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2020-12-0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記者從日前在青島召開的2007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等許多省份已展開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調查工作。同時,隨著大運河保護工程的開展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一些沿河省份也開始展開內河水下文物的調查。

    我國擁有1.8萬多公裡長的海岸線,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裡程,以及兩萬多個天然湖泊,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此次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文物部門將會同海軍以及海洋、國土資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門開展多學科合作,不僅確定水下遺址的位置,還將根據其價值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文物部門還將在此基礎上開展水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

    在暴利的驅動下,目前部分沿海地區及內河、內湖的水下文物遭到了盜撈和哄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嚴峻考驗。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就已陸續在福建、廣東沿海及西沙群島附近海域開始了水下文物調查,發現了100餘處水下文物遺址線索。

    今年5月,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對位於遠海的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與此同時還分別對華光礁、玉琢礁、北礁等海域進行了水下考古調查,新發現沉船遺址10處。

    「去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位於西沙群島的北礁沉船成為我國第一個水下『國保』。」顧玉才說。

    顧玉才表示,目前對於水下沉船遺址的保護有三種方式:整體打撈沉船、搶救性打撈沉船中的可移動文物,以及完全不驚擾的原址保護。

    水下考古對人員和技術有著特殊要求。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將聲吶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等運用於水下文物的調查和考古中。

    據了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於今年4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展開,預計到2011年12月完成。

考古專家:南澳海域古沉船應不止"南海Ⅱ號"一艘

 

    2007年5月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南海Ⅱ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探摸。目前探摸的任務主要是對沉船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為下一步決定打撈方案提供依據。考古專家表示,不排除對「南海II號」進行整體打撈。這是廣東汕頭邊防支隊雲澳邊防派出所幹警展示「南海Ⅱ號」出水的醬色龍紋壇(6月8日攝)。 新華社發(馬強攝)

    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已經被命名為「南海II號」,而「南海II號」的發現只是揭開了南澳海域眾多沉船的一角!考古專家9日向記者透露,南澳海域的古沉船應不止「南海Ⅱ號」一艘,肯定還有其他古沉船。

「南海II號」開始進行前期探摸可能進行整體打撈

    今年5月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南海II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探摸。記者9日前往沉船所在海域採訪時獲悉,目前探摸的任務主要是對沉船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為下一步決定打撈方案提供依據。考古專家表示,不排除對「南海II號」進行整體打撈。

南澳海域發現明代沉船可望被命名為「南海Ⅱ號」

    記者8日從廣東汕頭市南澳縣獲悉,今年5月,該縣漁民在打漁時發現了一艘沉船,從船上打撈出宋、元、明三個朝代的瓷器138件。考古專家初步推斷,這艘船是明代沉船,估計船上有文物上萬件。由於這艘沉船的發現可以證明南澳海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可望被命名為「南海Ⅱ號」。

