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點蠟,鬼吹燈」,考古家在盜墓現場,還真發現了這奇怪的一幕

2020-12-06 華夏文物

人在死後會下葬,埋葬這個人的地方,就是墓。現代人在死後往往都會採用火化的形式,人最後終將會變成一壇骨灰,可是古代人通常都是土葬的。古代的墓葬習俗和現代有很多的差異,古代崇尚厚葬,他們認為人在死後還是能夠享用墓室裡的物品的,所以很多古墓都非常的奢華,這也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我國的盜墓賊源源不斷,難以阻攔的原因。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古墓,漢朝人喜歡玉石,有佩戴玉石下葬的傳統,他們認為玉石是純潔而神聖的物質,佩戴玉石下葬將會不腐不朽。

古人下葬講究,古墓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金縷玉衣就是這樣來的,漢朝的普通人下葬會用玉石塞住九竅,以此來達到「不腐不朽」的願望,而貴族不能夠滿足於此。漢朝的皇帝研發出了金縷玉衣,就是用金絲和玉片製成一件能夠完全包裹住軀殼的玉衣,在下葬的時候穿上,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尊貴,和普通百姓的不同。高官也是如此,不過他們不能夠使用金絲,於是銀縷玉衣也就出來了,在漢朝時期,只有位高權重的人才能夠穿著玉衣下葬。因此盜墓賊最喜歡光顧漢朝時期的古墓了,在漢墓中,不僅僅有大量的金銀器,還有許多的玉器,這些玉器都是非常的值錢的。

不過這也讓考古學家非常的頭疼,漢墓非常的有價值,不僅僅是文物本身的價值,還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漢墓的歷史價值是十分的高的,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發現了不少珍貴的古籍,有的甚至改寫了歷史,例如西漢時期的馬王堆古墓、漢廢帝海昏候的王陵,這些古墓中有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千年不腐朽的辛追夫人,還有失傳千年的儒家古籍。若是這些古墓被盜,損失的可就大了。這些古墓為什麼沒有被盜呢?在盜墓賊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人點蠟,鬼吹燈」。

「人點蠟,鬼吹燈」,是盜墓的傳統

意思就是進入古墓之前,人需要點一隻蠟燭,然後將這隻蠟燭放置在古墓的東南角處,若是這座古墓沒有什麼「問題」,那這隻蠟燭就不會熄滅。但是若這座有「問題」,那麼蠟燭就會熄滅,這個時候人應該迅速地退出古墓。盜墓雖然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但是對盜墓賊來說,生命還是最可貴的,相傳這句話是盜墓祖師爺與死人的契約,是不能夠破壞的。考古學家在2005年的時候,來到了山西大同的一座古墓進行考古,這座古墓有明顯的盜洞,考古學家為了保護古墓,迅速地展開了考古行動。

這座古墓就是沙嶺古墓,在這座古墓中,考古學家找到了餘剩的200多件文物,大多數都是陶製品、生活用品。在這座古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奇怪的一幕,在盜洞內有不少的菸頭和燃燒過的蠟燭,現在都有手電筒了,盜墓賊為什麼會燒蠟燭呢?原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盜墓賊都還遵循著「祖師爺」的傳統,這樣的傳統並不完全是迷信,這也是有依據的。

「人點蠟,鬼吹燈」的科學解釋

點蠟燭可以檢查墓室內的氧氣情況,燃燒蠟燭是需要氧氣的,古墓長年累月的埋藏在地下,大多數古墓是非常缺乏氧氣的,人若是缺氧,輕則感到不適,身體發軟,重則會威脅生命安全。所以就算是有手電筒的年代,盜墓賊依舊遵循這樣的「傳統」,真的是非常的敬業了。只不過盜墓的風險不僅僅是缺氧,有的古墓還有毒氣,例如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的陵墓早就被後人發現了,只是無一人敢去偷盜,因為秦始皇的陵墓有著大量的水銀,並且有些許溢出了,因此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圍就能檢測出來。有的古墓還有不少「防盜」機關,並不是每個盜墓賊都能夠安然盜墓的。

