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出現了一場劫掠我國文物文獻的探險熱。
英國的斯坦因( Aurel Stein)於1901年1月在尼雅遺址的發據和同年3月瑞典的斯文赫定( Sven Hedin)在樓蘭遺址的發掘,使一個深埋於流沙之下1600餘年的古代王國一部善的面目呈現出來此後,1905-1928年,斯坦因和斯文赫定又來到樓蘭、尼雅兩地,美國的享廷頓( Huntington)、日本的橘瑞超、瑞典的貝格曼( Fol Ke Bergman也紛紛前來考察、探寶。
經過他們的考察,特別是斯坦因較為系統的調查發掘,揭示了部善王國境內一系列城池、官署、烽燧、寺院住宅、種植園和墓地。出土的各類遺物極為豐富,有我國漢代絲織藝術精品雲紋「長樂明光」、「延年益壽」字樣的棉、綾、羅;有頗具希臘一羅馬藝術風格的華麗毛織物;有雕刻著犍陀羅藝術紋樣的建築構件和家具。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遺址中發現了大批漢文、怯盧文( Kharosthi)、粟特文( Sogdian)婆羅迷文( Brahmi)木簡、殘紙。
這座芸萃東西文化藝術的沙漠寶庫被發現後,在國際東方學、考古學和語言學界引起了極大轟動。它足以和義大利因火山爆發而被湮沒的古羅馬遺址龐貝古城相媲美,因而被譽為「中亞龐貝」。樓蘭、尼雅發現的漢文文書,計有:斯文赫定第二次中亞考察在樓蘭發現的270件,斯坦因三次中亞考察在尼雅發現的58件,在樓蘭發現的349件,以及大谷考察隊第二次中亞考察在樓蘭發現的44件,共728件。
這些文書的發掘情況和文字考釋,先後由六個國家的學者參與,歷時半個多世紀,才得以全部著錄發表。下面就國內外對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的研究狀況做一概括介紹瑞典的斯文赫定1903年發表了《中亞與西藏:通向聖城拉)(共兩卷,倫教出版社),首先報導了他在羅布沙漠考察樓蘭遺址的情況。
這次考察的正式報告《1889-1902年在中亞考察的科學成果》共八卷,樓蘭的發據報告為第二卷《羅布淖爾》,於1905年出版。斯文赫定在樓蘭獲得的漢文文書委託德國學者希姆菜( Karl Dimly)進行研究,後因希姆萊謝世,研究工作由另一位德國學者孔好古( August Conrady)完成,於1920年出版《斯文赫定在樓蘭發現的中國文書及其他發現》一書,將這批文書公諸於世。
此外,斯文赫定還著有《我的探險生涯》,詳細記述他的考察經歷。其後,貝格曼於1935年寫了《斯文赫定所獲樓蘭木簡及其他發現》,全面介紹了樓蘭文書的出土情況。1907-1908年,斯坦因相繼發表了三次中亞考察的正式報告:即《古代和閱》、《塞林提亞、中亞和中國西域考古記》、《亞洲腹地、中亞、甘肅和伊朗東部考古記》。三本書都記載了他在尼雅和樓蘭的發掘情況。
而這三次考察所獲漢文文書則委託法國學者沙腕( Edward Chavannes)研究,沙畹根據對第一次中亞考察在尼雅等地所獲文書進行考釋,寫成《丹丹烏裡克、尼雅、安迪爾發現的漢文文書》一文,附在《古代和聞》一書中,於1907年出版。1913年,沙畹發表了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的考釋《斯坦因在土耳其斯坦沙漠發現的漢文文書》,此書包括了斯坦因重訪尼雅、發掘樓蘭所獲的文書。
1917年,沙畹去世,斯坦因第三次考察所獲漢文文書的研究改由他的學生馬伯樂( Henri Maspero繼續進行。馬伯樂的成果遲至1953年才得以發表,題為《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其中有斯坦因重訪樓蘭發現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