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在這樣的奇蹟背後,「我國每年餐飲食物浪費量超過1700萬噸,相當於超3000萬人1年的食物量」的統計數據更讓人觸目驚心、萬分痛心。儘管近年來倡導的「光碟行動」讓餐飲浪費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攀比消費、奢侈消費、任性消費等為特徵的餐桌浪費現象依然引人注目。
在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飢餓的記憶非常深刻;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據此簡單地將餐桌上的奢侈與面子、好客、財富相關聯,是極為虛榮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浪費糧食。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能夠自給自足,但隨著糧食消費量的增長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供應將處於一種相對緊張的平衡狀態。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揮霍浪費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且我們浪費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寶貴的自然資源。糧食浪費越多,水土等資源環境的無效消耗以及溫室氣體額外排放量也越多,糧食浪費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樣不可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除糧食浪費外,高鹽、高糖、高脂的飲食喜好也反映出人們的不文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不良習慣不僅會造成浪費,更對人們健康帶來極大隱患。《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將合理膳食列為第二重大健康中國行動,並對人們每日鹽、油、糖、蔬菜和水果、食物種類等給予了倡導性建議,並提出按需購買食物,在外點餐根據人數確定數量,集體用餐時採取分餐、簡餐、份飯等倡議。這些倡議不僅能改變落後的飲食習慣,還能幫助人們樹立文明的飲食文化理念,更能引導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毋庸置疑,當前從國家層面倡導節約、反對浪費,大力推進「舌尖革命」,具有長期的戰略指導意義,承載著對國計民生的殷切關注。
我國有流傳千年至今仍長盛不衰的飲食文化傳統,當下,人們應該更多地關注探討飲食與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及文明生活的內在聯繫,深切反思如何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尊重自然的飲食文化理念。不管是從保護生態資源形成正確的飲食觀和生活觀的角度考慮,還是從保障和實現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一目標出發,加強科學節制飲食教育都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食育是一種系統性的飲食知識和良好飲食習慣培養的教育,可幫助人們培養健康、均衡的膳食行為,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文明教育。而同時,食育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社會共治的模式,關係到個人、家庭、機關、企業、社會組織每個環節,只有越來越多的人以實際行動將節約理念踐之於行,把勤儉節約的習慣培養成全民意識,「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態度。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脫貧攻堅正處於決勝階段,並處於風雲變化的國際形勢之中,「舌尖革命」對我國來說是戰略性的任務和目標。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如何通過糧食的生產、流通、食用環節向全社會傳遞出更多正確的信息,在全社會營造出一種文明的食育氛圍,形成全民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素養,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下必要且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