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你挖出過什麼金銀財寶?」「挖墳需要技巧嗎?有勁兒,有運氣是不是就夠了?」昨天下午,「聞·悟北京」系列活動走進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張中華還沒開口,初二的學生們就連提三個犀利問題。
作為圓明園考古課題組組長,張中華參與過玉河、八大處清涼寺等眾多考古發掘。對於學生們的問題,他絲毫沒怯場:「考古要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留下的遺蹟和遺物,希望了解古代社會的面貌。通俗來講,就是研究古代人吃什麼、平常都幹什麼、想什麼。我們考古可不只是『挖墓』,古代的城池、道路、房址都是我們的研究方向」。
「作為考古人,挖出金銀財寶未必高興,一些不起眼的陶片、瓦片反而是我們眼裡的寶貝」、「要幹好考古,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都得認識點,要當個雜家」、「考古專業的書其實挺枯燥的,失眠的可以去看。但真正的考古很有意思,能幹好考古的必須有高素質」……40分鐘的講座,張中華妙語連珠,不斷爆出「金句」。
一位初二學生說:「聽講座前,我以為考古挺枯燥的,沒想到裡面藏了這麼多門道。」
「聞·悟北京」活動自2018年創建以來,通過走進校園、社區和企業等方式,將文物知識送到基層,讓更多人關注文物知識,主動參與保護文物,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豪。二十二中校長高宇軍對記者說,專家來講課,希望孩子們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熟悉自己的家鄉。尤其是隨著最近幾年中高考改革,這種豐富的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模式,讓他們長見識、學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