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

2020-12-06 百家號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外國考察隊爭相前往我國新疆沙漠深處訪古探寶,出現了一場劫掠我國文物文獻的探險熱。

英國的斯坦因( Aurel Stein)於1901年1月在尼雅遺址的發據和同年3月瑞典的斯文赫定( Sven Hedin)在樓蘭遺址的發掘,使一個深埋於流沙之下1600餘年的古代王國一部善的面目呈現出來此後,1905-1928年,斯坦因和斯文赫定又來到樓蘭、尼雅兩地,美國的享廷頓( Huntington)、日本的橘瑞超、瑞典的貝格曼( Fol Ke Bergman也紛紛前來考察、探寶。

經過他們的考察,特別是斯坦因較為系統的調查發掘,揭示了部善王國境內一系列城池、官署、烽燧、寺院住宅、種植園和墓地。出土的各類遺物極為豐富,有我國漢代絲織藝術精品雲紋「長樂明光」、「延年益壽」字樣的棉、綾、羅;有頗具希臘一羅馬藝術風格的華麗毛織物;有雕刻著犍陀羅藝術紋樣的建築構件和家具。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遺址中發現了大批漢文、怯盧文( Kharosthi)、粟特文( Sogdian)婆羅迷文( Brahmi)木簡、殘紙。

這座芸萃東西文化藝術的沙漠寶庫被發現後,在國際東方學、考古學和語言學界引起了極大轟動。它足以和義大利因火山爆發而被湮沒的古羅馬遺址龐貝古城相媲美,因而被譽為「中亞龐貝」。樓蘭、尼雅發現的漢文文書,計有:斯文赫定第二次中亞考察在樓蘭發現的270件,斯坦因三次中亞考察在尼雅發現的58件,在樓蘭發現的349件,以及大谷考察隊第二次中亞考察在樓蘭發現的44件,共728件。

這些文書的發掘情況和文字考釋,先後由六個國家的學者參與,歷時半個多世紀,才得以全部著錄發表。下面就國內外對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的研究狀況做一概括介紹瑞典的斯文赫定1903年發表了《中亞與西藏:通向聖城拉)(共兩卷,倫教出版社),首先報導了他在羅布沙漠考察樓蘭遺址的情況。

這次考察的正式報告《1889-1902年在中亞考察的科學成果》共八卷,樓蘭的發據報告為第二卷《羅布淖爾》,於1905年出版。斯文赫定在樓蘭獲得的漢文文書委託德國學者希姆菜( Karl Dimly)進行研究,後因希姆萊謝世,研究工作由另一位德國學者孔好古( August Conrady)完成,於1920年出版《斯文赫定在樓蘭發現的中國文書及其他發現》一書,將這批文書公諸於世。

此外,斯文赫定還著有《我的探險生涯》,詳細記述他的考察經歷。其後,貝格曼於1935年寫了《斯文赫定所獲樓蘭木簡及其他發現》,全面介紹了樓蘭文書的出土情況。1907-1908年,斯坦因相繼發表了三次中亞考察的正式報告:即《古代和閱》、《塞林提亞、中亞和中國西域考古記》、《亞洲腹地、中亞、甘肅和伊朗東部考古記》。三本書都記載了他在尼雅和樓蘭的發掘情況。

而這三次考察所獲漢文文書則委託法國學者沙腕( Edward Chavannes)研究,沙畹根據對第一次中亞考察在尼雅等地所獲文書進行考釋,寫成《丹丹烏裡克、尼雅、安迪爾發現的漢文文書》一文,附在《古代和聞》一書中,於1907年出版。1913年,沙畹發表了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的考釋《斯坦因在土耳其斯坦沙漠發現的漢文文書》,此書包括了斯坦因重訪尼雅、發掘樓蘭所獲的文書。

1917年,沙畹去世,斯坦因第三次考察所獲漢文文書的研究改由他的學生馬伯樂( Henri Maspero繼續進行。馬伯樂的成果遲至1953年才得以發表,題為《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其中有斯坦因重訪樓蘭發現的文書。