    這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工地(5月30日攝)。「南海Ⅰ號」出水後的「新家」「水晶宮」將於6月20日左右封頂。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地處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十裡銀灘。博物館由5個互為關聯的橢圓形「艙體」組成,其中最大的「艙體」就是專門保存「南海Ⅰ號」的「水晶宮」。 「南海Ⅰ號」沉船為南宋時期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預計將於2007年7月左右被打撈出水。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7: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 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
  • 【人口普查連載】我國人口普查簡況
    >全國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國人口的基本情況,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人口統計信息服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進行了六次人口普查。
  • 普查發現馬王堆文物、《蘭亭序》拓本 北京珍貴文物全國最多
    2016年5月10日訊,昨天,市文物局發布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截至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可移動文物數佔全國的18.93%,珍貴文物數佔全國的22.76%,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可移動文物和珍貴文物。此外,在此次文物普查過程中,北京市新發現了許多十分重要的文物。
  • 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截至4月1日,北京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達6383254件/套,佔全國的18.93%。其中,珍貴文物數佔全國的22.76%,可移動文物普查總數與珍貴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珍貴文物數全國第一。   昨日,市文物局首次發布「北京文物」的家底兒,208家單位首次被普查出藏著寶。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光緒大婚時的20萬件文物等首次被列入文物大帳。
  • 首次水生生物資源普查啟動 擬對放生說「不」
    近日,在無錫召開的江蘇省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總體方案專家論證會上傳出利好,江蘇將用3年對全省近海及淡水水生野生動植物展開全面普查。這次大普查中,將對江河湖的魚類資源進行調查,就連無錫一些小河道也被列入調查範圍,食蚊魚這樣小指大小的魚正是被調查對象。   本土魚類不敵外來「強龍」   「在蘇南地區一些小河溝裡發現了來自南美的食蚊魚。
  • 專訪李曉超:人口普查首次電子化登記,數據質量貫徹普查始終
    2010年,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為133972萬人,而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中國大陸人口首超14億。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等結構性變化也值得關注。「人口情況是基本國情,目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轉折期,需要通過人口普查,摸清人口狀況,服務宏觀決策。」
  • 人口普查又來了,我國共進行過多少次?查些什麼?有什麼用?
    2020年11月1日零時起,中國將進行第7次人口普查。那人口普查都會普查些什麼呢?需要多長時間?有多大的意義呢?首先我國人口普查是由國務院發布命令,提前做好調查方案,然後經過統一組織進行的人口調查。算上本次,我國先後進行過7次的人口普查。1953年,1964年,1982年,這三次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進行的不定期的人口普查。而後規定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所以從1990年開始,我國每年份逢「0」開始一次人口普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所以本次屬於計劃內的第7次人口普查。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白河堡水庫蓄水36年以來,佛爺灣摩崖造像的首次「現身」。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東坑坨沉船引來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我省水下文物遺存較多,將來在做沿海領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時也會考慮內水考古。」毛保中10月9日介紹,2012年,我省正式啟動水下考古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
  • 大慶文物丨滿天星鬥
    1977年,林甸縣東升公社建國大隊社員在牛尾巴崗燒磚取土時,發現了大量的人骨、骨器、青銅器及殘碎的陶器;1981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對牛尾巴崗墓葬進行了兩次調查。1982年5月至1983年7月,大慶市文物管理站開展了全面的文物調查工作,先後發現58處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遼金時期遺址或遺物點。
  •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原標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鍾旖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6日電 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   作者 鍾旖   在世界首座水下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國慶期間遊人絡繹不絕。遊客乘著下行的電動扶梯、穿過曲折幽深的廊道,不知不覺走到長江水下40米的江心處,透過廊壁上的23個水下玻璃觀測窗,便可遠望亙古千年的「水下碑林」。
  • 小白礁發現清朝古船,專家為發掘文物,還使用最新的高科技
    在對古沉船進行發掘之時,考古專家們動用了三種「秘密武器」,不僅發掘出了眾多有價值的文物,而且還出現了古代名家的作品。考古專家動用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麼?又會發現哪些國寶級文物?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08年10月時,浙江省水下文物考古所,對當地海域進行了一次大型的水下文物普查,經過嚴密精確的聲納掃描,儀器顯示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小白礁水下24米處,有一處疑似船型的水下「神秘」物體。眾多專家經過聯手研究,認定水下船形物體正是一艘古代沉船。船體的位置及下沉狀態被確定後,幾位潛水員隨後就進行了水下初步探測。
  • 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正式發布 一大批文物集體亮相(圖)
    中國甘肅網3月30日訊 (本網記者 張玉芳 張慧雅 實習記者 謝婷 杜小娟 文/圖) 30日,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正式發布
  • 看看孔府「老文物」裡的新亮點 曲阜文物數量全省居首
    《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三孔彩繪迎來百年來首次大修10國留學生背論語免費遊「三孔」作為魯國故都
  • 我國最大城市內湖水體已不適合飲用
    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通過調查有機氯農藥在中國最大城市內湖——武漢東湖的分布情況發現,水體中的有機氯農藥對東湖水生生物具有輕微影響,且東湖水體已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汙染研究》雜誌。 據了解,農業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和肥料、工礦企業中的廢棄物排放、生活汙水等,已成為水體中汙染物的主要來源。
  •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在2021年全面啟動
    答: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根據我國自然災害種類的分布、影響程度和特徵,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各級普查組織領導機構,落實普查人員和隊伍,開展普查培訓,開發普查軟體系統,國家和地方各級在實施方案和技術規範指導下,開展普查試點工作。二是全面調查、評估與區劃階段,主要是2021年-2022年。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全國災害風險調查和災害風險評估,編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匯總普查成果。
  • ...啟動,宜昌召開新聞發布會詳解工作方案,普查首次採集身份證號碼
    普查首次採集身份信息人口普查是全面查清我國人口家底,制定和完善未來重大國家政策措施的基礎和依據。這次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況。為了提高普查數據質量,此次人口普查將首次採集普查對象的身份證號碼。
  • 【人口普查小知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期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6 次全國人口普查,獲得了大量人口基礎數據,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王澤冰指出,首先需要對擬開展的水下考古項目進行前期調研,搜集儘可能全面的史籍資料,包括地方志、海事檔案、家族檔案及官方記錄等;然後再派出專門的調研人員到現場進行走訪,主要尋找口碑資料、搜集相關出水實物,以及地方文博部門或者檔案部門保存的實物資料等;還需要調研人員到實地水域查看一下水域現狀,儘可能收集相關水域的所有信息,包括擬開展水域的權屬問題、水文資料、潮汐情況及周邊社會習俗等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