相關焦點

  • 考古與盜墓--一顆科技樹上的「兩開花」
    「藝術愛好者」們開始只是對古代建築和器物的研究,逐步擴展到了物質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發現超越了當時文獻所能覆蓋的範疇。不過對古物的痴迷以及對遠古文明的崇拜,一度讓考古學者陷入了迷茫,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古物學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 考古與盜墓都是挖墳:到底有哪些區別?考古沒有盜墓厲害?
    《盜墓筆記》翻拍成影視作品後,一句「上交給國家」在網絡爆紅,很多人說,裡面的俠盜千辛萬苦的挖出來寶貝,最後上交,那不是為國家考古了?或者說:替國家盜墓?很多人對考古人嗤之以鼻,說這是官方盜墓,本質和盜墓賊一樣的,那麼,考古真的和盜墓是一樣的嗎?
  • 天下霸唱的小說,精彩的並不是只有一部《鬼吹燈》,還有這些作品
    「人點燭,鬼吹燈」是傳說中摸金派的不傳之秘,意為進入古墓之中先在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才能開棺,如果蠟燭熄滅,須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傳這是祖師爺所定的一條活人與死人的契約,千年傳承,不得破。據說這是盜墓者流傳下來的行規,不過蠟燭熄滅說明氧氣不足,也有一點科學依據。在中國,盜墓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盛行,由於千年的發展,技巧上不斷創新,形成了一股潛藏於地下的文化暗流。盜墓最早的記載可到漢朝,當時的俠客富豪中,就有不少是盜墓起家的。而且,真正的大盜,都是「知識份子」,即使本人不是,也會養有家客。盜墓文化深奧神秘,一般很少未行外人所知。
  • 考古就是盜墓?考古與文博人四十米的大刀已經向你跑來
    另外還有地層學的一些知識,又把考古劃分出了「考古地層學」。有沒有感覺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這個時候的考古並不僅僅是對一些文物的考古了,還發展到了對一些遺址的考古。大家可能有點懵,其實簡單點來說,就是不僅僅是對一些墓葬的考古,還對一些大面積的遺址進行考古,比如說我們燒制瓷器的瓷窯,一些古代建築的考古。
  • 鬼吹燈online屍香魔芋原畫屍氣逼人
    《鬼吹燈online》危機四伏的古墓迷城中隱蔽著眾多遠古文明和奇花異草。其中最為網友稱道的就是精絕鬼母墓穴中的「屍香魔芋」。關注我們遊戲的網友一定迫不及待的想一睹它在遊戲中的真身,現在我就為大家放出這幅絢麗奇幻的惡之花。
  • 這些《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機關,考古發掘已證實,史料確有記載
    最近熱播網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接近尾聲,這次探尋龍嶺迷窟中的李淳風墓可謂是危險重重,殺機重重,各種機關防不勝防。而當盜墓者搬動服有劇毒的屍體時,液體收到擠壓會從嘴裡噴射出來燒傷盜墓者的皮膚,甚至使盜墓者中毒身亡。《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鷓鴣哨拜師立投名狀,進入南宋古墓,為取下女屍衣服,他用繩子一頭束在屍體肩下,一頭套在自己的身上,面對著將屍體拉起來,趁勢把衣服解下來帶回,其實就是為了防止屍毒。
  • 為何廣大人民群眾把考古當成盜墓,更有甚者咒罵考古人員的行為?
    把考古看做盜墓的人,的確很不少。只要上網看看跟考古有關的新聞,下面保準鋪天蓋地、烏央烏央的,都是這一類的評論,比如下面的這些:其實,這些評論還算是客氣的,更惡劣的,就是那些詛咒考古人員的。那麼,怎麼看待這樣的現狀呢?
  • 真實版「盜墓筆記」:手法專業 一人曾是考古隊員
    之所以手法如此專業,因為盜墓人中有一人曾是考古隊員。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昭化區法院獲悉,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的5人(含司機)在昭化區法院開庭受審,5人當庭認罪。  藉口旅遊  邀約原考古隊員一起盜墓  2013年冬,向華國(37歲,西安市人)通過朋友得知在廣元昭化古城附近有古墓。2015年12月19日,向華國邀約曾在KTV唱歌時認識的尹國明(33歲,鹹陽市人,曾在考古隊工作),後又叫上侄兒向名揚(34歲,西安市人)同行。
  • 上古蠑螈、傀儡天兵、嗜血蝙蝠…終於等來一部盜墓「王炸」!
    兩部經典作品,相繼搬上熒幕—— 《鬼吹燈》推出了《龍嶺迷窟》,《盜墓筆記》推出了兩季《重啟》。 在這個亦真亦假的神秘空間裡,讀者可以甩掉現實負累,在地下維度中盡情馳騁,釋放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墓穴中有寶物,更有怪物,可以極盡奢華,也可以極盡恐怖,能夠給人帶來非比尋常的震撼體驗。
  • 《龍嶺迷窟》完結,告別流量明星,國民級盜墓IP終於不再讓人失望
    曾幾何時,在影迷眼裡盜墓幾乎就是爛的同義詞,吐槽是看盜墓影視劇唯一的樂趣。雖然一度也有《尋龍訣》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這種發揮正常的選手,算是為盜墓IP《鬼吹燈》的影視化保留些許顏面,但是接下來的幾部仍然以尷尬收場。
  • 西安發現一座小墓,卻被盜了上千年,考古隊卻興奮的說:盜墓賊真蠢