相關焦點

  • 1980年,只留下一句話,就消失在沙漠深處的彭加木,到底去了哪裡
    因為成績卓越,思想上進,1956年時彭加木獲得了前往蘇聯莫斯科學習核磁共振新技術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抓住在這難以一見的機遇,義無反顧地奔赴新疆考察。在彭加木的研究生涯裡,他數次前往新疆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進行探險,為開創邊疆科研工作傾注心血,並為發展中國的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 新疆沙漠深處一百年村莊,連鄰村都對其一無所知
    我們都知道,沙漠地區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即使居民居住在沙漠地區,也很難得到足夠的生存資源。同時,我國還加大了荒漠化的治理力度,確保了荒漠化不影響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和GDP增長。另外,並不是所有沙漠都是惡劣生存環境的象徵,塔克拉瑪幹沙漠仍保留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另外,其他沙漠也有許多的優勢和商業機會。
  • 訪新疆和田陽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天志
    瑰麗多姿傳雅韻,一世花開愛相隨——訪新疆和田陽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天志玫瑰,素來是愛情和美麗的象徵,更是大自然賦予女人最浪漫的禮物。、懂花之人,其中就包括了新疆和田陽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天志。
  • 那個留下一張紙條,就消失在羅布泊深處的科學家,到底去了哪裡?
    說到羅布泊,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個猶如「深淵」一般的恐怖之地,就位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因為形狀宛如人耳,因此也被稱為「地球之耳」。除此之外,羅布泊還有一個非常恐怖的稱號「死亡之海」!這個稱號如何得來的呢?只因它吞噬了無數生靈的生命,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無人禁區之一。我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彭加木也在這個沙漠中消失了。
  • 中國最大內陸淡水湖,坐落在沙漠深處,被譽為「西塞明珠」
    說起沙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無邊無際的荒漠、陽光直射的土地和乾旱無雨的天氣。但是你知道嗎?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就坐落在一片荒漠中,湖泊四周水草豐茂、遊魚嬉戲、千鳥翱翔,猶如鑲嵌在塞外的一顆明珠,熠熠閃光。這種種景象,構成我們所不知道的沙漠景觀,而這個湖泊就是博斯騰湖。
  • 探尋沙漠神奇神秘,就到新疆來!三大沙漠都是「國字號」!
    沙漠邊緣,偶遇西域美女,來一場異想天開的豔遇!沙漠深處,邂逅神奇駝隊,感悟到珍貴生命的真諦!三大沙漠很罕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國第二大沙漠,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位於新疆由索布古爾布格萊沙漠、霍景涅裡辛沙漠、德佐索騰艾裡松沙漠、闊布北—阿克庫姆沙漠4片沙漠組成。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40-50%,半固定沙丘達15-25%,是優良的冬季牧場。古爾班通古特雖有沙漠之名,但生機盎然,生存的植物300種以上。沙漠裡冬季積雪,春季雪融化後,短命植物迅速萌發開花,一片草綠花鮮,繁花似錦,把沙漠裝點得生機勃勃,充滿詩情畫意。
  • 兇險恐怖新疆行 18天徒步穿越「死亡之海」
    1月的新疆,9:30天才蒙蒙亮,經歷了長時間的準備和諸多曲折之後,我終於跟著兩輛豐田越野皮卡從于田出發,車上滿載兩噸多的水、食物和裝備,沿著冰封的克裡雅河,深入沙漠。穿過大小沙丘、蘆葦灘和胡楊林,晚上20:30抵達了「大漠村莊」——達裡雅博依鄉,這裡是新疆最後一個通電的鄉,也是我此次徒步沙漠的起點。
  • 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原標題:【愛國情 奮鬥者】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 中國最美的六大沙漠,2個在內蒙2個在新疆,剩下的在哪呢?
    說到沙漠,你可能會想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不僅因為它的大小,還因為它炎熱的氣候和惡劣的環境,成為世界上人跡罕至的地方充滿了神秘感,因此吸引了大批冒險旅行者前往沙漠探險。旅遊業發展到今天,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旅遊線路也陸續開通。
  • 新疆這片古老沙漠,相傳是樓蘭古國消失的最後聖地:寂靜、壯闊
    第一次見到廣袤無際的沙漠,是在新疆;第一次見到沙漠駱駝,是在新疆;第一次在沙漠裡追跑著駱駝,是在新疆;第一次在日落下看著沙漠與駱駝,是在新疆。第一次新疆之旅,我就徹底愛上了這片廣袤、博大的古老土地。新疆,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沙漠風光。
  • 沙漠公園丨新疆沙漠遊風生水起
    南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分別是全國第一大和第二大沙漠。遍布南北疆的沙漠公園或地質遺蹟,景觀獨特,或沙水相連,或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織,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 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活動頻繁,沙丘最高可達200多米,形態奇特。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裡木河、和田河以及車爾臣河兩岸生長著密集的胡楊林和灌木,形成了獨特「沙海綠島」景觀。
  • 死亡之海與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穿過的新疆兩大盆地的沙漠你愛哪個
    當我們打開新疆的地圖,我們會發現,絲綢之路在進入了新疆之後,它的三路走向,與新疆有名的地形分不開:兩盆——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塔裡木盆地有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絲綢之路的南道和中道一條繞行於塔克拉瑪幹的南緣,一條繞行於塔克拉瑪幹的北緣,兩道絲綢之路將塔克拉瑪幹包在中間。準噶爾盆地的腹地則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 北疆「水塔」之稱——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八大著名景點
    喀納斯喀納斯自然景觀保護區位於布爾津西北部,我國阿爾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是阿勒泰風景旅遊資源中的姣姣者,堪稱「阿爾泰山旅遊明珠」。該風景區是一個森林型綜合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的一塊歐洲--西伯利亞泰加林「飛地」。
  • 神秘莫測的沙漠幽靈羅布泊,原子彈在這裡爆炸,古絲綢之路橫穿
    還有一些私人探險家,沒被報導的折在羅布泊的,更是不勝其數。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臥乾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裡,其他人下落不明,他們遇到了什麼?為何棄車而走?
  • 蘭州大學科考隊徒步穿越騰格里沙漠(圖)
    多少年來,一些沙漠探險者、自駕愛好者、科研人員和尋找商機的企業家,都把目光投向這片神秘的大漠。2011年8月19日開始,蘭州大學騰格里沙漠科學考察隊從北向南,歷時7天,成功徒步穿越了騰格里沙漠,並完成了許多預期的科學考察任務。  騰格里的沙究竟來自哪裡?
  • 彭加木在沙漠獨自離隊尋水,卻離奇失蹤且花巨資搜尋多年未果
    1947年他畢業於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化學專業出身的他,自願放棄出國的機會,而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從1964年起便展開了他的羅布泊考察之旅。彭加木先後十五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以身作則鋌而走險,為國家的資源收集做出了巨大貢獻。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探寶古沉船2012年5月,灤南縣漁民在該縣東坑坨海域發現一條古代沉船。為了破解東坑坨古代沉船的系列謎團,我國第一艘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幾天前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本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水下考古。首艘考古船有「四大功能」據毛保中介紹,「中國考古01」號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國家文物局與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聯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