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口味是非常獨特的,號稱世界上沒有我們吃不了的東西,像當年泛濫成災的小龍蝦,生生地被我們吃成了稀有物品,不過,還真的有我們不吃的東西,比如澳大利亞的袋鼠肉,在我們國內根本銷售不出去,這讓澳大利亞非常的費解,袋鼠肉受到了世界上60多個國家的歡迎,為什麼被中國人拒之門外呢?
相信大家對於澳大利亞是再熟悉不過,典型的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並且自己單獨在一個大洲,佔據很多的天時地利,澳大利亞不但領土大,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位居世界首位。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遠銷海外,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歡迎,被譽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除了大量的礦產資源以外,還擁有大量的動植物資源,在最初的時候澳大利亞是和其它大洲連在一起的,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澳大利亞與大陸分開成為了單獨的大洲,有效地避免了大量的肉食動物的侵入,而且氣候也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古老的動物在澳大利亞都可以看到,其中最多的當屬袋類動物。
袋類動物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在全球各地大量的分布,但是隨著大型肉食動物的誕生,一些生存能力比較弱的袋類動物漸漸的被大型肉食動物捕食,一度到達了瀕臨滅絕的邊緣。而澳大利亞因為與其它大陸分開,袋類動物得以保存了下來,再加上沒有天敵的威脅,在澳大利亞開始泛濫成災,其中,最為出名的袋鼠更是讓澳大利亞既愛又恨。
澳大利亞的袋鼠數量遠超他們的人口數量,因為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它的圖像更是被應有於多個行業,澳大利亞人對袋鼠已經有了深深的感情,如果採取暴力的手段去幹預的話,當地人也是於心不忍的,但是讓袋鼠泛濫成災也會影響澳大利亞的發展,每年治理袋鼠的泛濫就要花費一筆巨款,為了不傷害人們和袋鼠之間的感情,澳大利亞便把袋鼠肉像礦產資源一樣用來出口。
袋鼠肉早在英國殖民澳大利亞的時候就已經被當作了食物,因為當時的澳大利亞食物比較短缺,殖民者為了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不得不吃袋鼠肉為生,後來隨著食物越來越足,人們才漸漸拋棄了袋鼠肉,一直到1993年的時候,袋鼠數量過多澳大利亞政府才鼓勵人們去吃袋鼠肉。
不過,澳大利亞本地人是不喜歡吃袋鼠肉的,更多的是用來出口,但是世界的人們對於袋鼠肉非常的陌生,之間並沒有接觸過,澳大利亞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袋鼠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宣傳,最終把袋鼠肉出口到了歐洲等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客觀的利潤,還讓袋鼠的數量減少了,不過,讓澳大利亞失望的是始終都沒有打開中國的市場,因為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果打開的話要遠比歐美國家的利潤大,但是中國人始終不喜歡吃袋鼠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非常簡單,只能說明袋鼠肉不好吃,事實也確實如此,袋鼠肉不僅粗糙、吃起來也口感也非常差、味道發酸並且腥味也非常的大,這對於挑剔的中國人來說顯然不會愛上的,而歐美國家則不一樣,因為當年殖民澳大利亞的時候他們已經認為袋鼠肉是美味了,所以按照他們的方法去製作仍然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