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
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
如果你對考古的認識停留在盜墓類影視作品和小說,那就out了。走進考古現場,看考古專家在你眼皮底下發掘,這才是認知考古最in的「打開方式」。
從去年底起,「公眾考古」正「加速度」走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在文物大省,「公眾考古」怎樣揭開考古神秘面紗,怎麼「讓文物活起來」?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博士接受了河南商報記者專訪。
本期欄目主持人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
【盜墓作品】
文物價值被「誤讀」
河南商報記者:河南是文物大省,而現實中,不少人對文物的熱情源於盜墓類影視、文學作品,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馬蕭林:一方面,這些作品中對文物、考古有所描述,讓民眾對文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另一方面,有些作品以詭異、刺激的故事吸引眼球,虛構的環節容易引發誤解。
考古和盜墓,出發點以及對文物價值的判斷都截然不同。考古是為研究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而盜墓則是純粹的挖寶。從考古的角度,文物價值包括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而有些盜墓類影視、小說作品片面強調文物的經濟價值,歪曲了文物的真正價值。
【公眾考古】
網絡直播考古發掘過程
河南商報記者:這兩年,「公眾考古」這個詞火了,讓人感覺到考古越來越接地氣、貼近生活。「公眾考古」方面,我省有哪些新嘗試?
馬蕭林:響應國家號召,「讓文物活起來」,「公眾考古」就成了繞不開的話題。
開展「公眾考古」,是時代發展、社會發展的需要,能滿足社會公眾對考古的認知需求。考古技術和文物保護技術的進步,也使得我們有條件面向公眾展示。
去年12月,河南考古領域首次嘗試網絡直播考古發掘過程,信陽城陽城址戰國大墓考古發掘一度成為網絡熱點。不論是「牛肉湯」還是「寶劍出鞘」,背後都有著專業團隊、科學技術支撐,這和以前在野外發掘不一樣。
「公眾考古」也體現了考古人的自信。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我省在「公眾考古」方面,會有更多的嘗試。比如,組織中小學生、周邊市民走進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觀摩體驗等。
【文物保護】
探索建設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記者: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讓文物活起來,這方面我省有什麼做法?
馬蕭林: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深化考古研究,做好科普宣傳工作。我省每年大概七成以上的考古項目屬於搶救性發掘。因此需要深化考古研究,做好宣傳,以更好保護文物。
二是加強文物保護,支持和鼓勵文物保護單位對公眾開放。加強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建立考古遺址公園是很好的思路。對於滿足開放條件的古建築或近現代紀念性建築,我們支持和鼓勵當地管理部門或使用單位對公眾開放。
三是拓寬展示利用方式,更好服務社會公眾。對不可移動文物,就用原址展示、復原展示、模擬展示等方式。博物館免費開放讓可移動文物活起來。另外,圍繞文物的文創產品開發,是創意營銷和文物展示的很好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