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考古紀錄片「動手」了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一部需要「動手」的紀錄片。

  「不論你是身經百戰的摸金極客,還是初出茅廬的探墓小白,700年懸案由你破解……」如果不是在紀錄片頻道看到這段開場白,觀眾也許會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遊戲。但貨真價實,這是一部考古主題紀錄片。

  4月28日上線的5集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跟著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隊原隊長林果——1986年茶園山南宋墓葬發掘的參與者,還原當年抽絲剝繭、堪比「破案」的考古過程。這一次,觀眾不再是單純的觀看者。

  觀眾「化身」現場考古學家,不同選擇走向不同劇情

  讓我們先回到故事的起點。1986年8月1日,福州市的茶園山小學,因學校修建操場,一座南宋無名氏夫妻墓葬被發現,出土絲織品等大量珍貴文物。這項考古發現轟動一時,並以屍體不腐、墓主身份、夫妻死因等重重謎團而「出圈」,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在2013年就為此做過一期節目。

  林果回憶,自己當年還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那是福州最熱的一天,接到福建省博物館打來的電話,得知發現墓葬的消息,就和考古隊一起去了現場。在林果之後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茶園山南宋墓葬的發掘或許只是「平平無奇」的一次,考古所得文物也已經安放在福州市博物館很多年了。

  《古墓派·互動季》製片人劉揚介紹,團隊在梳理了30多年來的中國考古發現後,選中茶園山南宋古墓,是因為這個墓有非常多的疑點,「就像一個案件,解決一個疑點又發現另一個」。這樣,觀眾就能「化身」為在現場的考古學家,在一個模擬真實的環境中,作出自己的選擇。

  第一集中,在建築工地發現墓葬後,「就地開棺」還是「運回實驗室」;預測棺槨重量以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1噸、2噸還是4噸;為什麼那麼重?滑動屏幕「打開」棺蓋,原來是裝滿了棺液;長按屏幕排出棺液後,竟然發現了兩具保存完好的屍體;屍體不腐的原因,你認為是自然還是人為……除了最基礎的選擇題,紀錄片還讓觀眾體驗了各種操作,比如打開棺蓋、加熱丹爐、提取丹砂中的水銀……

  就這樣,每集總時長不到20分鐘的紀錄片,被分為幾十個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的片段,像遊戲一樣有主線和支線劇情。在每段劇情快結束時會出現互動節點,觀眾需要操作屏幕,開啟下一段故事。不同的選擇將帶領觀眾走向不同的劇情,但最終都會拼湊起一幅「考古地圖」,一步一步走向最終的謎底。

  每一個選擇和操作會產生相應的系統評分,看完一集累計,對「玩家」給出從S到F的等級評價。觀眾一邊「看」——或者說「玩」,一邊在彈幕中評論,有懷疑「這是一檔綜藝嗎」「這是遊戲嗎」,有調侃「要在東南角點蠟燭嗎」「不愧是我,精準排除正確答案」……

  互動紀錄片讓用戶真正參與

  《古墓派》系列紀錄片從2019年6月開播,已經上線了「揭秘西夏陵」「海昏遺夢」「消失的建築」等多季,收視數據一直不錯。從紀錄片的名字就能看出,主要目標是年輕觀眾。近日開播的「互動季」,是國內第一部互動紀錄片,把考古變成「破案」,把觀看變成「動手」。

  劉揚介紹,《古墓派·互動季》製作團隊的構成很有意思,既是最傳統的歷史考古題材,又是最前沿的互動劇形式,所以團隊中既有深耕歷史類紀錄片幾十年的前輩,也有做遊戲出身的90後,「傳統紀錄片講故事的能力,互動紀錄片遊戲的元素,兩者缺一不可」。

  2019年被視為中國互動影視創作的「元年」,《他的微笑》《愛情公寓5》《龍嶺迷窟之最後的搬山道人》《拳拳四重奏》等劇都試水了這一新模式。《古墓派·互動季》是第一部互動紀錄片。

