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在經歷的漫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由於對抗大自然的力量微薄,生存下去就成了原始人最重要的考驗。而生存下去首先要解決什麼?那就是食物。
人類的飲食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飪的複雜過程。在人類靠血緣群居在一起後就有了簡單的分工,女性靠採集野果而男性捕獲野獸生食維持生計,當時的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
進入舊石器時代後,原始人掌握了一項對於他們來說跨時代的技術——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類飲食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從此以後他們不用再繼續茹毛飲血而是學會將食物烤熟,這大大降低了原始人感染疾病的機率,增強了人的體質從而幫助原始人進一步進化。
就飲食的技巧來說,人們用火製作熟食,最早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燒和烤,而使用的器皿也是比較原始的石板。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一些原始部落裡仍舊保留著使用石板烹飪食物的習俗。不久後,人類又發明了陶器,使人類的飲食再一次發生了巨大的革命。
而進入農耕時代以後,糧食就成為了人類最為基本的食物,而糧食必須要有很好的貯存和烹煮才能有利於人們的健康。而陶器的出現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陶器不僅能夠煮熟食物,同時陶器也能夠幫助人們貯存食物,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解決食物的存儲問題,減少了「少則飢、多則扔」的情況發生。人類開始慢慢學會保存食物、積累財富,這對於人類文明的進化來說無疑是一件創舉。
在中國的遺址中,陶器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來看,每個遺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陶片以及完整的陶器,其中絕大多數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包括炊具、食具、盛貯具、盛水器皿等,陶罐、陶鼎、陶灶、鍋碗瓢盆等物件層出不窮。中國的陶器因為飲食而出現,又和中國的飲食一樣聞名世界。
而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的演變,人類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主食來看,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們主要是靠採集果實、根莖生活,主食則以野生動植物為主。人類學著定居,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糧食產量開始大幅度提高使得糧食開始成為人們的主食,形成了南方水稻、北方食粟的飲食文化。
而人類在副食和飲料的發展中也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演變。
在原始社會中的採集在人類進入農耕社會中慢慢的成為了人們的副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培植能夠食用的、好吃的植物,最終形成了現代社會人們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
而人類在學會儲存動植物和水以後,存放在陶器裡的動植物慢慢發酵,有了酒的雛形。而酒,遠在5000年至3000年間就已經出現,成為了人類早期的重要飲料。酒的發明與糧食的儲存有著很大的關係,糧食在儲存中因發酵而產生酒精隨後被人發現這種液體還可以引用,於是經過一步步的改良進化,形成了有固定模板的釀酒技術。
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正是中國境內這些原始居民的不斷探索和努力,通過一代代的革新和傳承,最終將這些文化沉澱、保留下來,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也為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