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探寶古沉船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在該縣東坑坨海域發現一條古代沉船。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幾天前,我國第一艘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10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東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考古一線,直擊考古人員是怎樣破解謎團,見證考古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發現。
-
傳古沉船中發現金條 考古現場每天數百人參觀(圖)
傳古沉船中發現金條 考古現場每天數百人參觀(圖) 2014-06-16 11:01:13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為了挖掘古沉船的秘密,寧波文保所專家最近正式進駐慈谿開始了考古工作。 有沒有最新發現?昨天,記者來到了考古現場。
-
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出現了一場劫掠我國文物文獻的探險熱。英國的斯坦因( Aurel Stein)於1901年1月在尼雅遺址的發據和同年3月瑞典的斯文赫定( Sven Hedin)在樓蘭遺址的發掘,使一個深埋於流沙之下1600餘年的古代王國一部善的面目呈現出來此後,1905-1928年,斯坦因和斯文赫定又來到樓蘭、尼雅兩地,美國的享廷頓( Huntington)、日本的橘瑞超、瑞典的貝格曼( Fol Ke Bergman也紛紛前來考察、探寶
-
300 萬艘沉船的誘惑(圖)
海底探寶 文/Lynn Echo 挖掘海底寶藏?這如果不是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就是孩子氣般的異想天開。但美國人約翰·莫裡斯和格瑞格·斯特姆卻把這變成了一樁賺錢的生意。他們共同創辦了奧德賽海洋探險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在海底進行沉船搜索、打撈工作,通過銷售打撈到的沉船物品賺取財富。 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屢屢見諸《時代》周刊和《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海底探寶重大發現讓很多人對神秘的海底充滿了嚮往。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
-
黑海底發現距今2400年古沉船 幾乎完好
-考古學家近期在黑海水底發現60多艘古沉船,且年代約在1300年前至2400年前,是世界上保存良好的、最古老的「完整沉船」,該發現振奮了所有考古人員,認為對古代世界造船術和航海業有重大認知改變。圖為古希臘沉船藏「全球最老電腦」(圖/達志影像/美聯社)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只在書本和草圖上見過古船,現在古船真貌首現,且古船的樣貌曾出現在一個古希臘陶器「海妖花瓶」(Siren Vase)的圖案上,推斷這是一艘貿易船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水下考古工作期間,水下考古隊還對沉艦的外圍進行了鑽探,探明沉艦遺物主要散落分布範圍在3.8米範圍內。此外,水下考古隊還採取多角度近景拍攝方式,通過軟體進行三維建模,獲得較大範圍的沉艦水下三維影像。圖為航拍海上工作平臺與考古船。2014年9月,我國第一艘水下考古專用船舶----「中國考古01」號首航丹東,並參與此後歷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首先,人類的潛水能力有限,水下考古作業深度通常不超過30米,而藉助載人深潛技術,可大大拓展水下考古的空間範疇。其次,中國海岸線水體能見度不是很好,特別依賴探測技術如聲吶、光學、磁力方面的設備。只有在探測技術方面不斷突破,才能實現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第三,出水文物的保護處理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些水下文物非常脆弱,這對保護技術及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
探寶船波羅的海現60米未知潛水物
時間回到9年前的仲夏,一支有自由尋寶人組成的探寶隊伍正處于波羅的海的海面上尋找一艘古籍記載過的沉船,他們對沉船裡的寶物垂涎三尺他們覺得這就是這些天一直尋找的沉船,隊員們激動不已,都凝視著顯示屏上的數據。但是,從解析度極低的畫面上,他們看見水底的物體非常怪異,明顯是圓形的!外徑的尺寸有60米,這明顯並非攜帶寶物的沉船。
-
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
「邪門」的水下考古!專家打撈古船遇兩次異象,意外揭開沉船原因
考古隊發現古代沉船,打撈時遇到「異象」,行駛中的船突然被卡住相比於正常的考古工作來說,水下的考古更加的難以進行,畢竟,一般的水下考古均是古代沉船或是古墓被水淹沒的情況,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對於古物的影響和損失是非常的嚴重的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下水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 劉詩平、張建松)命名為「雪龍2」號的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我國首艘民間科考船從舟山首航南極,掌舵的是一對夫妻
我國首艘民間科考船從舟山首航南極,掌舵的是一對夫妻 2020-01-16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海域發現一價值50億的日本沉船,美國想共同打撈,中國:沒門
自地球誕生以來滄海桑田,遠古的陸地可能變成一片汪洋,史前的人類文明也許被埋於海洋之中,現今各國都有進行考古,了解過去的文明與歷史等,當然還有部分探險家等人對尋寶非常感興趣。 可以說每一片海域都有可能存在價值連城的珍寶,不過能夠打撈出來的沉船卻是寥寥無幾。今天要說的這艘我國福建發現的價值50億的日本寶船,則是與二戰有關,美國曾想共同打撈,我國:沒門。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2017-10-31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一起來數數,下面這張專家大會圖,裡面有多少位評審專家?和以往的終評會不同,本次終評會增加了網友互動的環節,各位匯報人除了回答評審專家的提問以外,還在線答網友問。5月5日直播節目中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試航成功
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試航成功 由中船重工七○一所設計的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近日在廣州沙角試航,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第一艘自行研製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穿浪雙體工作船。「海峽號」的成功研製,填補了我國穿浪雙體船自主研製領域的空白。用戶對「海峽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另外,膠州灣及周邊海域,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地,「大家知道青島是我國漫長海岸線上的一顆明珠,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港口,青島是中華民族邁向海洋文明的一個跳板,也是古老中國迎接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窗口,與陸上的文化遺產可以相媲美的是,我們膠州灣海域有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資源,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次的工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啟動」。
-
南海西沙群島水下考古新發現
西沙群島為離岸遠洋航行的船舶在南海漫漫航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參照,也是遠洋航行船舶避風、休整的臨時棲息之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與南洋群島、中南半島以及印度洋沿岸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與文化交流的航道要衝和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