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古看做盜墓的人,的確很不少。只要上網看看跟考古有關的新聞,下面保準鋪天蓋地、烏央烏央的,都是這一類的評論,比如下面的這些:
其實,這些評論還算是客氣的,更惡劣的,就是那些詛咒考古人員的。那麼,怎麼看待這樣的現狀呢?
首先要說的是,不少人覺得考古就是挖墓,認為考古工作與盜墓沒什麼本質區別,甚至在網絡上對考古人員進行咒罵。這反映出了公眾對考古的認知水平還不高,我們的考古學還處於象牙塔內,缺乏群眾基礎,這需要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文化遺存,包括遺蹟和遺物,包含的範圍比較廣泛,並非僅僅的挖墓。其實,除了墓葬以外,城址、房址、窯址、礦址、作坊遺址和古代的戰場、橋梁、道路、建築等等,都是考古研究的對象。另外,文物修復、古文字等專業也與考古學有著密切的聯繫。從這一角度來講,考古絕不等同於挖墓。
另外,即便是墓葬考古,也是有著一整套標準的作業流程,為的是保護和研究,與盜墓有著本質區別。事實上,不少搶救性發掘的墓葬,也是由於遭受盜擾才被迫進行的。另外,隨著大型工程建設的開展,也師承發現有古代墓葬,需要進行發掘處理。所以,做墓葬考古的相關人員,也絕非像少數人臆想的那樣,與盜墓沒有差別。
考古挖掘非古人所願。
實際上墓主人知道可能會被後來人挖掘,很不情願被挖掘。放在歷朝歷代去看,「死者為大」,把人的死看得甚至比生更重要,對達官貴人有條件的人,厚葬是一種風俗文化。即便知道會被挖掘,也要順應習俗去做。
要尊重古人和墓主人。
國家主導的考古工作,有一套成熟的操作規範,包含對墓主人充分尊重的內容。比如,經過考證研究之後,對保存還好的千年前王侯遺體,放在當代容器展示。應該比沉睡黑暗的地下墓穴更好,這符合大多數的認知。
增強信息透明度。
古代王侯墓穴,屬於國家文化遺產,在網際網路和自媒體時代,應更好地做考古項目的社會公眾宣傳,專家學者多與人民群眾交流分享,求得對考古價值的理解。
把工作做到家,人民群眾是通情達理的,不僅不會咒罵,還會讚美有品質的考古工作。
對於這些誤解,我們能夠做得就是加大考古的普及力度,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使得全社會的人都能夠意識到文物的價值和考古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