    所以說,盜墓賊他們最喜歡幹的就是偷這些東西了,畢竟這些東西都是相當值錢的,但是盜墓賊最讓人痛恨的是什麼呢,是有的時候他們拿不走的東西,寧願砸了也不留給後人,這對我國的考古學習上實際上是很大的破壞,世界上盜墓賊自始至終一直都有,在幾十年前的時候,我國的科技還並不是很發達,所以說盜墓賊也是一樣,他們不會花大量的精力去用在一些小的墳墓上,他們要偷就偷的是大的,大的墳墓裡面,金銀珠寶樣樣都有十分豪華。
  • 秦始皇祖墳被盜,19米盜洞直通主棺,考古家:盜墓祖師爺的手法
    隨著七十年代秦始皇的陵墓被發現,考古家開始尋找先秦時期秦始皇先祖之墓。專家們經過10年的考古研究探索,在八十年代,終於在陝西寶雞市鳳翔縣靈山一帶發現了一座大墓,這就是著名的秦公一號大墓。經過考古學家考察,在鳳翔縣南指揮鎮南指揮村發現了秦公陵園內的數十座秦國貴族陵墓;這一大批的墓主人全部是秦國的君王,總共有19位,此次秦公墓群的發現,徹底揭開了秦國的墓葬之謎。
  •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考古專家為什麼都不搞收藏?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歷史重大發現,以及珍貴的藏品,主要都是由考古所發現的,在我們的記憶中,似乎考古這項工作只有近代才有。而且在菜菜小時候,一直認為考古學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啊,以為他們要是喜歡哪一件藏品就可以收藏起來。其實啊,菜菜錯了,相信許多朋友都跟菜菜一樣,會有這樣的誤解吧,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考古這項工作吧。
  • 真實的盜墓高手,看不起考古專家,他曾說:洛陽鏟上不了臺面
    自從盜墓題材的東西出來之後,幾乎每一個都很火爆,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盜墓這個神秘的行當,更是吸引人們。 不少人都好奇,盜墓這件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麼真有小說中那麼神奇嗎?首先盜墓這個行當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其中自然有不少門道。
  • 湖北襄陽有座「吃人墓」,內藏流沙河,先後吃掉80多個盜墓賊!
    這支軍隊專為曹家尋找墓葬中的財物,且命名為「摸金校尉」,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盜墓賊」,不過人家是「官方」正品,帶有穿山甲原料做的腰牌為證,這批盜墓賊幾乎摸遍了皇家墓葬,讓其摸金校尉名聲大振,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第一兇墓 在小說《鬼吹燈》裡,每次進入墓中胡八一都會點一支蠟燭,這是他專門用來探測墓內兇險的。
  • 《盜墓筆記》系列女性的結局,真正意義上慘死的只有阿寧和雲彩
    說到盜墓系列的作品,很多網友第一反應便是《盜墓筆記》和《鬼吹燈》,這兩部作品在小說盜墓系列中被稱為雙雄,深受讀者的喜愛。 好的作品自然會拍攝成影視劇,只是《鬼吹燈》的作品影視化比《盜墓筆記》好很多,主要原因是選角還有故事中女性角色問題。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日前,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大家看來,考古可以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那麼,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日常學什麼呢?從事考古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又是怎麼樣的呢?
  • 考古算是盜墓嗎?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鐵律,誰也不敢違反!
    古往今來,人們對盜墓類的問題就一直頗感興趣,出於對未知財寶的好奇和神秘的故事傳說越來越吸引著人們的興趣。古代盜墓賊是一種行業,而現代各種盜墓類的小說和電影也深深吸引著很多人。而一提到盜墓,很多人就將其和考古聯繫在一起,很多人認為考古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去盜墓,但實際上兩者確實是有區別的。從根本的價值上來看,考古與盜墓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考古注重的是對文物的發現和探索。挖出來的寶貝更注意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承載,藉此推出一定的歷史信息。
  • 盜墓門派有哪些?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鬼吹燈》開啟了盜墓時代 《盜墓筆記》成為讀者心中的頂峰之作 《盜墓之王》、《鬼不語》等小說 隨之大火 盜墓小說對大家的吸引不可謂不大 盜墓小說也因此風靡全國
  • 網絡直播、現場觀摩考古有了最新「打開方式」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如果你對考古的認識停留在盜墓類影視作品和小說,那就out了。走進考古現場,看考古專家在你眼皮底下發掘,這才是認知考古最in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