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西江月·日日深杯》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說任何食材到了中國人的手裡都能被烹飪成美味佳餚。但是有一種食材中國人卻始終不怎麼不上心。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食材讓貪戀舌尖上美味的中國人那麼牴觸呢?
這種食材便是袋鼠肉,袋鼠是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它們在很久以前便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而且分布全球各地。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隨著大型食肉類動物的入侵,那些生命力較弱的袋鼠便成為這些大型食肉類動物的口中餐。
逐漸的,袋鼠便漸漸地在其他大陸滅絕了。但是由於大洋洲與其他大陸分離,獨立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導致大型的食肉性動物未能入侵澳大利亞大陸,讓生存在澳大利亞大陸的袋鼠躲過了一場浩劫,從而生存下來,使得袋鼠成為了澳大利亞的象徵。
在澳大利亞,由於袋鼠沒有了天敵,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袋鼠大量繁衍,甚至達到了泛濫的地步,甚至比澳大利亞的人口還要多。
這讓澳大利亞當局非常頭疼,為了治理它們,當地政府每年都要支付大量的費用。為了節約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食用和出口袋鼠肉無疑是一勞永逸兩全其美的辦法。
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在殖民者入侵澳大利亞時,由於當時的資源匱乏,入侵者便開始食用袋鼠,進而袋鼠成為當時主要的食物來源。隨著社會的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的人們才開始放棄使用袋鼠肉。
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由於當地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了袋鼠肉失去了市場,人們也就放棄了對袋鼠的捕殺,這讓袋鼠再次泛濫。
1993年,為了解決鼠患,當地政府開始鼓勵當地人們食用袋鼠肉,並向世界各國推銷袋鼠肉。這樣既可以解決鼠患又可以增加收益,簡直是一舉兩得。
經過澳大利亞當局多番努力和推銷,終於將袋鼠肉成功出口英、美等六十多個國家,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但是在出口的這些國家之中,驚奇地發現沒卻有中國,這讓澳大利亞有些想不通。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牴觸袋鼠肉。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果中國人接受袋鼠肉,那麼澳大利亞的收入肯定成倍增長。
中國人民廚藝精湛,有著獨特的烹飪方法,任何一種食材到他們的手中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那麼,我國人為什麼就是不愛吃袋鼠肉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袋鼠肉口感差,味道酸,腥味大很難處理。這一特質很難抓住中國人的味蕾,中國傳統的烹飪方法烹飪出的袋鼠肉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中國人對袋鼠肉也非常牴觸。
而英美國家接受袋鼠肉的原因也是因為,這些袋鼠肉的烹飪方法是他們發明並傳承下來的,所以這些國家自然容易接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的飲食文化都是經過長期沉澱積累下來。袋鼠肉要想進軍中國市場,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