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不願光顧的窮酸皇陵,荒涼到連考古專家都認為無考古價值

2021-01-09 郭延濤說歷史

我們知道中國在風水方面很講究,一些皇帝在他們在位的時候會派人為他們選擇一個地方,這樣一百年後他們就可以葬在這裡,而且,所有的墳墓都會有很多隨葬品,金銀都很薄很軟,因此,一個學校誕生了,叫做盜墓者,他們專門挑選皇帝的墳墓來偷,有足夠的金子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但是有這樣一個墓地,即使是小偷也不會去看它。

古代墓葬的豪華程度,也可以說明一個人死後能享受到多少的榮華富貴,所以帝王墓葬中當然會有許多稀世珍寶,歷代帝王也為自己修建了富麗堂皇的陵墓,佔據了大片土地,可見其規模之大。

當古墓被發現後,盜墓者會蜂擁而來挖掘它,但沒有人願意光顧它,它是宋朝的陵墓,它是由趙匡胤派人去尋找的,一開始,很難找到這個地方,許多風水大師在決定在這裡建造一座巨大的黃色墳墓之前,已經尋找了很多年,秦始皇陵歷時160年,歷經幾代皇帝建造,佔地30萬平方公裡,但在這麼大的規模上,為什麼連盜墓者也會皺眉呢?

第一個原因是宋朝是一個非常節儉的國家,它也相信良好的禮儀和正直,他們提倡的是小規模的埋葬,這樣他們的墳墓裡就不會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所以盜墓者熟悉這段歷史,自然會放棄這個墓地。

當朝代變為元朝時,它最終成為了自己的朝代,當然,它非常討厭上一個王朝的遺蹟,於是它將矛頭對準了被成千上萬人遺棄的墓地,第二次入侵這片土地,當然,經過兩次清洗,這些可憐的宋朝陵墓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連專家們都認為它們沒有什麼考古歷史價值,你可以看到它是多麼荒涼。

