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考古:正確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

2020-12-06 光明日報

郊野聚飲圖 選自陝西旅遊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唐壁畫》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馬丁·瓊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讀書者說】

理解人有許多角度,各不相同。但既要新穎奇特,又要系統完整,就不那麼容易找到了。然而,一個角度有這樣的優勢,那就是「飯局」,它正好把人的生物學與社會學屬性統一在一起。「民以食為天」,沒有人能否認吃飯的重要性,世界上研究者眾多;而如何去吃飯是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認真考慮的人鮮見。英國考古學家馬丁·瓊斯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他用一部近400頁的著作《飯局的起源》系統梳理了人類飯局的歷史。讀完該書之後,發現它不僅切入人類起源、農業起源、等級社會起源(也就是所謂的文明起源)等考古學的三大終極問題,而且關注到性別、階級、宗教、文化差異等現代社會問題,甚至思考了人類生態可持續性這樣的難題。

在讀馬丁的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類似「雅皮士」(賓福德調侃考古學圈內不同群體的用詞,指善用科技手段與術語,佔領話語高地的研究者)。然而,讀完之後,發現馬丁·瓊斯在書中融入了大量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結論也充滿了人文關懷。禁不住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我們的科技考古教錯了?我們真應該學習他的人文學術素養。馬丁·瓊斯的準確身份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考古學家,他的頭銜是「喬治·皮特-裡弗斯科技考古學教授」,當令人刮目相看。

在《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一書中,馬丁妙趣橫生地回答了四個問題。他從「人類的飲食究竟有什麼特點」切入,答案歸結到社會性。他認為,早期人類是通過社會協作,從時間與空間上進行擴展,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到了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階段,更進一步發展出以火塘為中心的交流圈,同時分享食物。再到後來,社群與更大範圍的社會網絡不斷相互作用,人類的飲食越來越複雜。他強調,人類飲食的特點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體現出文化的社會性。而人類的社會性不僅僅是由基因決定的,它還是文化的,可以創造,可以學習,而且可以外化為物質材料,形成人類越來越複雜的物質文化。社會性是全書的核心,它不僅僅指社群內部如家庭、遊群等社會關係密切的圈子,還包括廣泛擴展的社會網絡。就像在當代中國,儘管你只訂了一份外賣,獨自一人蝸居在家,一邊看手機,一邊吃飯,好像與世隔絕的樣子。但是從馬丁看來,你其實仍然圍繞著一個「火塘」——一個虛擬的火塘,與很多人一起在分享整個社會網絡。

馬丁的第二個問題是「人類飲食的特點是如何形成的」。這是一個純考古學的問題,早期人類飲食的變化在考古遺存與人骨化石上都有充分的表現,那就是人類捕獲獵物的形體明顯增大、人類腦容量擴大、牙齒縮小,高耗能的大腦要求縮小腸胃耗能的比例,人類炊煮技術(用火)的發展支持這樣的變化。馬丁注意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一項重要的發明——編織技術,利用羅網,女性也可以參與到狩獵中,除了獵捕小動物,還可以捕魚、捕鳥,食譜的範圍擴充到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另外,有了編織的容器,人們還可以很便利地採集植物種子。編織技術這一「溫柔的殺手」由此改變了食物獲取中的性別分工,女性在生計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馬丁的第三個問題是「人類社會化的飲食對食物尋求本身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的類人猿祖先吃種類繁多的植物葉子、莖幹、水果,偶爾還會捕食小型的哺乳動物,食物來源廣泛,這也是為什麼人類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之一。當然,後來人類的食譜遠遠不止這些。可以說,人類社會的文化革新掀起一場又一場食物尋求的革命。

而馬丁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食物尋求緣何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他追問的是人類飲食對社會本身的影響。在這裡,飲食與階級、宗教、性別、種族、民族等等社會因素聯繫起來。

