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圖為遊客參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鍾旖 攝

  圖為透過玻璃觀測窗看水中題刻。 鍾旖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6日電 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

  作者 鍾旖

  在世界首座水下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國慶期間遊人絡繹不絕。遊客乘著下行的電動扶梯、穿過曲折幽深的廊道,不知不覺走到長江水下40米的江心處,透過廊壁上的23個水下玻璃觀測窗,便可遠望亙古千年的「水下碑林」。

  白鶴梁,是位於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個天然巨型石樑,長約1600米。石樑上刻有自公元763年至1963年間的題刻165段,3萬餘字。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記錄了長江涪陵段1200餘年間的枯水水文,有「世界水文資料寶庫」之稱。

  「白鶴梁題刻本就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三峽水庫蓄水後,為了避免白鶴梁題刻被永遠淹沒於江底,2003年起,國家啟動了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歷時6年在白鶴梁遺址上新建了一個巨大的『無壓容器罩』形成『水下保護體』加以保護。」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胡黎明告訴記者,要說2009年5月博物館建成開放是白鶴梁的「涅槃」,那水下原址保護與水下原址展示兩項工作的創新推動便是讓它「起舞」的動力。

  「要讓題刻得到最真實的展示,離不開水質清澈、燈光清晰與玻璃透光三項必要元素。」胡黎明回憶,博物館建成至今共有過3次閉館,第一次閉館是在建成開館3天之後,因為水下保護體內的水質渾濁,遊客什麼都看不清楚,水內燈光設施也被糊滿藻類。

  為解決水下保護體遇到的多種問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中國幾大高等院校就水下文物、水下生物、水下監測等方面開展合作。經過論證,發現場館與外界長江水相互滲透,尤其是夏季,長江水的濁度直接影響了館內水質。

  「白鶴梁水下保護體採取的是24小時自來水衝水置換的運行方式。建館初期,一個月的自來水費用就需近30萬元(人民幣,下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設備科科長李隆田說,找到水質渾濁的原因後,博物館從2011年起,通過優化水循環操控的方式,改造淨水設施。「充分利用水體難以被壓縮的原理,合理地根據長江水的流速和漲落,實時增加補水量,始終保持保護體內的壓力不小於長江江水的壓力,讓保護體的水往長江流,從而解決了水濁的問題。」李隆田透露,「現在,館內一整年的水費不超過30萬元。」

  「2015年底,館內還完成了廊道改造工程,對水下玻璃觀測窗進行了更換。」除了外部條件的保障,在人工幹預方面,胡黎明透露,現在潛水員入水護理水下保護體的頻率已從每月一次改為每兩月一次。

  題刻長期浸在水中,不僅要經受泥化、石化的侵蝕,還有藻類生物膜的「困擾」。胡黎明說,當下館內正在進行燈光升級工程,將通過優化燈光質量、降低光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藻類生長,預計年內可完工。「下一步,館內還將規劃建設水下監測數位化管理系統,用智能手段保護千年遺產。」

  「文物是我們的根本,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是一個不斷認識和改進的過程。」胡黎明告訴記者,「這一場水下文物保護戰,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責編:吳亞雄、賀迎春)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誌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徵集工作邁出了紮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

