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記者從日前在青島召開的2007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等許多省份已展開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調查工作。同時,隨著大運河保護工程的開展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一些沿河省份也開始展開內河水下文物的調查。
我國擁有1.8萬多公裡長的海岸線,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裡程,以及兩萬多個天然湖泊,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此次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文物部門將會同海軍以及海洋、國土資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門開展多學科合作,不僅確定水下遺址的位置,還將根據其價值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文物部門還將在此基礎上開展水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
在暴利的驅動下,目前部分沿海地區及內河、內湖的水下文物遭到了盜撈和哄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嚴峻考驗。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就已陸續在福建、廣東沿海及西沙群島附近海域開始了水下文物調查,發現了100餘處水下文物遺址線索。
今年5月,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對位於遠海的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與此同時還分別對華光礁、玉琢礁、北礁等海域進行了水下考古調查,新發現沉船遺址10處。
「去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位於西沙群島的北礁沉船成為我國第一個水下『國保』。」顧玉才說。
顧玉才表示,目前對於水下沉船遺址的保護有三種方式:整體打撈沉船、搶救性打撈沉船中的可移動文物,以及完全不驚擾的原址保護。
水下考古對人員和技術有著特殊要求。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將聲吶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等運用於水下文物的調查和考古中。
據了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於今年4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展開,預計到2011年12月完成。
考古專家:南澳海域古沉船應不止"南海Ⅱ號"一艘
2007年5月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南海Ⅱ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探摸。目前探摸的任務主要是對沉船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為下一步決定打撈方案提供依據。考古專家表示,不排除對「南海II號」進行整體打撈。這是廣東汕頭邊防支隊雲澳邊防派出所幹警展示「南海Ⅱ號」出水的醬色龍紋壇(6月8日攝)。 新華社發(馬強攝)
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已經被命名為「南海II號」,而「南海II號」的發現只是揭開了南澳海域眾多沉船的一角!考古專家9日向記者透露,南澳海域的古沉船應不止「南海Ⅱ號」一艘,肯定還有其他古沉船。
「南海II號」開始進行前期探摸可能進行整體打撈
今年5月在廣東南澳海域發現的明代沉船「南海II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探摸。記者9日前往沉船所在海域採訪時獲悉,目前探摸的任務主要是對沉船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為下一步決定打撈方案提供依據。考古專家表示,不排除對「南海II號」進行整體打撈。
南澳海域發現明代沉船可望被命名為「南海Ⅱ號」
記者8日從廣東汕頭市南澳縣獲悉,今年5月,該縣漁民在打漁時發現了一艘沉船,從船上打撈出宋、元、明三個朝代的瓷器138件。考古專家初步推斷,這艘船是明代沉船,估計船上有文物上萬件。由於這艘沉船的發現可以證明南澳海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可望被命名為「南海Ⅱ號」。
這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工地(5月30日攝)。「南海Ⅰ號」出水後的「新家」「水晶宮」將於6月20日左右封頂。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地處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十裡銀灘。博物館由5個互為關聯的橢圓形「艙體」組成,其中最大的「艙體」就是專門保存「南海Ⅰ號」的「水晶宮」。 「南海Ⅰ號」沉船為南宋時期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預計將於2007年7月左右被打撈出水。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