  優酷紀錄片中心總監張偉表示,5G時代,希望藉助科技為紀錄片的創作帶來突破,「傳統紀錄片更多是我們製作播出,觀眾觀看;互動紀錄片從創作源頭改變,用戶可以決定節目的走向。這將帶動整個網絡紀錄片的創新,從創作到上線到播出,都可以讓用戶真正參與」。

  目前,《古墓派·互動季》每一集都設定了不同的「路徑」,但無論怎麼走,都會歸於同一個結局。張偉透露,將來,互動紀錄片還會像遊戲「學習」,用戶不同的選擇將指向不同的結局,把更多選擇權交給用戶。

  張偉同時強調,互動紀錄片留給觀眾的不僅是有趣的互動形式,最終依然有人文思考在裡面。在《古墓派·互動季》中也可以看到,5集紀錄片看似只講了茶園山古墓一處,但事實上在講到一個個「知識點」時,會蔓枝到許多其他相關考古發現。比如,講到屍體不腐,就關聯到新疆羅布泊的「小河公主」;講到水銀防腐,就關聯到秦始皇陵。

  考古其實是「光天化日」之下的科學事件

  儘管劇情頗為懸疑,但《古墓派·互動季》作為一部紀錄片,內核依然是南宋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

  茶園山南宋墓葬中出土的一幅帛幡(一種書寫對死者悼念的絹布)的落款顯示,入葬年份為「端平乙未」(1235年),那是蒙古開始大規模攻擊南宋的年份;而另一幅帛幡寫著:「夔門日日望君來,鄂渚人懷去後思。爭似早登黃閣去,普天霖雨總無思。」夔門一帶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和蒙古激戰的最前線。

  林果回憶,當年在對墓葬做研究時,根據種種線索,最後推測男墓主很可能是一位高級將士,不幸戰死於離家千裡的戰場,為了將他完整地送回故鄉,人們用水銀對屍體做了防腐處理……至此,考古學家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林果說:「普通人也許覺得古屍不腐很神奇,其實這在地下水豐富的福州並不少見。就茶園山南宋墓葬而言,最重要的發現應該是那些絲織品……」

  近年來,隨著公眾考古的開展,考古工作者想讓更多人了解考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考古學界會讓公眾參與到一些發掘項目中來,當專業人士帶著普通人進到考古工地時,往往帶著一種「科學的信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奚牧涼也帶過模擬考古的活動。作為一名「專業」的觀眾,看了《古墓派·互動季》,讓他想起當年那些在考古工地的歲月,「的確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考古工作者,會把考古和破案聯繫在一起,仿佛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有很多未知的秘密,地下的古人甚至能影響到現在的人」。

