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研究需要做碳十四嗎?」——作為反詰與解構的公眾考古

2021-01-22 澎湃新聞
如果說中國考古是一種現代性的選擇,那麼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後現代已經逐漸升起的中國,中國考古在公眾考古等諸多方面,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公眾考古本身就是一次對考古的反詰與解構。不得不承認,作為觀念的「考古」不是沒有縫的蛋,消費主義也會將其解構。我今天甚至接到一則推銷電話問我要不要找他們公司做碳十四測年。這就像博物館行業一樣,剛剛舉辦的博博會展廳裡匯聚了眾多公司,他們的業務涵蓋了現在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幾乎整個流程,這曾經不也是不敢想嗎?

左起:董作賓、李濟、傅斯年、梁思永於1931年在河南安陽小屯。

今年是殷墟考古90年,也就是說中國官方考古(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歷史迄今有90年了。在此之前,中國長久以來沒有考古,似乎也過得「好好的」,那麼為什麼要在當年那個時刻做起考古?

同樣是90年前,中研院史語所的創立者傅斯年先生寫就了一篇《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裡面說「不過在中國境內語言學和歷史學的材料是最多的,歐洲人求之尚難得,我們卻坐看它毀壞亡失。我們著實不滿這個狀態,著實不服氣就是物質的原料以外,即便學問的原料,也被歐洲人搬了去乃至偷了去。我們很想借幾個不陳的工具,處治些新獲見的材料,所以才有這歷史語言研究所之設置」。「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可見,傅斯年理想的是「新材料」、「新方法」學科,而考古自是題中之義。不過,傅斯年不僅僅要通過考古獲得新材料、新方法,他對史語所歷史範圍的構想包括「一、文籍考訂;二、史料徵集;三、考古;四、人類及民物;五、比較藝術」。也就是說,人們現在總引用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其實傅斯年當年不僅僅是在形容考古。

傅斯年想做的事,包括做考古,本質上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與發展:「民國建立後的種種現象,使他們於失望之餘,繼續探求救國之道,終於獲得了新的覺悟,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過於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觸及到西方立國的根本精神……簡言之,必須摒棄傳統,徹底西化,先致力於新思潮,或新文化運動……」(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也就是說,中國當年從西方引進考古,是中國接受啟蒙理性、轉型西化與現代化的一部分。

我們以考古學引用的「科學」方法為例,即公認的考古學基本方法地層學、類型學:地層學來自於地質學的漸變論,類型學來自於生物學的進化論。進化論與神創論的公案眾所周知,堅持進化論的赫胥黎曾說,「我寧可一個可憐的猴子作為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個對他不懂的科學隨便發表意見、把嘲諷和奚落帶進莊嚴的科學討論中的人作祖先」。言語中滿含對理性主義的自豪。而漸變論與突變論的公案與上述類似。如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曾注意到,「不同地層中的生物化石顯現出明顯的不同。地層越古老,化石越簡單;地層越年輕,化石越複雜、越接近現存生物。這一事實本來可以使他走向進化論,但他是一位頑固的宗教信徒,物種不變論的堅決信奉者」。(吳國盛《科學的歷程》)於是居維葉提出了可以扣合《聖經》中「諾亞方舟」記載的「災變說」,來解釋他發現的現象。

所以同理,地層學、類型學背後暗含著的,也是對理性主義的自豪——通過器物的形式、地層的疊壓,就能了解遺蹟遺物的年代關係,進而了解歷史。這種對理性主義的自豪讓人們「發明」了考古學,就像「發明」了自然科學與技術、民主制度等等一樣。而在這種理性主義下人們產生出了現代性的觀念——「一種直線向前、不可重複的歷史時間意識」(汪暉《 中國社會思想的世紀末分化——關於現代性問題答問》),一種「上帝已死」後人們所仰仗的「明天會更好」式的信念支柱。

