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點「潮」!本報參與直播的「雲考古」,吸引...

2021-01-14 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顧雲鵬、黃敏、李紅)走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雲考古」、雙語直播向全球推介武漢……湖北省文博系統圍繞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活動主題「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充分利用媒體融合傳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這個遺產日顯得有點「潮」 。

當天,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推出持續4小時的慢直播,以古人的衣食住行為線索,用輕鬆愉快的方式解讀文物的「潮」範兒,彰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魅力。省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北省博物館參與接力直播,取得良好反響。

其中,由央視頻、湖北日報融媒體、荊州廣播電視臺相關平臺等聯合直播的「雲考古」,帶網友走進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進行發掘的祔冢殉葬墓地,近距離了解考古發掘,感受文化和自然遺產風採,吸引數千萬網友在線觀看。已成功舉辦七場的「武漢革命文物線上展示月」直播活動,最後一站走進湖北省博物館,追憶荊楚百年英傑,獲眾多網友點讚。

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精心策劃推出線上線下系列活動,讓英雄的武漢人民進一步了解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根與魂。其中,「追尋與發現·感受文物建築的溫度」主題網絡直播,漫步漢口沿江大道「黎黃陂路——江漢關」這段歷史建築林立的百年老街,通過主持人+專家對話的方式,帶領廣大觀眾開啟英雄城市的尋根鑄魂之旅。在活動最後一站——江漢關博物館,主播陳子劍與外籍主播利瑪竇一起進行雙語全球直播,向世界推介武漢、宣傳武漢。

武漢及湖北各地博物館、紀念館還策劃推出「荊楚祝福滿江城」——全國文博界文物抗「疫」海報特展、《艦證·戰疫情》線上圖文展、明顯陵文物保護成果展等豐富多彩的文物展覽展示和社會教育活動,通過網絡展覽、線上講解、文博雲課堂、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等多種形式,普及湖北文化遺產,珍藏武漢戰「疫」記憶。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舉辦 直播凌家灘遺址發掘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在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線上直播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蹟考古發掘,揭曉「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名單,拉開全省「遺產日」活動的序幕。  在安徽主場活動現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考古發掘直播,帶領觀眾線上參觀凌家灘文明探源館、考古工作站、墓葬祭祀區,探究凌家灘遺址在史前文明中的價值和地位,了解凌家灘歷年來的發掘及學術研究情況。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中外嘉賓以詩會友,感受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⑨3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春秋時期的墓葬都沒有墓道嗎?」「古人是怎麼煉丹的?」……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線上線下刺激文旅消費
    刁定宏 攝 中新網韶關6月13電 (索有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6月13日在韶關市丹霞山景區舉行。 本次遺產日系列活動以「非遺傳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為主題。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者祁曉亮2020年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同時,我省各市(州)文旅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關於疫情防控各項規定,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結合實際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各類線上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集中展示我省各地優秀非遺項目魅力,努力推動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採訪人:本報記者 陳香受訪人:徐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系兼任教授)    陳昌篤(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生態學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徐蘋芳:經濟建設要給遺產保護讓路世界遺產公約裡規定,文化、自然遺產是並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開會,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兩方面的專家都應該到場,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可是我們國家從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後,迄今20多年,每年派去參加會議的都是文化遺產專家,沒有一個自然遺產方面的專家參加過國際會議。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異彩紛呈
    11月16日,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臺山市啟動。連日來,舞蹈、排球、太極拳、跆拳道和傳統象棋等比賽活動輪番上演,持續掀起文化藝術周活動高潮。
  • 迎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舉行
    6月6日,「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
  •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該地區為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自11世紀以來,理教對中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公元1世紀時,漢朝統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處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堅實的圍牆環繞四周,極具考古價值。  概 況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總面積達99975公頃。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於今日(10月28日)下午在水井坊博物館舉行。屆時,來自中外的文化大咖們將圍繞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的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博弈中,為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的矛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如何讓世界遺產「魅力永駐」?日媒:吸引外國遊客很關鍵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日媒稱,世界文化遺產給當地開發潛力帶來考驗。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5日報導,位於大阪府的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在今年7月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帶來關西地區遊客數量的增長令其經濟效果備受期待。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 相約臺山,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啟動!
    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文件,確認位於上川島的海絲史跡入選申遺遺產點。在此基礎上,臺山市委市政府有效整合相關文化遺產資源,於2017年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申報工作,最終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成為廣東省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辛瀘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陝西省文物局黨組副書記、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江門市副市長蔡德威,臺山市委書記李惠文,臺山市委副書記、市長謝少謀、臺山市副市長溫家林等出席了活動。
  • 2019年新增的世界文化遺產,哪些你還未去的?
    世界遺產是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它們是人類文明智慧的體現,它們保存著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最新一屆的世界遺產大會,又通過了全球29項新增的世界遺產,and,這次我們國家一下子就增添了兩處!還成為全世界世界遺產總數最多的國家。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文化遺產--中國數字科技館
    》,建設理念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是一個融合了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利用與發展探索周口店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展示利用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發掘遺址文化內涵,研發適合不同群體的科普體驗活動和互動項目。同時引入科技手段,在博物館內增加豐富的多媒體展項,將靜態的博物館變成活態的博物館。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據了解,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之一,惠山古鎮的建設規劃將依託豐富的祠堂資源,突出中國譜牒文化定位,寄託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情懷,彰顯家風家訓在當代的意義。而這也是惠山古鎮聯合申遺的要義所在。  今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 世界遺產 自然鹽城
    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溼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江蘇唯一、中國第14個世界自然遺產,也是中國第一處濱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標誌著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了海洋!守護淨土——以最美姿態展現於世界舞臺今年7月5日,鹽城黃海溼地成功申遺一周年之際,又一新舉格外引人關注——當天舉行的「鹽城黃海溼地世界遺產證書揭牌儀式」上,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的鹽城,牽頭組建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將與其它沿淮城市一起,共抓生態環境保護,共守生態環境生命線,共建美麗宜居、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生態經濟帶。
  • 央視今日將直播考古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今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和百戲俑坑發掘將通過央視和陝西電視臺現場直播。  2009年6月,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考古發掘,有何意外發現?揭開了哪些歷史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