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人類研究,看那些汗毛直立的考古發現?純封閉打造工具!

2021-01-13 舜趣聞

考古」是人類研究古代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人們在考古當中發現的一些文物可以幫人們了解到當時那個年代發生的一些事情。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那些讓人都汗毛直立的考古發現。

1、馬其頓出土的容器

剛發現這個東西的時候,考古學家也就只當這些東西就是一些普通的銀器,只不過這個銀器相比較以前出現的容量大了一些,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銀器當中還有些另外一件東西,這個東西竟然是人的骨骸。根據考古人員的檢測,這些人體的骨骸是屬於公元前4世紀末的人體,已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了,這些屍骸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考古人員還沒有研究透徹。

2、吸血鬼的屍體

人們發現了一個女人的屍體,這個女人的死狀和吸血鬼的死狀是一模一樣;而且在義大利的16世紀的時候,人們認為只用木樁是沒有辦法殺死吸血鬼的,必須要在他們的嘴裡面塞入一塊石頭,這樣的話,吸血鬼就會真正的死亡;而人們發現的那個女人的屍體身上不僅有木樁刺入,在她的嘴裡也有著一個石頭。人們都說,這個女人就是傳說當中的吸血鬼。這個研究發現是由佛羅倫斯大學的一位考古學家得出的結論,給出的信息依然就是判斷這個女人就是吸血鬼。

3、泰晤士河的鎖鏈

在英國的泰晤士河曾經出土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這個東西主要是一個鐵球和鐵鏈組成,雖然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是考古學家們卻說,這個東西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

這個特殊的東西重量為18磅,看上去就像是腳鐐或者是手鐐一類的東西,但是只要是犯人戴上了它之後,就永遠也別想拿下來,因為這個東西是沒有鑰匙的,就是一個純封閉打造的東西。如果一旦是有人想要逃跑的話,那麼這個東西戴在身上,無論是要跑去哪裡,也都不會有機會摘掉。這些都是考古之中的重大發現,也是一些難以解釋和難以接受的東西 ,對此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馮國)盛世吉金是青銅時代的美談,對其製造工具的嚮往更是考古人的宿願。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目前,我國考古學學科門類日臻完備,從航空遙感考古,到水下考古,從疾病考古學到公共考古學,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有些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齊魯書社新近出版的《中國考古大發現》(增訂本)所涉及主體內容屬于田野考古學範疇。「田野考古學」概念由西方考古學者於20世紀初正式提出。
  • 更多考古遺蹟表明:人類文明可能並不是地球誕生以來唯一文明?
    1、1891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萬年,這一發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10萬年。2、中國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距今100萬年,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爪哇猿人」為人類最早起源之說被我國這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
  • 金字塔的設計圖紙終被發現!考古人員研究後,卻表示無能為力
    現代人類之所以把埃及金字塔奉為奇蹟,除了因為它的恢弘壯觀之外,它的建造難度也是首屈一指的。遠遠向金字塔望去,它就像一個正四稜錐,當你走近觀摩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塊塊巨石堆砌而成,這就是埃及金字塔的奇蹟所在。在那個人們生活水平、科技水平和勞動水平低下的時代,埃及人是如何將一塊塊重達2噸的巨石塊堆疊起來的呢?這對於我們來說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 考古發現!那些淹沒於水下的古代城市遺蹟,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談到水下考古,不禁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沉入海底的古代城市,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沉沒於水下的建築物其背後的故事,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偉大的歷史遺蹟究竟是何原因葬身于波濤之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水下城市的建造過程一定是規模龐大的。
  • 美國《考古》眼中的2017十大考古發現:黃金「戰狼」來了
    美國《考古》雜誌近日評選出2017年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哥貝克力石陣頭骨祭儀、阿茲特克黃金「戰狼」、106年前超級水果蛋糕等。美國《考古》雜誌每年都會在年底發布年度十大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們不憚於提出各種「最」來試圖觸摸現有自然和社會概念的起源,也樂於在古老的遺物中尋得蛛絲馬跡發現趣味與新奇。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2016年3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調查發現,對裸露的堆積剖面進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單位聯合進行了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 考古數據表明,上古時代人類曾消失了30萬年
    人類的進化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又漫長的過程,用了上萬年的時間才從靈長類的生物進化成為現在的人類,通過對生物課本的學習我們也了解到,在這漫長的萬年時間裡,我們人類是由從樹上生存再到地上生存,從四肢行走再到現如今直立行走的。但是想要真正地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光是了解這些是不夠的。為了足夠的了解人類從人猿到如今智慧型的人,歷史考古專家們特意做了這項研究。
  • 考古學者發現400年前人類服用致幻劑的證據
    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尚未在巖畫遺址發現使用致幻劑的證據。不過,研究者最近在南加州一處遺址獲得了一項驚人發現,表明數百年前至少有些人在改變意識狀態的情況下到過該遺址。  在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的一項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在一個神聖洞穴的頂部裂縫中發現了咀嚼過的400年前的曼陀羅。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這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考古中國」剛剛發布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食物考古:正確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
    英國考古學家馬丁·瓊斯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他用一部近400頁的著作《飯局的起源》系統梳理了人類飯局的歷史。讀完該書之後,發現它不僅切入人類起源、農業起源、等級社會起源(也就是所謂的文明起源)等考古學的三大終極問題,而且關注到性別、階級、宗教、文化差異等現代社會問題,甚至思考了人類生態可持續性這樣的難題。
  • 從考古發現看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①
    內容提要:近年來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類與外界曾發生過密切的文化交流,並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交通貿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資種類和較為固定的交通路線。
  • 考古發現挑戰人類擴散假說
    美國《考古》雜誌官網近日發布的路易斯維爾大學人類學教授喬納森·豪斯(Jonathan Haws)等人的研究成果顯示,現代人到達歐洲西部的時間比此前預計的早5000年左右。  豪斯的科研團隊對大西洋沿岸葡萄牙中部地區附近的一個山洞進行了發掘,發現了智人使用的工具和被獵殺、屠宰、烹煮的動物骨骼。研究人員對這些動物骨骼和附近沉積物進行了年代測定並得出結論:現代人在4.1萬年到3.8萬年前就已來到葡萄牙的大西洋沿岸。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從科學的角度,根本不具備研究價值。誰也沒有想到,這塊頭骨化石經過專家的研究,竟然比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更珍貴。考古工作者們歷盡艱辛,最終成功修復了這件頭骨化石。這件頭骨化石成功修復後,竟然一下子填補了人類考古史上的三個空白。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摩崖石刻調查報告包括四川安嶽庵堂寺摩崖造像、安嶽臥佛院、靈遊院摩崖石刻造像;四川中江倉山大旺寺摩崖石刻;蒲江白巖寺、雞公樹山、看燈山摩崖石刻;邛崍天宮寺摩崖造像、磐陀寺、花置寺、石荀山、鶴林寺摩崖造像、佛爾灣及龍拖灣摩崖石刻造像及廣元地區幾處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等調查材料。  科技考古內容涉及植物、人骨遺骸、動物骨骼、冶金、玉石器、黏合土等分析與研究。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面對數量極多、丞待保護的文物,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及時的、有效地、並首先的投入到搶救那些頻臨毀損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們予以關注的。  在以往的考古實踐中一直進行著現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遙感等其它行業已經成熟的技術近年來逐漸運用到了考古領域。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世界遺產都加入到了科技保護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