  「事實上,古代墓葬的發掘往往是一個『光天化日』之下的敞開的過程,不是大眾想像的那樣通過一個幽深的隧道進去,然後尋訪什麼東西……考古是一件非常科學的正能量的事情。」奚牧涼說,「《古墓派·互動季》吸引大眾關注考古,了解考古常識,這是好的。如果哪一天,紀錄片能夠改變『考古=挖寶』的刻板印象,或許能有另一番天地。」 (記者 蔣肖斌)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紀錄片更新 旁白亮了:人之將死,大嚼香瓜
    沒錯,這一本正經的賣萌旁白,出自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嚴肅紀錄片——《2017考古進行時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這部已更新到第7集的紀錄片,就記錄了海昏侯墓從發現到發掘、確定墓主人,再到提取文物的全過程。 漢廢帝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也是最後一代昌邑王,同時也是第一代海昏侯。對這位傳奇人物,紀錄片著墨很多。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張良仁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分析這些銅器、爐渣和銅礦石的微量元素、鉛同位素,從而追尋冶金技術傳播和金屬貿易的路線。這裡出土的動物骨骼表明,居民還從事畜牧業。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家馬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13世紀,而牛羊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阿爾泰地區發現的牛羊馬年代比中國早,這其中是否有關聯?對此,他們希望通過DNA技術追溯牛羊馬的基因譜系,從而發現家畜的傳播路線。
  • 哥貝克力石陣的歷史儀式激發了紀錄片的靈感
    土耳其東南部的尚勒烏爾法(anlurfa)省的考古遺址哥貝克力石陣(Gbekli tepe)被稱為「歷史的零點」,並繼續活躍在書籍、電影、電視劇和動畫電影中。這個古老奇蹟中的歷史儀式是最近一部名為「Gbeklitepesakinleri」的紀錄片的主題。
  • CCTV、NHK、BBC最近好看的紀錄片
    《如果國寶會說話》由國家文物局和CCTV聯合製作,實地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紀錄片總共100集,每集只有簡短的5分鐘,分為四季播出,第一季已經在2018年1月1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第二季的文物以戰國秦漢時期的為主,有兵馬俑、長信宮燈等,十分值得期待。
  • 當眾「開棺驗屍」,埃及公布年度最大考古發現
    發布會現場,專家現場給木乃伊照X光 本文圖均來自 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年度考古大發現就在這頂帳篷裡,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部長宣布了本年度埃及最大的考古發現:9月至11月,考古團隊在開羅南部的薩卡拉古墓群(Saqqara)中陸續挖掘出100多具密封的木乃伊、華麗的石棺、鍍金面具以及40多尊普塔-塞克(Ptah-Soke,薩卡拉古墓群的主神
  • 豆瓣10大評分最高的紀錄片,有3部國產紀錄片上榜,你看過嗎?
    1、《藍色星球2》 豆瓣評分9.9分:《藍色星球2》是英國BBC出品的紀錄片,2001年藍色星球播出後獲得很多獎項,2013年之後歷時5年又醞釀出第二部。影片主要從極地海域到珊瑚島礁;從大西洋到深海海底;向人們介紹了那些令人驚異的新景觀及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種。
  • 135紀錄片分享 | 今日更新(2020.08.11)
    今日更新共計10部成為VIP會員暢享更多紀錄片
  • 《探索發現》欄目紀錄片導演谷葳介紹
    谷葳        谷葳,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紀錄片導演,碩士,199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國際新聞專業,後入中央民族大學新聞系。曾參與創作的大型系列節目有:香港鳳凰衛視與中央電視臺共同製作的百集紀錄片《極地跨越》(獲2002中國紀錄片協會優秀長篇紀錄片獎),70集真人秀紀錄片《走進非洲》,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50集紀錄片《世紀戰爭》。
  • 神都洛陽: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十集全合集
    【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之二王者之地  洛陽王城公園建於1955年,也是中國唯一一座王城遺址公園,1954年,考古人員在今天洛陽市中心區域的位置發現了東周王城的遺址,當時生活在這裡的洛陽人並不知道,他們的腳下就是曾經恢弘一時的東周王城。在這裡,東周王朝歷經了25位帝王和515年的歲月。
  • 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在哪裡?