而正是因為相信「科學=(現代性的)好,考古是科學,所以考古=好」,所以傅斯年等人將考古帶至了中國,帶至了殷墟,形成了以土中找土為核心的實踐方法,以國族主義為特點的意識形態,以官方合作為形態的決策體制。至於李濟等人留學歸來,先後在西陰村、殷墟掘下第一鏟,則是大時代、大思潮下的具體事件了。

不過也正如徐堅在《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一書中所說,中國考古做出了殷墟式的選擇,便留下了其他一些轉為「暗流」,但至今並未被徹底磨滅的可能,比如古董商驅動下的文物盜掘、古器物學式的研究、以何日章的河南民族博物院為例的考古地方主義。

「公眾」與「專家」的二元對立,同樣是現代性語境下的概念,一些人(專家)相較另一些人(公眾)更為掌握理性主義結下的經驗、能力、學識、見地果實,他們是最能讓學科向「好」的方向前進的一群人。在這種語境下,公眾自然落座於作為理性主義產物的考古的「波及圈」,接受並享用考古對全社會現代化的貢獻,如考古理念與知識,即可。

「公眾考古」真正大放異彩,還需進入後現代語境。

福柯名言,「話語即權利」。比如故宮,其價值並非來自故宮即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而來自絕大部分的人都認同故宮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其價值是場域內話語博弈後的結果。而對於考古資料而言,遺存何以成為它呈現的模樣,今人又在如何理解古人,其結果亦是話語鬥爭決出的勝負。

因此後現代語境下的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強調考古資料闡釋者的多元。不妨以後過程主義考古學的分支之一女權主義考古學,審視婦好。婦好是現在所知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女性,因為她能帶兵打勝仗,有自己的封邑,可以主持祭祀,她老公還對她很好。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婦好的認識,縱然發掘婦好墓的考古領隊是一位女性。但用現在網絡上流行的觀點來看,這套認識豈不非常男權?為什么女性因為能做當時只有男性能做的事情,就可以被視作「成功女性」?為什么女性的價值要通過她老公很愛她實現?正如我女朋友(一名「公眾」)曾指出,正是婦好這樣的女性,更加證明了當時男權的一手遮天。

所以,「後過程主義考古學是考古學家的考古學。通過對考古學的終極性反思,後過程主義考古學第一次將過去與現在有機地聯繫了起來 , 在過去的研究中引入了對考古學家自身背景更多的關注……從而產生了一些新視角的所謂的本土考古學、女權主義考古學、工人階級以及其它形式的當代西方考古學」。(張海《後過程主義考古學的形成——讀伊恩·哈德<解讀過去>》 )

由此來看所謂的「專家」與「公眾」之別,其本身也是一種話語、一種權力。為什麼一些人被說成是「公眾」,而為什麼另一些人要說自己是專家?當認識到一切都不過是話語博弈後,我們便會關注每一種聲音存在的道理。我們會慎用「好」與「不好」這種帶有傾向性的話語判斷,轉而詢問「是什麼」、「為什麼」。

比如盜墓。如果站在現代性的視角,盜墓是破壞文物的罪行,站在考古的對立面,是「前現代」的,是不好的。但如果站在後現代的視角重審盜墓文學影視,你會發現其實它也是一個權力話語場。盜墓文學影視潛藏的文化結構,包括一種突破人生界限的渴望。盜墓文學影視並不會向讀者表示墓是可以進的,它們其實都力圖營造一種「進墓非常危險」的氛圍,而正因為此,盜墓最終的「成功」才能令讀者獲得日常生活中無法獲得的突破常俗的快感。加上近些年盜墓文學影視又與消費主義、賣腐亞文化攜起手來,形成更為複雜的話語體系,故此當主流文化開始以強勢進入盜墓文學影視的話語場域後,對撞便不可避免,進而出現李易峰版《盜墓筆記》網劇「文物交給國家」的奇特現象。

正是在上述過程的催化下,現代性語境下的「考古」與「盜墓」二元對立在被逐漸消解,二者之間出現了模糊地帶。雖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盜墓文學影視並沒有對文化遺產造成物質上的破壞,但它卻對作為觀念的「考古」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解構。