這些荒涼的古墓現在被命名為宋朝古墓,你甚至不用買票就可以去看,同樣令人心碎的是,我們努力建設的地方現在卻如此荒涼。

相關焦點

  • 考古與盜墓都是挖墳:到底有哪些區別?考古沒有盜墓厲害?
    《盜墓筆記》翻拍成影視作品後,一句「上交給國家」在網絡爆紅,很多人說,裡面的俠盜千辛萬苦的挖出來寶貝,最後上交,那不是為國家考古了?或者說:替國家盜墓?很多人對考古人嗤之以鼻,說這是官方盜墓,本質和盜墓賊一樣的,那麼,考古真的和盜墓是一樣的嗎?
  •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考古專家為什麼都不搞收藏?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歷史重大發現,以及珍貴的藏品,主要都是由考古所發現的,在我們的記憶中,似乎考古這項工作只有近代才有。而且在菜菜小時候,一直認為考古學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啊,以為他們要是喜歡哪一件藏品就可以收藏起來。其實啊,菜菜錯了,相信許多朋友都跟菜菜一樣,會有這樣的誤解吧,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考古這項工作吧。
  • 考古與盜墓究竟有何區別?聽這位專家這麼說
    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誤解考古為「官方盜墓」,其實考古的本意並不是尋寶,比如盜墓賊不屑一顧的一些小骨器、殘破鐵器、陶器本身製造成本並不高昂,但考古人員卻將其視為珍寶,不遺餘力地用小鏟子小刷子將它們擦拭發掘出來,考古的本意就在於藉助遺物、遺蹟對話古人,讓穿越千年的文物將湮沒的歷史展現在今人面前
  • 根據盜墓事件,經考古發掘,找到了歷史上消失千年的芮國
    在後期,因為考古挖掘出土了一些明確的證物,這個在人們的認知裡根本不存在的國家,也是終於有了一點蹤跡。經過了多年的考古現在有更多被歷史塵封未見諸史冊,失蹤了近千年的國家出現在了世間。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個因為歷史記載太少了,所以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傳說的周代芮國。
  • 為何廣大人民群眾把考古當成盜墓,更有甚者咒罵考古人員的行為?
    把考古看做盜墓的人,的確很不少。只要上網看看跟考古有關的新聞,下面保準鋪天蓋地、烏央烏央的,都是這一類的評論,比如下面的這些:其實,這些評論還算是客氣的,更惡劣的,就是那些詛咒考古人員的。那麼,怎麼看待這樣的現狀呢?
  • 考古挖掘比盜墓難多了,一不小心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沒有了
    這座皇陵的外表是一個圓柱形的土墩,周長達到了一百七十米,高度達到了十二米。像這樣的皇陵,對於盜墓者來說是很容易打開的,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卻很困難。因為,考古人員必須找到陵墓的墓道,才能開展挖掘工作。可是,盜墓者卻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他們可以從任意一個入口進入,只要這個入口是有效的。經過一番勘察後,考古人員終於找到了墓道。
  • 真實的盜墓高手,看不起考古專家,他曾說:洛陽鏟上不了臺面
    自從盜墓題材的東西出來之後,幾乎每一個都很火爆,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盜墓這個神秘的行當,更是吸引人們。 不少人都好奇,盜墓這件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麼真有小說中那麼神奇嗎?首先盜墓這個行當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其中自然有不少門道。
  • 考古與盜墓--一顆科技樹上的「兩開花」
    「藝術愛好者」們開始只是對古代建築和器物的研究,逐步擴展到了物質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發現超越了當時文獻所能覆蓋的範疇。不過對古物的痴迷以及對遠古文明的崇拜,一度讓考古學者陷入了迷茫,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古物學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 盜墓賊比考古專家更厲害?馬未都:並非如此,但其實力也不容小覷
    盜墓賊比考古專家更厲害?馬未都:並非如此,但其實力也不容小覷對於盜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除了幾年前大火的盜墓題材的小說和影視劇讓人印象深刻外,盜墓其實也發生在許多處地方,新聞報紙上有時候也會有報導。因此,許多人都覺得盜墓賊很有本事,甚至比一些考古專家還要厲害。確實,很多墓穴都是因為被盜墓賊光顧後,暴露出來了,才有文物部門組織考古團隊進行保護性挖掘。但是這可不能說明盜墓賊比考古專家厲害,只能說盜墓賊盜墓技巧好而已。
  •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挖墳需要技巧嗎?專家進校園解密考古門道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你挖出過什麼金銀財寶?」「挖墳需要技巧嗎?有勁兒,有運氣是不是就夠了?」昨天下午,「聞·悟北京」系列活動走進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張中華還沒開口,初二的學生們就連提三個犀利問題。
  • 考古就是盜墓?考古與文博人四十米的大刀已經向你跑來
    對於有人對你這個專業有什麼誤解,考古與文博專業肯定榜上有名,大家一提考古,首先想到的大部分可能就是盜墓筆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考古不是盜墓,考古和盜墓不是一回事,考古是正經活兒,大家一定要記住!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好像對於收藏文物有了很大的興趣。
  • 馬未都談考古和盜墓的區別,中國考古界有一鐵律,無人違反
    關於考古和盜墓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議的一個熱點,在很多民眾眼中考古和盜墓沒什麼差別,都是在挖人祖墳,幹的都是缺德事。事實上一直以來大家對於考古和盜墓都存在一個誤區,馬未都就曾經談過考古和盜墓的區別,且在中國考古界有一鐵律,無人違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人點蠟,鬼吹燈」,考古家在盜墓現場,還真發現了這奇怪的一幕
    現代人在死後往往都會採用火化的形式,人最後終將會變成一壇骨灰,可是古代人通常都是土葬的。古代的墓葬習俗和現代有很多的差異,古代崇尚厚葬,他們認為人在死後還是能夠享用墓室裡的物品的,所以很多古墓都非常的奢華,這也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我國的盜墓賊源源不斷,難以阻攔的原因。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古墓,漢朝人喜歡玉石,有佩戴玉石下葬的傳統,他們認為玉石是純潔而神聖的物質,佩戴玉石下葬將會不腐不朽。
  • 真實版「盜墓筆記」:手法專業 一人曾是考古隊員
    真實版「盜墓筆記」:手法專業 一人曾是考古隊員 原標題:   之所以手法如此專業,因為盜墓人中有一人曾是考古隊員。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昭化區法院獲悉,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的5人(含司機)在昭化區法院開庭受審,5人當庭認罪。
  • 考古算是盜墓嗎?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鐵律,誰也不敢違反!
    而一提到盜墓,很多人就將其和考古聯繫在一起,很多人認為考古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去盜墓,但實際上兩者確實是有區別的。從根本的價值上來看,考古與盜墓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考古注重的是對文物的發現和探索。挖出來的寶貝更注意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承載,藉此推出一定的歷史信息。
  • 考古挖掘被證實,專家:我們想簡單了
    而來到兵馬俑,被2千多年前秦始皇龐大的隨葬所震撼,此陵墓非一般陵,在陵園處的一塊墓碑上寫著,秦始皇陵被保護範圍20.32平方公裡。也就是說,方圓40裡內都是秦始皇陵,地下有可能埋葬的都是珍寶。我們今天看到的兵馬俑三個墓坑,其實只是墓園中的冰山一角。
  • 同是挖掘文物,考古專家與盜墓者有何區別?考古界有個規矩不可破
    文/魚蛋7777考古專家和盜墓賊,同樣是挖墳掘墓,有什麼區別呢?許多不太了解情況的人往往把盜墓和考古混為一談,其實二者的差別非常大,盜墓是違法犯罪的行為,是不被法律所允許的。而且往往會給文物帶來破壞性,而考古是為了保護文物,了解歷史。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考古跟盜墓賊的區別。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如果考古學的問題都來自現成的文獻,那理論就是多餘的東西,所以,我國學者常將理論看作缺乏事實的空談,認為考古學重視理論是本末倒置。這是考古學從業人群缺乏科學訓練的一個顯著特徵,也是中國考古學在發掘能力上很強,但是在解釋考古材料上乏善可陳的根本原因。
  • 不要小瞧盜墓賊,比考古專家還厲害
    不要小瞧盜墓賊,比考古專家還厲害洛陽邙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歷來都是王公貴族嚮往的葬身之處,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八寶山。唐代大詩人王建當年遊覽洛陽,寫了一首《北邙行》。詩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由此可知,最起碼在唐朝時期,邙山已經是風水寶地了。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邙山的地理位置確實是非常優越。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數以萬計的文物:堪稱半部「四川通史」此次出土數以萬計的陶、瓷、銅、鐵、玻璃、石質等不同材質遺物,其中以戰國末期「郫」戈、西漢時期帶外文字母的「龍紋鉛餅」、新莽時期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東漢時期畫像石棺、晉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遺物最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在發掘的戰國晚期巖坑墓裡,考古人員發現了在銅戈裝柄部位刻有郫縣(今郫都區)「郫」字的郫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