    紀錄片能「記錄」未來的事?歷史文物居然唱起了rap?你真的能分清這是真人秀還是紀錄片嗎?「紀錄片星人」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有哪些吧!2020年部分紀錄片的出現,實現了對原有紀錄片概念的拓展延伸,不僅豐富了我國紀錄片生態版圖,還賦予電視紀錄片更為多元的呈現樣態及表現可能。否定「某一事實」——紀錄片一定表現某一既存的事實或事件嗎?不一定!一些反映歷史文化的紀錄片講述的是離我們相隔千百年的故事——這是眾所周知的。那如果一部紀錄片表現的是未來世界呢?
  • CCTV2開播六集人物紀錄片紀錄片《屈原》
    六集人物紀錄片《屈原》,是第一次對屈原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電視影像呈現,填補了中國紀錄片的一項空白。《屈原》,是第一次對屈原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電視影像呈現,填補了中國紀錄片的一項空白。
  • 新紀錄片將完成製作 揭開非洲大陸的人類演化
    但一項關於人類進化的考古物品展覽已經提到日程上:即從本周一開始到七月,首次離開本土到非洲進行展出,然後運送到馬德裡考古博物館(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餘下的半年時間則在人類進化歷史博物館(布爾戈斯)度過。這一機會是具有歷史性獨一無二的紀念意義的。這是首次由一整個團隊嚴密看護200餘件關於人類進化的考古物品。
  • 沉浸式甜品的考古之旅,這顆「化石」有點甜!
    具有教育意義的考古甜品  ,使他們每個人都成為考古學家。    開始前我們會穿好服裝,並領取我們定製的Relic工具包,聽從現場演員與考古學家的指引,開始進行一場美食「考古」之旅。    準備工作完成後,現場觀眾會開始動手挖掘出屬於自己的考古化石。這次現場埋藏了3種不同類型的巧克力化石。分別是:鸚鵡螺的化石,迅猛龍的爪子與唐代侍女的頭部。包括沙池中的所有沙子與小石塊也是可以食用的。
  • 考古紀錄片比小說還精彩,查出最早盜墓賊竟是曹操……
    他們打開車輛的後備箱,又一具屍體就這麼突然出現。民警清查兩具屍體,並沒有發現導致他們死亡的直接證據,但是一個細節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泥!這兩具屍體的鞋子上,都沾滿了泥土。這些泥土並不普通,是青膏泥和白膏泥。
  • 《玻璃先生》三連冠 紀錄片《他們不再變老》獲贊
    《玻璃先生》三連冠 紀錄片《他們不再變老》獲贊 時間:2019.02.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分享到:
  • 2019國產紀錄片:呈現華夏大地輝煌傳統與奮進當下
    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海報 資料圖片紀錄片《天下徽商》海報 資料圖片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二季海報 資料圖片2019年已近年末,回顧今年的中國紀錄片行業,無論是醞釀品牌效應、弘揚主旋律與正能量的《航拍中國》,還是生動勾勒考古新發現的《海昏侯》;無論是跨文化探討教育課題的網生紀實內容
  • 紀錄片《極地》| 不是佛系,是信仰
    從雪山、高原到綠洲,影片將鏡頭對準藏區的普通人,呈現了21個在以往西藏紀錄片中,難得見到的生動、真實的人物。因此可以說它是一部關於西藏的紀錄片,更是一部關於「人」的紀錄片。也許是因為看到一群人毫不猶豫,認認真真地活著,他們的生活就像是一塊明鏡映照著我的不快樂。
  • 央視紀錄片揭秘大墓,歷史上第一個被大臣罷免的皇帝,登基僅27天
    對於歷史,除了能從史書上汲取知識,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辦法——紀錄片。關於中國歷史的紀錄片,向來有著「央視出品,必屬精品」的說法。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專門揭開一個西漢大墓的秘密——《海昏侯》,一上線就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不愧是央視爸爸。短短3集,每集50分鐘,從挖掘現場的文物分析到推理出墓主人的一生,給我們展示了最完整最全面的劉賀。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這是因為古代貴族生前出去視察、打獵時要騎馬、坐車,而狗會看門、領路、打獵,所以在死後也把馬、狗帶走繼續為他們服務……」臺上,考古專家馬俊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了小姑娘一個滿意的答案,也給在座聽眾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歷史課」。  這樣生動的課堂不僅僅體現在一場報告會上,更體現在河南考古人日常潛移默化的傳播中。
  • 企鵝爸爸:6部優秀中文紀錄片推薦,帶娃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不久前我們給大家推薦了幾部有意思的BBC紀錄片:《你和孩子絕對不能錯過的6部BBC紀錄片,零距離偷窺動物們的「私生活」》。本期,為了鼓勵孩子們多去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綿長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企鵝爸爸精選了6部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