比如三星堆研究。這裡已經幾乎成為中國「考古民科」的一大集散地,奇聞怪談諸如「中國歷史學家為什麼隱瞞三星堆研究」,又如「三星堆人是外星人/瑪雅人/印度人」。這些言論固然與「假文物」、「國寶幫」的猖獗市場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不過其流行之廣,也說明了一定的社會心態。必須要承認,三星堆文化與國人既往了解的、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歷史差異懸殊,於是,當人們無法將三星堆文化與人們既往的歷史知識結構對應後,便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往國外乃至宇宙尋求對應。這會不會又是另一種反面的「文化-歷史主義」?無論如何要直面的是,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人自帶的「國族主義」傾向,確實也在解構著作為觀念的「考古」。

比如考古公司。現在有考古發掘資質的單位,都是政府的事業單位,因此考古就是官方的,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默認。所以今年遼寧省考古所轉入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就在考古行業內引發了很大的討論甚至非議。但實際上(獲得官方資質的)考古公司在國外是存在的,而且在中國考古也已經有一些環節被公司化了,比如現在就有探勘公司、測繪公司,我今天甚至接到一則推銷電話問我要不要找他們公司做碳十四測年。這就像博物館行業一樣,剛剛舉辦的博博會展廳裡匯聚了眾多公司,他們的業務涵蓋了現在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幾乎整個流程,這在曾經不也是不敢想嗎?不得不承認,作為觀念的「考古」不是沒有縫的蛋,消費主義也會將其解構。

所以,如果說中國考古是一種現代性的選擇,那麼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後現代已經逐漸升起的中國,中國考古在公眾考古等諸多方面,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公眾考古本身就是一次對考古的反詰與解構。

我要特別指出,我並不無條件支持後現代,正如我也堅持盜墓犯罪是一種不正確的「前現代」,應該被摒棄。我想表達的是,當我們在談公眾考古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該只有考古學本身,還可以以此見證與認識我們正身處的中國社會。公眾考古是一種研究與解讀社會的方式,它應該能促進理解與包容。只是可能現在我們的中國考古行業關心考古太多了,關心社會反倒太少了。