正因為馬丁是生物考古學家,他所有的討論大多是從考古材料出發的,尤其是有關史前時代人類的飲食,通過多學科的分析獲取確鑿的證據,其中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同位素考古等手段是主要的提供信息的途徑。考古學是一門高度依賴推理的學科,它就像刑偵一樣,從蛛絲馬跡中展開推導。高明的考古學家能夠基於有限的材料,結合豐富的知識,把推理的鏈條儘可能延長,而不是僅僅局限於現象的簡單復原。馬丁從英國漢布爾登山遺址(公元前3500年左右)材料推斷出那裡曾經存在過季節性的宴饗,林地蝸牛殼的分布顯示當時這裡還是林地環境,而非像現在所看到的開闊草地;陶器殘留物的同位素分析表明那時人們已經能夠擠奶;同時,分析還發現,雖然這個遺址靠近河流,但是人們並不吃魚,這裡的人們存在食物禁忌……通過考古推理,我們從古代有限的物質遺存中看到了早已湮沒的歷史。考古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當然,考古學還是一門非常依賴想像的學科,馬丁著作的每一章幾乎都是從對過去生活的想像復原開始的,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讓我們仿佛體驗到那早已消失的生活方式。好的考古著作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是嚴謹推理與豐富想像的結合,馬丁的著作正是這樣一本書。

讀罷掩卷,我久已沉睡的神思也被喚醒,我想起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情景。我對家裡的餐桌几乎沒有什麼印象,因為我們總是端著盛好飯菜的碗到外面去吃的,尤其喜歡到祠堂前大人們聚會的地方,邊吃飯邊聽他們講一些村子裡的新聞與故事。那個時候,我碗裡的食物來源不會超過周圍兩公裡的範圍。如今,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晚餐往往會比較豐盛,網際網路時代給我們帶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飲食。早上喜歡聞到煮咖啡的香氣,午餐時因為家有讀高三的孩子,妻子時常會變換花樣,做牛排飯、咖喱飯或是義大利麵。網際網路讓我們有機會全世界的飲食。馬丁的書寫於2007年,當時他就感嘆全球化帶來普遍聯繫,不過,他用的例子是漢堡與薯條,好像這些東西會一統全球飲食江湖一般。在2020年的中國,我們看到的是普遍聯繫中那些可愛的多樣性。網際網路正在讓人類的飲食進入一個新時代,它是普遍聯繫的,又是多元的,這也許正是中國在理解全球化上不同於西方的地方。

