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現遺址後,都會以保護文物為首要的任務,只有在確認文物處於「危險」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搶救性發掘。2000年,一位外國考古學家在地中海深水處潛水的過程中,竟發現了一座埃及古城遺址,為何一位深海考古專家趕到現場卻說:最好別動,趕快文物放回原處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0年,外國考古專家休假,準備去距離亞歷山大港進行潛水。當他乘船抵達距離港口約兩公裡的地中海後,便穿戴好專業的潛水設備,開始享受暢遊海底的「奇妙」世界。
考古專家潛入深水區後,隱約發現下面有東西,當打開頭上的照明燈後,他才發現水下竟有很多石制器物,上面還雕刻著古老的文字和圖形。因潛水的時間有限,他只能先回到船上,並將自己得到的信息上報給文物機構。
文物機構接到消息後,立即聯繫相關部門,並派來多名深海考古專家進行實地考察。當他們進入海底城遺址後,發現了一塊帶有文字記載的石碑,將內容復刻後,專家們才確定,深水區下是一座古埃及城市遺蹟——伊拉克利翁。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伊拉克利翁發源於公元前7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曾是埃及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當時船來船往,繁忙異常。從海底城的規模,我們便能想像得出這座城市的曾經是多麼輝煌。但在公元前兩世紀末,伊拉克利翁卻遭到到毀滅式的破壞,地震、洪水、塌陷,讓這座城市走向覆滅,最終沉到海底。
伊拉克利翁沉沒後,很多學者曾去尋找它的遺蹟,但它似乎像憑空消失一般,一點痕跡都沒留給大家。
如今該城市的遺址被發現,立刻成為了一件震驚世界的考古大事。專家在清理水下遺址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大型石雕,但在處理這些東西時,一位德高望重的哈佛大學文物專家,卻讓大家趕快住手,最好不要動,將文物放回原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文物界流傳一句話「幹百年,溼千年,不幹不溼三五年。」正因如此,專家們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會對古墓進行主動性發掘,文物出土後,存放的環境發生改變,稍有不慎,文物便會發生損害,變成無法挽救的悲劇。所以,部分專家們認為不應該將遺址中的物品取出,更不應該將水下的文物取出,應該保留在原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
小編隨手給您舉一個例子。1994年12月14日,三峽水利工程修建時,也曾遇到相似的問題。重慶涪陵城北的長江江心處有一塊巨大的石樑——白鶴梁。歷代名人去該地遊覽時,都會在巖面上題刻,根據統計,現存題刻約163幅,在1萬字左右。三峽工程一旦蓄水,江水中的白鶴梁將受到淹沒,這座著名的文物古蹟,也將不復存在。
專家們經過開會討論後,決定採用因地制宜的保護方式,白鶴梁不能移動,那就圍繞它修建一座水下設施。這種另闢蹊徑的保護方式,不僅成功保護白鶴梁,還修建了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
文物長期存在的環境,是它天然的保護屏障,對於水下的文物保護,更應該如此。外國專家們在激烈探討後,決定將大型容易保存的沉積物品打撈上來,大部分文物依舊保存在水中,不改變其存在的環境,只採取自然的水下保護措施。
2016年5月19日,大英博物館推出水下考古展覽,共選出300件藏品,向遊客們展示這座沉睡千年水下古城遺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