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文物理學碩士、亞述學博士 因愛好考古成為博物館志願者

2021-01-07 四川新聞網

  掌握六門語言的「學霸」,受法國老太太鼓勵做起博物館志願者

  面對如今「博物館熱」,她從早期背講解稿變為自己寫講解稿

  志願者的服務精神已經融入她的意識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在博物館外,曾燕伶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走進博物館,她給觀眾講解大陸東方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今年11月,在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上,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獲得「十佳志願者之星」。她是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

  作為四川大學亞述學(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語言、文字、社會和歷史的學科)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門語言。她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考古愛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了6年志願者,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

  【主角名片】

  曾燕伶,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亞述學方向,研究領域為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她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考古愛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志願服務6年。

  A 緣起

  在泰國邂逅法國老太太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志願團隊中,曾燕伶常被同事用「博學」來形容。她本科和碩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學系,主修天文物理方向。碩士畢業後,她考上四川大學亞述學博士研究生,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

  除了精通英語、德語、阿拉伯語,她還能識讀包括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在內的楔形文字。目前,全國可以識讀楔形文字的所有學者不足百人。這讓她得以追尋一批批曾在兩河流域留下輝煌記錄的文明足跡,與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對話。研究之餘,因為個人興趣,她還鑽研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語。這是曾燕伶掌握的第六門語言。

  但在曾燕伶看來,成為亞述學研究者和博物館志願者,都只是因為考古愛好的驅使。她從小就對考古感興趣,曾經想過報考考古專業,但最終因為畫畫太差放棄。後來,她對考古的熱愛轉化到博物館。每到一個國家,她首先要到當地的博物館打卡。幾年下來,她走遍了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2013年底,曾燕伶到泰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當時博物館只有志願者講解服務,她隨便選了一位英文講解員,不料是一位來自法國的老太太。老太太不僅講得通俗有趣,而且特別注重和觀眾互動,曾燕伶便和她暢聊起來。

  這位老太太說,自己從小就特別想當考古學家,如今每年都會到各個國家做志願項目。得知曾燕伶也熱愛考古,便跟她講了許多做志願者的經歷,鼓勵她也嘗試著去做。「我以前從沒想過做志願者。本來以為考古夢只能藏在心裡,沒想到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完成。」曾燕伶說道。

  回國沒多久,2014年初,曾燕伶看到金沙遺址博物館招聘志願者的通知。這也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一次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經過嚴格的面試、考古歷史知識培訓、講解培訓、禮儀培訓等,曾燕伶正式成為金沙的志願者。後來,她還給法國老太太發了郵件,附上自己當志願者講解的照片。

  然而,上任志願者第一天,曾燕伶便被潑了一盆冷水。2014年,中國許多博物館還處於成長期,公眾對博物館的認識度也較低。「雖然金沙遺址博物館已經遊客很多,但許多人還不太接受志願者的講解。」

  因為還沒有資格講解常設展,當時曾燕伶負責的是「玉葉金枝」臨展。這是一個關於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了來自江西省博物館的100多件文物精品。從華麗的金器、蘊潤的玉器到生動的陶俑,曾燕伶把各種文物背景爛熟於心,興致勃勃地準備迎接觀眾。

  她用學習好的引導語和姿勢上前自我介紹,但很多觀眾一聽到「志願者義務講解」,立刻懷疑要被忽悠或者需要額外收費,大多都擺手拒絕了她。「那幾天感覺特別挫敗,沒有人願意聽我們講。」曾燕伶說。

  儘管如此,曾燕伶和同事們還是耐心向觀眾「科普」自己的身份,漸漸地,觀眾開始接受志願者的講解服務。

  每年的世界文明主題特展,曾燕伶都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一些涉及古羅馬、古埃及、龐貝、瑪雅等世界文明展覽時,曾燕伶在籌備期間就會參與進去,進行展板和圖錄專文的中英文翻譯、校對工作。遇到與國外博物館合作的特展,她也會參與布展現場中外專家的口譯服務。對展覽的參與程度越深,她的特展講解水平也越高,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從2014年至今,作為志願者團隊講解組組長,曾燕伶已在金沙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

  B 變化

  見證我國博物館「熱起來」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志願者的6年,曾燕伶也見證著中國博物館飛速發展的歷程。尤其最近幾年,曾燕伶明顯感到博物館迎來熱潮,人們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日常」。

  從2016年開始,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熱播,觀眾開始關注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也開始逐漸從較小眾的範圍裡走出來。與此同時,中國博物館也在迅速建設,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多,各種高質量特展層出不窮,一些博物館IP文創更是成為網紅。據統計,2018年全國各類博物館共接待遊客10.08億人次。

  中國迎來了「博物館熱」,「刷館」成為潮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曾燕伶看來,如今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質素提高,有更多的精力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博物館的熱門是一種必然趨勢。

