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圖為遊客參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鍾旖 攝
圖為透過玻璃觀測窗看水中題刻。 鍾旖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6日電 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
作者 鍾旖
在世界首座水下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國慶期間遊人絡繹不絕。遊客乘著下行的電動扶梯、穿過曲折幽深的廊道,不知不覺走到長江水下40米的江心處,透過廊壁上的23個水下玻璃觀測窗,便可遠望亙古千年的「水下碑林」。
白鶴梁,是位於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個天然巨型石樑,長約1600米。石樑上刻有自公元763年至1963年間的題刻165段,3萬餘字。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記錄了長江涪陵段1200餘年間的枯水水文,有「世界水文資料寶庫」之稱。
「白鶴梁題刻本就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三峽水庫蓄水後,為了避免白鶴梁題刻被永遠淹沒於江底,2003年起,國家啟動了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歷時6年在白鶴梁遺址上新建了一個巨大的『無壓容器罩』形成『水下保護體』加以保護。」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胡黎明告訴記者,要說2009年5月博物館建成開放是白鶴梁的「涅槃」,那水下原址保護與水下原址展示兩項工作的創新推動便是讓它「起舞」的動力。
「要讓題刻得到最真實的展示,離不開水質清澈、燈光清晰與玻璃透光三項必要元素。」胡黎明回憶,博物館建成至今共有過3次閉館,第一次閉館是在建成開館3天之後,因為水下保護體內的水質渾濁,遊客什麼都看不清楚,水內燈光設施也被糊滿藻類。
為解決水下保護體遇到的多種問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中國幾大高等院校就水下文物、水下生物、水下監測等方面開展合作。經過論證,發現場館與外界長江水相互滲透,尤其是夏季,長江水的濁度直接影響了館內水質。
「白鶴梁水下保護體採取的是24小時自來水衝水置換的運行方式。建館初期,一個月的自來水費用就需近30萬元(人民幣,下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設備科科長李隆田說,找到水質渾濁的原因後,博物館從2011年起,通過優化水循環操控的方式,改造淨水設施。「充分利用水體難以被壓縮的原理,合理地根據長江水的流速和漲落,實時增加補水量,始終保持保護體內的壓力不小於長江江水的壓力,讓保護體的水往長江流,從而解決了水濁的問題。」李隆田透露,「現在,館內一整年的水費不超過30萬元。」
「2015年底,館內還完成了廊道改造工程,對水下玻璃觀測窗進行了更換。」除了外部條件的保障,在人工幹預方面,胡黎明透露,現在潛水員入水護理水下保護體的頻率已從每月一次改為每兩月一次。
題刻長期浸在水中,不僅要經受泥化、石化的侵蝕,還有藻類生物膜的「困擾」。胡黎明說,當下館內正在進行燈光升級工程,將通過優化燈光質量、降低光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藻類生長,預計年內可完工。「下一步,館內還將規劃建設水下監測數位化管理系統,用智能手段保護千年遺產。」
「文物是我們的根本,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是一個不斷認識和改進的過程。」胡黎明告訴記者,「這一場水下文物保護戰,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責編:吳亞雄、賀迎春)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誌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徵集工作邁出了紮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