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誤解考古為「官方盜墓」,其實考古的本意並不是尋寶,比如盜墓賊不屑一顧的一些小骨器、殘破鐵器、陶器本身製造成本並不高昂,但考古人員卻將其視為珍寶,不遺餘力地用小鏟子小刷子將它們擦拭發掘出來,考古的本意就在於藉助遺物、遺蹟對話古人,讓穿越千年的文物將湮沒的歷史展現在今人面前,這不可謂不偉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半鼎2400年前的骨頭湯,感受吃貨民族的傳統與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殯葬制度。
2010年底,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在鹹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戰國秦墓時,在該墓的小龕裡發現了一件高20釐米、腹徑24.5釐米的銅鼎。當考古人員打開這件外形上並無獨特之處的銅鼎時,驚奇地發現銅鼎內竟然還有半鼎骨頭湯,湯內浸有幾根小骨頭,湯色渾濁,湯的表面漂還浮著油質和銅鼎脫落的綠斑鏽,由於長期浸漬,湯內骨頭已變為綠色。考古專家驚訝地說,以前只知道鼎是古代禮器中的食器,是用來煮肉盛肉的,這次通過考古發現證實了這一點。在戰國秦墓中發現距今2400多年的骨頭湯,在考古界尚屬首次。那麼,骨頭湯裡到底燉的是什麼呢?羊骨、牛骨,狗骨,一時間眾說紛紜。
考古專家胡松梅說,她第一次從鼎內夾出的是一根較粗的尺骨,也就是動物的前壁,感覺應該是狗,因為他們曾經在屬於夏商時期的商洛東龍山遺址中出土過4隻完整的狗,鼎內發現的尺骨與標本庫裡的幾乎一模一樣。橈(rao 二聲)骨呈半圓形,確定為食肉類動物,經過與標本庫比對分析,省考古研究所得出結論:骨頭為狗骨頭,而且骨骺(hou 二聲)沒有癒合,應該是一隻未成年的雄性小狗,年齡在十個月到一年之間。鼎內骨頭為小狗的左前肢,還有小狗的脊椎骨和部分肋骨。
湯中的骨頭疑問解決了,那麼經過2400多年的漫長歲月,骨頭湯為什麼神奇般的沒有揮發呢?考古專家推測,這與良好的密閉條件有關,因為銅鼎放置在墓內的壁龕中,乾燥情況更好,加上銅鼎密閉性十分好,也沒有盜墓賊前來盜擾,這才使得銅鼎內狗骨頭湯保存較好。
專家認為,骨頭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飲食,墓主人生前一定喜歡吃狗肉,所以死後視死如生,葬入了骨頭湯。那麼,骨頭湯中加入了什麼調料呢,今人能否還原古人燉製的骨頭湯呢?考古就是這樣一個疑問接著一個疑問,它有發現墓穴盜後的失望,也有發現歷史真相的欣喜,考古無愧於一項偉大的事業,儘管有一些人對它存在著諸多誤解,當然小編認為更多的人只是調侃一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