  文物講解也在發生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文物講解都是相對枯燥和刻板的,講解重點放在單一的珍貴文物上,沒有太關注文物背後的故事。講解員一板一眼地講解展品,觀眾則跟在其身後默默聆聽。「最近兩年,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曾燕伶發現,很多來博物館的觀眾自身文化素質很高,對於歷史和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來之前也對文物做了一些「功課」。「從前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已經滿足不了如今的觀眾了。」

  有件事情讓曾燕伶記憶深刻,金沙一共出土了19片卜甲,她在培訓時講解詞裡寫著,「其中這件卜甲的長度達到46.4釐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她一直沒覺得有什麼問題,直到有次觀眾提出質疑,「總聽你們說『之一』,到底是第幾呢?前十也可以是之一。」這位觀眾還說,她在殷墟也看到過很大的卜甲,「你們這個和殷墟的卜甲比,哪個更大呢?」

  那場講解結束,曾燕伶趕緊查閱資料,但沒有確切研究比較兩個卜甲大小的資料。直到前年,她來到河南殷墟博物館,挨著記錄館藏卜甲的長度,發現金沙的卜甲比殷墟的長了約2釐米。「我終於可以確定,金沙這件卜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卜甲,以後不用再說『之一』了。」

  還有一次,曾燕伶在講解時提到,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保存不易。有位觀眾提問,許多自然博物館都有大象骨骼,並不需要特別保護,為何象牙如此金貴?這也是曾燕伶沒思考過的問題,下來後她查了許多資料,終於搞清楚了為何象牙比大象骨骼更難保存。

  此後,曾燕伶更加嚴謹地對待自己的講解,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的解說方式,從早期背講解稿變為自己寫講解稿,在科普之外更加注重和觀眾的交流。「有些觀眾的一些問題,乍一聽很奇怪,但是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反而給我打開一種新的思路。」

  C 初心

  每個人都需要博物館

  2015年元旦,金沙遺址博物館邀請周邊街道的環衛工人前來觀展。曾燕伶發現,他們一直在金沙周邊打掃衛生,甚至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但一次也不曾走進過這座博物館,甚至也沒想過要來看一看。

  在曾燕伶講解時,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新奇,「他們對博物館不是全無熱情,只是沒有意識到博物館也屬於他們。」有位阿姨讓曾燕伶印象深刻,她背著一個很大的編織袋進館,不同意放在寄存處。兩個多小時的觀展中,她一直堅持背著編織袋。直到聽曾燕伶講解完畢,她才打開沉甸甸的袋子說,「我特別謝謝你們請我來參觀博物館。這些自己種的花生,我想送給你們吃。」曾燕伶說,阿姨不是特別善於表達,「但我一下子就被觸動了,我能從她身上感受到那種真心想要回饋的善意。」

  還有一次,博物館邀請一所特殊學校的孩子來參觀。其中有一些視障孩子,總是邊聽邊趴在展柜上,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有些視力特別差的孩子,甚至將身體貼在玻璃地板上,用力感受地下的光線,哪怕看到埋在玻璃下的陶片的輪廓,都會跟身邊的小夥伴分享。一時間,曾燕伶感到很心酸,但又覺得孩子們當時是非常快樂的,「對他們來說這種體驗可能是更加珍貴和意義重大的。」

  在曾燕伶看來,每個人都需要博物館。或許在人們的生活裡,總需要一些超越日常的時刻,而博物館提供了這樣的時刻。2016年,金沙志願者團隊開始自發組織活動,將太陽神鳥背後的文化送進社區、學校,送到殘障孩子、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身邊。參與項目的志願者達670餘人次,線下服務13400餘人,線上服務人數超過15萬人。

  最初,曾燕伶當志願者只是因為私心,一直喜歡逛博物館,想有機會能長期浸泡在博物館裡。經過這幾年的服務,她學到許多專業文博知識,接觸了各行各業的人,也拓展了各方面的見識,「同時也加深了我對志願服務精神的理解,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更迫切地為社會做點什麼的渴望。」

  志願者的服務精神已經融入了她的意識,以至現在路遇拿著手機地圖找路的人,她也會主動上前幫忙。

  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了讓觀眾能夠在家逛博物館,她利用志願者官方微博進行了兩次「志願者帶您雲觀展」直播,講解當時正在進行的特展。線上觀看人數達到15萬多人次,遠遠超過她歷年在館服務總人數。

  疫情期間,她收到成都市血液中心發來的簡訊,號召有條件的人士前去獻血應急。她與成都市血液中心預約,前去捐獻了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可為4位患者救急。

  最讓她覺得有意義的是,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她拿到了落款時間為「2020年5月18日」的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志願者證書。「我雖然不是醫務工作者,也希望儘量為抗疫做些貢獻。在這一天參與試驗,大概是冥冥之中提醒我,作為志願者要不忘初心。」

  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已發展為包括翻譯組、服務組、講解組、視覺組和外宣組五個組別的完備規模。每年志願者培訓大會上,曾燕伶都會把自己的志願經歷講給一批批新人聽,「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志願者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相關焦點