相關焦點

  • 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白鶴梁的石魚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不少細心的人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量測出來,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它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水標的古代水文站。  這些資料為長江流域的水電事業、橋梁建設、內河航運、農田灌溉、資源開發、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
  • 白鶴梁 中國千年「水文站」
    其實,除了埃及,巴比倫、中國等文明古國都是世界上較早進行水文觀測的國家。不過,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座水下碑林博物館建在重慶涪陵,即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它是因白鶴梁水下碑林而建造,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僅在春冬枯水時露出水面,石樑中間雕刻有一雙石魚,每次當水平面正好在魚眼睛時,人們發現第二年便會是豐收之年。
  • 來水下博物館,探索古代沉船吧
    ,自由探索一艘古代沉船和船上的大量酒罐。 不過,黑暗之中仍有一線曙光,希臘首座水下博物館即將誕生。博物館的位置很特別,館裡保存了一艘古代沉船,旨在吸引遊客。疫情之後,如何讓旅遊業更具可持續性?這座博物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 水下博物館位於愛琴海阿洛尼索斯島和斯波拉得島北部國家海洋公園,是歐洲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的一部分。
  •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紹了項目成果,其中為減緩海水對鐵質艦體的侵蝕,犧牲陽極的保護方法在中國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個創新,為水下鐵質文物的長期保護提供了新的借鑑方法。圖為「呂義泰白銅壽紋水菸袋」,缺水鬥、吸管。外筒上下口沿雲雷紋,中腹團壽紋。煙倉內蓋上刻有「漢鎮 呂義泰 劉盛」字樣。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新華網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 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    中國擁有1.8萬多公裡長的海岸線,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裡程,以及兩萬多個天然湖泊,歷史上留存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在此次全國水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將會同海軍以及海洋、國土資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門開展多學科合作,不僅確定水下遺址的位置,還將根據其價值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文物部門還將在此基礎上開展水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
  • 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 「黑科技」助力四川首次水下考古,電子科大科研團隊繪製3D「藏寶圖」 | 「江口沉銀」系列報導(2)
    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團隊自第一期考古發掘時就積極參與,持續跟進、深化研究,並不斷擴大探測範圍,繪製了更加完善的3D「藏寶圖」,發揮了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水下考古探測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期回顧介紹一下2017年電子科技大學「黑科技」首次助力江口考古發掘的情景,以饗讀者。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幾天前,我國第一艘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10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東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考古一線,直擊考古人員是怎樣破解謎團,見證考古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發現。
  • 新疆古代羊文物(圖)
    原標題:新疆古代羊文物(圖)   新疆出土文物早在2800年前,新疆古代居民就已品嘗到羊肉的鮮美。1985年,新疆文物工作者在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裡,發掘出土了串在紅柳上的羊排。到了漢代,清燉羊肉成為新疆居民青睞的美味佳餚,1984年,洛浦縣山普拉古墓裡出土了一件三足木盤,木盤上盛放著羊頭和羊骨。   羊毛是紡織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 電子科大團隊給江口「做水下CT」成功繪製70萬平方米「藏寶概要圖...
    第三次助力「江口沉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經過三個多月的發掘,再次出土文物10000
  • 埃及水下古城被意外發現,專家為何說:最好別動將文物放回原位
    如今該城市的遺址被發現,立刻成為了一件震驚世界的考古大事。專家在清理水下遺址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大型石雕,但在處理這些東西時,一位德高望重的哈佛大學文物專家,卻讓大家趕快住手,最好不要動,將文物放回原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那些淹沒於水下的古代城市遺蹟,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談到水下考古,不禁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沉入海底的古代城市,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沉沒於水下的建築物其背後的故事,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偉大的歷史遺蹟究竟是何原因葬身于波濤之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水下城市的建造過程一定是規模龐大的。
  • 241名水文青年勇站「C位」戰高洪
    記者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獲悉,該局團委組建7支青年防汛突擊隊勇站一線,「C位」出擊,主動承擔防汛急、難、險、重任務。7支突擊隊241名青年隊員遍布大江上下,他們所參與的防汛工作包括洪水預報預警、高洪水文測驗、水位觀測、儀器設備維護、高洪水面清障、水質採樣、後勤保障、公共信息發布等多個方面。長江委水文下遊局防汛突擊隊隊員們在參加滁河搶險結束後乘皮划艇返回。
  • 10個讓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的古代遺留下來的神秘文物
    海洋對於我們充滿著神秘,即使它們是地球的一部分,關於海洋裡的生物,有許多都是我們沒有見到過的,當然,除了生物之外,裡面還有一些神秘的古代文物遺址,因為環境的改變,曾經在陸地上的城市,最後都沉入到海底,但是比較幸運的,它們有的已經被科學家發現,並且拍攝了視頻和照片,給人們研究古代文明歷史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海底的文物:被科學家在海底成功發現的10個古代神秘的文物!
  • 專家齊聚議滄州水文局 縱論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
    中國水利網站訊  日前,河北省水文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國際泥沙研究中心、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水文與水生態研究室、水環境所生態研究室和河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劉家壽、高佔義、王芳、杜強、謝建治等專家來滄州,與河北省水文系統的5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起,對即將建設的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向、工作技術路線等問題進行諮詢論證
  • 博樂信息「AR讓文物活起來」科普校園行第一站,走進華富中學
    在福田區科協、福田區教育局的指導下,「福田區高企校園科普行」活動正式啟動,博樂信息《AR讓文物活起來》科普課堂第一站走進華富中學,為同學們帶來一場與眾不同的AR互動體驗課,帶領同學們雲遊全國十大博物館,了解每一個國家寶藏背後的歷史故事。
  • 「一起讀科普雜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在我國的重慶涪陵也有一座建在水下的博物館,它有很多響亮的稱號: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館等等。這座博物館建在長江江水40米之下,你需要乘坐90米長的電梯直達水下,然後再走進潛艇船艙一樣的博物館中,透過一個個小圓窗,看淹沒在江水中的神秘寶藏—白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