(作者:陳勝前,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從人類進化的歷史談飲食
    人類從何而來?問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宗教的信徒們依舊認為神創世人,不過主流的觀點基本上是進化論,即人類屬於靈長目動物,由類人猿進化而來。那麼人類的進化史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何關聯?怎麼樣吃喝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 讀《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馬丁的第二個問題是「人類飲食的特點是如何形成的」。這是一個純考古學的問題,早期人類飲食的變化在考古遺存與人骨化石上都有充分的表現,那就是人類捕獲獵物的形體明顯增大、人類腦容量擴大、牙齒縮小,高耗能的大腦要求縮小腸胃耗能的比例,人類炊煮技術(用火)的發展支持這樣的變化。
  • 「食物金字塔」飲食最科學
    美國農業部不久前推行的「食物指南金字塔」圖形,成為今後人們攝取營養的優選方案。
  • 原始人飲食更健康?科學家發現,6000年前人類食物有大量的汞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能夠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尤其是在食品以及衣物等方面,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變化。以食物為例,與過去只追求溫飽不同,現代人對品質和健康的要求也更高,這是因為在更加精確的數據分析下,人們發現有機食品更加安全有營養。
  • 生酮飲食真的會膽固醇升高嗎?你應該知道的5個生酮飲食認識誤區
    生酮飲食真的會增加膽固醇,而且很難去堅持嗎?現在是時候弄清其中的真相了。任何一種流行的飲食趨勢都要接受來自營養學專家和瘋狂追捧者之間的激烈爭辯,我們在這裡嘗試著分析一下生酮飲食所存在的認識誤區以及對生酮飲食的常見誤解。這樣讓能夠讓我們更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生酮飲食,便於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來進行選擇。
  • 我的世界:你注重飲食搭配嗎?MC頂級食物金字塔來告訴你正確搭配
    我的世界:你注重飲食搭配嗎?MC頂級食物金字塔來告訴你正確搭配 喜歡玩MC的玩家都知道,在遊戲世界裡面吃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如果玩家們不吃東西,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死亡,而且MC裡面的食物也是非常多的,各種各樣什麼都有。
  • 2018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國際考古盤點
    在約旦東北部現在的沙漠被稱為Shubayqa考古遺址的重大發現印證出:野生穀物麵包不會產生淨營養增益。生產這些麵包對於居住在Shubayqa地區的史前人類來說,消耗的能量要比吃掉麵包所獲得的能量多1倍。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01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考古學者將埋藏於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 7年級歷史第一課 中國早期人類代表——北京人
    7年級歷史第一課筆記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考古學者在雲南、北京、重慶、陝西、山西、湖北、遼寧、河北、安徽、北京、山東、四川、廣東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2.元謀人(1)考古學者在雲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正確飲食提高新陳代謝
    下面,編輯就教大家7個加快新陳代謝速率的飲食減肥方法,輕輕鬆鬆吃出好身材。   1.水,一定要多喝   水對於機體的代謝非常重要,因為機體需要水來參與代謝。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_新華...
    這是5月11日下午,習近平在大同市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彬/攝  01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南極洲驚現無門超級地下城,人類考古進入科技新時代
    自我們從小所受到的各種教育中人類是從類人猿一步步演變過來的,這個演變的生物學規律就是所謂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按照這個理論再加上人類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遺蹟的考古調查,人類真正進入所謂的文明社會才不過五六千年的歷史,那麼為什麼會在地底下出現了數億年前的歷史古城和各種明顯可以類比現代文明的科技裝備呢?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而隨著生活方式、環境及飲食結構的變化,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多動症患兒有哪些表現 1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是指在認知活動中注意力短暫、不能集中,缺乏持久性,容易分心,經常粗心大意。
  • 從杜絕浪費掀起飲食文明新風
    在這樣的奇蹟背後,「我國每年餐飲食物浪費量超過1700萬噸,相當於超3000萬人1年的食物量」的統計數據更讓人觸目驚心、萬分痛心。儘管近年來倡導的「光碟行動」讓餐飲浪費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攀比消費、奢侈消費、任性消費等為特徵的餐桌浪費現象依然引人注目。
  • 考古發現上古時期人類曾有一段空白期,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考古發現上古時期人類曾有一段空白期,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關於人類的起源,我們接受的主流教育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 如何認識古代動物與人同行的歷史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先民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開始逐步掌握栽培農作物和製作陶器的技術,中國考古學界把這些新技術的出現視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古代人類與動物相關的各種內容。具體地說,就是通過鑑定、分析距今12000多年來的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認識古代存在的動物種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研究古代人類跟動物的各種關係以及古代人類的行為。
  • 「原始人飲食」可能並不健康—新聞—科學網
    至少這是一些現代言論的承諾,比如「穴居人」或石器時代飲食,其特點是避免加工食品和穀物,只吃肉、魚和種子之類的東西。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挪威早期人類吃的食物可能不僅不健康,而且有毒。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人攝入的危險金屬水平可能是當今人類推薦攝入量的20倍以上。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的美國石溪大學考古學家Katheryn Twiss說。
  • 中國人愛吃,那麼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飲食文化是如何進化的?
    原始人類在經歷的漫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由於對抗大自然的力量微薄,生存下去就成了原始人最重要的考驗。而生存下去首先要解決什麼?那就是食物。人類的飲食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飪的複雜過程。火的使用,是人類飲食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從此以後他們不用再繼續茹毛飲血而是學會將食物烤熟,這大大降低了原始人感染疾病的機率,增強了人的體質從而幫助原始人進一步進化。就飲食的技巧來說,人們用火製作熟食,最早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燒和烤,而使用的器皿也是比較原始的石板。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一些原始部落裡仍舊保留著使用石板烹飪食物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