本文系作者根據其於首都師範大學考古文博系列講座所作的《何為公眾考古學》演講稿節選、審訂而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將打造全國高校第二個碳十四實驗室
    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60年來,該校考古學科長期以堅實的田野考古為基礎,在中國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漢唐考古、宗教考古、美術考古、山地考古等領域形成自身研究風格與學術特色,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影響,是四川大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突出代表。
  • 《功甫帖》真偽能用碳十四鑑定嗎?
    原標題:為什麼碳十四測定不能用於古代書畫材料的年代鑑定  近日《功甫帖》的真偽引發熱議,很多熱心藏友建議取樣檢測碳十四即可輕鬆解決,也有回覆說因為藏品珍貴,所以收藏方不願意損壞藏品,更有報導說美國有專門的儀器只需要用棉籤在墨跡上輕輕擦拭,就可以判斷是其年代,等等。這些說法基本都不靠譜。
  • 碳十四等測年法為古文明定「坐標」
    然而,近幾十年考古學研究表明,參與我國文明起源與初步發展的各區域古文化譜系龐雜,各文化間的互動關係十分複雜,僅依靠個別遺址零散的年代數據構建的大考古年代框架,不足以探明其間的細緻變化,也無法精準地描述各區域文化的發展脈絡。為各區域文化譜系確定精準細密的年代「坐標」,是探討各區域文化關係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前提。
  • 碳十四測年技術,是考古學使用最廣泛,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測年方法
    利比早年在美國著名的貝克萊實驗室從事開創性的放射性研究工作,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他終於成功地創建了碳十四年代測定技術,並逐漸為考古學界、地質學界所接受,從而成為確定舊石器晚期以來歷史年代的有力工具。為此,利比榮獲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1949年3月,當《科學》雜誌第一次公布了利用放射性碳素測定的年代數值時,立即引起世界範圍內考古學界與地質學界的矚目。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也有一位網友這樣「建議,中央出面幹涉,對出土的石碑做碳十四檢測,這樣很快就能知道到底誰在撒謊!」 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他倡導考古學者深入研究考古理論後再進行考古的實踐,因為「思考考古學的問題比挖土更加重要,沒有問題的考古發掘常常會變成『挖寶』」。 「「沙發考古」常被看作另類」 上觀新聞:提到考古,人們並不陌生,但您的新書名為《沙發考古隨筆》。「沙發考古」看似是個新穎的概念,就是坐在沙發上考古嗎?
  •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學方法解讀古代...
    2020年12月3日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以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為例,帶領聽眾走近考古研究,感受考古學的多彩魅力。地層學和類型學作為考古學科的基本方法和看家本領,和自然科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遙感考古、物探方法和年代測定方法等考古研究方法也都基於自然科學技術;隨著技術的細化,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都可以在考古學研究當中找到適用之處。吳小紅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詳細介紹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出現對於考古學的革命性意義。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近日,發現中國基金項目辦公室組織評選的第二屆李濟獎學金獲獎名單公布,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公眾考古的踐行者」為申請主題,以團體申請為形式,從近9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該獎項公眾組獎學金。致力公眾考古,我們的腳步從未停歇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普及文博知識,宣傳文物法令,增強文保意識」為宗旨,立足校園,面向社會,把增強群眾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了解,增強群眾的愛國責任感,並努力向群眾介紹考古學和文物性質鑑定等方面的知識作為己任
  • 考古與盜墓--一顆科技樹上的「兩開花」
    「藝術愛好者」們開始只是對古代建築和器物的研究,逐步擴展到了物質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發現超越了當時文獻所能覆蓋的範疇。不過對古物的痴迷以及對遠古文明的崇拜,一度讓考古學者陷入了迷茫,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古物學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 夏鼐:夢圓考古妝成時—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後,他領導國家考古研究中心機構30餘年,致力於建設考古工作隊伍、制定考古研究規劃、提高田野考古水平,推動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及多種學科研究的協調,積極與外國考古學界開展學術交流,極大地推進中國考古工作的全面發展。 推開門,年輕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華、蔡蓮珍夫婦呆住了。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
  • 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挖墳需要技巧嗎?專家進校園解密考古門道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你挖出過什麼金銀財寶?」「挖墳需要技巧嗎?有勁兒,有運氣是不是就夠了?」昨天下午,「聞·悟北京」系列活動走進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張中華還沒開口,初二的學生們就連提三個犀利問題。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研究曹操DNA引辯論 反方:做歷史研究不應走偏
    研究曹操DNA引辯論 反方:做歷史研究不應走偏 有人質疑反推的科學性何在,有人不解何以證明作為研究樣本的曹操後人家譜的可靠性,也有人非議課題組接下來的研究計劃。研究曹操家族的DNA,是屬於學術中「學」的內容。網友們所說的提高生產力,是屬於「術」的部分。近代思想家梁啓超曾在《飲冰室書話》的「學與術」一篇中,對「學」與「術」進行過這樣的描述——「則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其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則沉,投以木則浮。
  • 科技考古亟須趕走「技術荒」「人才荒」
    科技考古,早已成為考古學的一門主要分支。多學科考古,正在成為現代考古的大趨勢。簡單來說,科技考古就是依據考古學的研究思路,借用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方法與技術,對考古遺址所在的區域進行調查和取樣,對各類與考古研究相關的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認識遺址或遺蹟的空間信息、自然環境、人類自身與體質相關的特徵等等。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研究人員據此可以確認,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史前考古遺存,然而不進行考古發掘,就永遠不知道裡面到底有哪些考古遺存,以及他們多老。 小探方裡的宏大世界歷經兩年,研究團隊提交的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申請終於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