  • 掌握六門外語,參與新冠疫苗試驗,這位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的...
    11月19日,在安徽合肥舉行的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上,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獲得了「十佳志願者之星」。她是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作為四川大學亞述學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門語言,包括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在內的楔形文字,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語。
  • 會6種外語的史學博士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志願者原來這麼牛!
    曾燕伶(右一)榮獲「十佳志願者之星」稱號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9日訊(記者 戴璐嶺)今日(11月19日),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在安徽合肥舉辦。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十佳志願者之星」稱號,成為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據悉,「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評選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志願者工作委員會承辦,距今已舉辦了11屆,堪稱一年一度的「全國志願者群英會」。2018年,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張豔,也曾斬獲此獎。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如今,李孟雅研究生畢業,將繼續從事考古相關工作。但在她眼中,考古學和經濟學、法學、物理學等學科是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以平常心對待,不必另眼相看。  她/  作為一名工科生 從旁聽生成為文保工作者  雷欣怡並不是一開始就選擇考古,開始接觸考古是出於創作網絡小說的需要。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於2019年5月,由原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系、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組建。學院現擁有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現設藝術史系、考古與文博系、設計藝術系、美術系四個學系,藝術史研究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所三個研究所。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考古,因其地域範圍和文化特點而在中國考古中具有獨特的價值。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如新津寶墩遺址、成都東華門遺址、邛崍冶鐵遺址、老虎山宋明墓葬等,不僅有力推動了相關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進展,也證實了古代成都人令人讚嘆的輝煌成就。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四川大學考古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在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是近代中國考古學的先驅之一,迄今已近90年的歷史。四川大學的考古專業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於1960年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
  • 這場高端考古盛會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此次盛會本身以及考古文博學院成立,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 圖據紅星新聞此次活動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各位專家學者,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是一場具有很高水準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王毅: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成都考古研究院院長都說王毅是「了解成都歷史最多的人」,他是成都考古文博界的代表人物,從寶墩遺址到金沙遺址的發掘,到老官山織機、扁鵲醫書的發現,他領導發掘的六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改寫了成都歷史,重塑了天府之國在絲路中的地位。
  • 美國物理碩士&博士留學申請乾貨
    (11)天體物理學(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學,這包括星體的物理性質(光度,密度,溫度,化學成分等等)和星體與星體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應用物理理論與方法,天文物理學探討恆星結構、恆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和許多跟宇宙學相關的問題。
  • 本周六成都將有考古學盛會 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
    來自全國各地的諸多考古專家將齊聚成都,共享盛會。同時,本次大會還將舉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新中國考古學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學科特徵,成為一個包含眾多分支學科並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的學科。在新的時代、新的學術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開闢新的學術領域,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成為中國考古學面臨的重大課題。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天府廣場考古出土的石犀,如今成為成都博物館網紅展品。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花四個月的工資給馬化騰買天文望遠鏡,你會為孩子特別愛好買單嗎
    馬化騰無疑是成功的,從穿越PC時代的人手一個「QQ」,再到今日成為國民應用的「微信」,都凝聚著這個騰訊掌門人的心血與智慧,關於馬化騰,我們不聊產品,也不說財富,就談談他的家庭,天文望遠鏡13歲正讀初二的馬化騰隨家人從海南遷至深圳 ,後轉入深圳中學,那時候的馬化騰是個酷愛天文的少年,14歲的馬化騰在生日時候,希望家裡送給他一臺準專業級八釐米口徑的天文望遠鏡,當時要700元,相當於他父親四個月的工資。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招募志願者
    科普志願者項目開展多年來,通過「定期招募——專業培訓——考核上崗」的模式,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科普志願者項目進行了管理制度革新及軟硬體升級,進一步加強了團隊管理水平,提升了志願者的業務素質,培養出了一批朝氣蓬勃、專業過硬的優秀志願者。他們長期活躍在科普教育的第一線,現已成為成都熊貓基地保護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剛剛過去的「十一」大假,10餘萬觀眾湧入成都博物館,在秦漢石犀、漢代織機等精美文物前流連忘返,觸摸感知歷史的熱度。  考古發掘成果不斷  伴隨上世紀80年代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現,成都平原古蜀國尋蹤終於大踏步向前邁進——1986年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驚世發現和商代城址的確認,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的標誌性成果。1995年以來,在成都平原又先後發現以新津寶墩為代表的8處距今4500-3700年的城址,對於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此次成都迎來的這一考古學國際性學術盛會,將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南朝佛像
    發掘現場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寶貝佛像嘴角揚起的那一絲神秘而又迷人的微笑,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忍不住連連稱嘆!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原成都水錶廠的一處空地進行例行考古時,意外發掘出了80餘件精美佛像,其中大多數為稀有南朝佛像。這些佛像保存完整,個別佛像上的貼金尚存,流彩隱約可見,一件單體倚坐式託塔天王像更是國內極為罕見的珍寶。據悉,這是近年來,成都首次出土如此大規模的南朝佛像。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川博、成博、金沙等各大博物館都開啟了「人從眾」模式,市民隨便走進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壓箱底的好寶貝。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