美國的享廷頓( Huntington)、日本的橘瑞超、瑞典的貝格曼( Fol Ke Bergman也紛紛前來考察、探寶
  • 交通運輸部:水下打撈沉船關鍵步驟實現遙控作業
    6月26日,由交通運輸部投資、上海打撈局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發的國內首創水下導向攻泥器在上海舉行交接儀式。通過這臺機器,打撈技術員只需坐在水面上的控制室裡,通過電腦顯示屏就能完成水下鋼纜穿引施工,這標誌著水下打撈沉船關鍵步驟可實現遙控作業。    這臺水下導向攻泥器長9米、寬4米、高4.5米,是世界上第一臺盤管式水下導向攻泥器。
  • 來水下博物館,探索古代沉船吧
    不過,黑暗之中仍有一線曙光,希臘首座水下博物館即將誕生。博物館的位置很特別,館裡保存了一艘古代沉船,旨在吸引遊客。疫情之後,如何讓旅遊業更具可持續性?這座博物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 水下博物館位於愛琴海阿洛尼索斯島和斯波拉得島北部國家海洋公園,是歐洲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的一部分。
  • 【曹妃甸第三屆河豚節】曹妃甸的河豚魚
    永平府為明朝的一個府級行政區劃,現唐山沿海大部分包括曹妃甸區域曾隸屬永平府。曹妃甸海域河豚種類眾多,即使罕見的豹圓豚和刺河豚也曾有發現。因各種河豚體型近似,學名繁複拗口,分類困難,所以曹妃甸當地漁民根據它們的形態和體色,簡化俗稱:黑臘頭、花臘頭、黃隔臘頭和鮁臘頭等名稱。
  • 我國海域發現一價值50億的日本沉船,美國想共同打撈,中國:沒門
    中國還有四大海域,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自北向南呈弧狀分布,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我國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 可以說每一片海域都有可能存在價值連城的珍寶,不過能夠打撈出來的沉船卻是寥寥無幾。今天要說的這艘我國福建發現的價值50億的日本寶船,則是與二戰有關,美國曾想共同打撈,我國:沒門。
  • 南海西沙群島水下考古新發現
    西沙群島是南海四大群島之一,位於南海中西部、海南本島的東南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海廣袤海域中的重要節點。西沙群島為離岸遠洋航行的船舶在南海漫漫航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參照,也是遠洋航行船舶避風、休整的臨時棲息之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與南洋群島、中南半島以及印度洋沿岸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與文化交流的航道要衝和重要橋梁。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供圖  「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遺址地處遼寧省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多公裡的海域,距離最近的大鹿島約20公裡。201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至2016年10月結束,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西班牙古沉船或值170億 哥倫比亞辛苦打撈卻未必能擁有
    古沉船或值170億。聖荷西是一艘300年前被英國船隻擊沉的西班牙大帆船,現已出現新的進展。據稱這艘船運送在南美洲殖民地收集的黃金,白銀和珍貴寶石,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以資助西班牙人贏得戰爭。哥倫比亞稱,它於2015年首次發現這艘沉船,位於卡塔赫納海岸附近的某處。
  • 澳首艘潛艇失蹤103年後終尋獲 村民曾稱看到海怪
    該潛艇殘骸直到21日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被尋獲。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馬麗斯·佩恩表示,這是澳大利亞海軍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搜查隊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約克公爵島(Duke of York Island)附近海岸線,將水下無人機放置在海底上方40米的水域,然後用其搜索該區域。最終,潛艇殘骸在水下超300米的地方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