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麼碳十四測定不能用於古代書畫材料的年代鑑定
近日《功甫帖》的真偽引發熱議,很多熱心藏友建議取樣檢測碳十四即可輕鬆解決,也有回覆說因為藏品珍貴,所以收藏方不願意損壞藏品,更有報導說美國有專門的儀器只需要用棉籤在墨跡上輕輕擦拭,就可以判斷是其年代,等等。這些說法基本都不靠譜。
先看碳十四是如何檢測文物年代的。
碳十四是碳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於1940年首被發現。它是透過宇宙射線撞擊空氣中的氮原子所產生,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衰變方式為β衰變,碳14原子轉變為氮原子。空氣中碳十四的產生和衰變達成動態平衡,含量基本穩定。生存在空氣環境中的生物體又通過呼吸達成體內和外界的碳十四平衡。
生物死亡後埋入地下,即可認為呼吸和對流交換的停止,體內的碳十四就按5730年減少一半的規律衰變。年代越久碳十四就會越少。測定出土文物中生物體的碳十四含量,與空氣中碳十四含量相比就可以推算其埋入地下的年代。這個時代不能太近,太近地層不穩定,數據不準確;也不能太遠,遠了碳十四衰減太多含量太低,檢出和計算誤差就大了,一般測定範圍到50000年以內。
碳十四定年基於一些假設:假設大氣中碳十四的產生率不變;假定放射性衰變規律不變,不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生物樣品一旦死亡就停止與碳儲存庫進行自由交換;地球上各交換庫中碳十四的放射性比重不隨時間、地點、物質種類而改變,這個假設經檢驗基本成立。國際公認碳十四測年中的BP起算點是1950年(因為之後人工核爆炸產生的大量 C 對大氣影響很大,而且從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普通C大大增加,對C的比率影響很大);樣品根本沒有受到汙染,如果不小心混入了早期或晚期的碳,那測出的結果跟我們想要的肯定會有很大差距。
因此,不對取樣過程嚴格說明,得出結論是無法取信的,在考古發掘中,碳十四測定的結果仍然是參考地位,不是決定地位。
地下考古尚且如此,再來看看書畫,它能具備碳十四檢測的條件嗎:
造紙是用的什麼時代的生物?成品陳放了多少年?以什麼方式陳放?陳放條件是否有空氣對流?書畫家使用過程中是否引入汙染?顏料墨汁用的什麼生物材料,以及上述問題?創作之後作品如何保存?裝裱對作品有何影響?裝裱過程是否引入年代不同的材料?裝裱過程是否使用了液體,如水等?作品如何收藏、展觀?收藏、展觀中空氣對流情況如何?張掛過程中是否有塵埃?所有作品的流傳路徑和汙染水平一樣嗎?什麼樣的汙染使樣品測定值顯年輕?什麼樣的汙染使樣品測定值顯老?我們是否能確切地知道每一次汙染並量化?不同地區材料製造工藝是否相同?同一工藝製造材料有無可能數百年如一日的穩定?不同的作品材料差異,是時代差異大還是地區差異大?不同材料的作坊間配比差異會有多大?這是否意味著書畫材質存在著異代同質和同代異質現象......
任何檢測都應基於物質,要檢測樣品的年代就必須找到一個與年代變化完全線性相關的物質,在書畫領域,這樣的標記物是不存在的。書畫作品中的所有物質無不是從不同的起點出發,經歷不同的流傳汙染走到現在的,對其進行任何物質含量的測定都難以繞開取樣過程的科學性說明,不僅僅是碳十四測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