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2020-11-30 華西都市報

金 沙「 考 古 成 都 」展 本 周 末 結 束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開展以來,二十萬人次走進金沙,了解成都考古大發現。

唐代紙本真言,以及疊裝真言的銅臂釧。

明代宦官墓群出土文物。

看本文視頻掃二維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川博、成博、金沙等各大博物館都開啟了「人從眾」模式,市民隨便走進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壓箱底的好寶貝。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截至8月15日,已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金沙,零距離感知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據了解,考古成都展將展出至8月19日,近30處成都平原重要考古遺址,時間跨度長達4000年左右,熱愛考古的朋友抓緊時間一睹為快。

大發現
古成都人太有才

  2001年,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發現的「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接踵而至,改寫了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例如,蒲江飛虎村船棺葬墓地出土的「成都矛」,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有「成都」銘文的最早器物,印證了至少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
  儘管史書上關於先秦時期的蜀地記載筆墨不多,但執著的考古人用手鏟一點點發掘,讓這段歷史重見天日。接二連三的考古大發現,一次次刷新著成都歷史的「新高度」,也對古成都人的智慧嘆為觀止。
  緊鄰江安河的紅橋村遺址水利設施,是目前古蜀人治水防洪的最早實物見證,它的發現將古蜀人治水歷史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甚至比李冰治水還早近2000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起源;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雙元村墓地被譽為「地下青銅器寶庫」,這裡出土的660餘件青銅器紋飾精美,銘刻著神秘的巴蜀符號,如同一本寫滿密碼的書籍等待破譯;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證明了唐宋時期成都就已有了很高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不僅街道、建築、排水設施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就連道路也是使用特製的細長條形磚豎砌而成,實用和美觀兼具。

亮國寶
珍貴文物首露面

  為了讓觀眾直觀了解成都考古的重大成果,許多國寶級的文物都是首次亮相。例如展覽中體量最大的文物——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前後修復過程歷時18年。這件漆床長約327釐米、寬約143釐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在考古成都展上一經亮相,立刻成為觀眾拍照的明星文物。
  此外,2017年在成都市群眾路唐宋墓地出土的一件佛教紙本真言,雖然在偌大的展廳裡並不起眼,其實是「國寶級」的文物。
  有觀眾向金沙官微提問:「對這個唐代紙本真言最為好奇,請問是做什麼用的呢?」金沙講解員張亞茹給予解答,這個真言是陀羅尼經咒,具有明顯的密教(佛教宗派)色彩。信徒將它佩戴於身,有護佑佩戴者生時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長壽,生後往生淨土、免受地獄之苦的功用。

唐代紙本真言
凸顯數百年前印刷水平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進入新世紀以來成都考古的重大成果,「考古成都」策展團隊選取了大量最新發掘成果,以及從未與觀眾見面的珍貴文物。例如,唐代佛教紙本真言,就堪稱「國寶級」的文物。

斯坦因曾盜走類似經咒

  2017年,這件紙本真言出土於成都市群眾路唐宋墓地,出土時被疊裝在墓主人左手臂佩戴的臂釧內,其上用梵文和漢文書寫真言咒語。紙本真言細看有金箔貼附其上。漢文隱約可見「佛眼真言」「智炬如來」等字樣。
  別看小小的紙本真言在偌大的展廳裡顯得不起眼,與它同類型的文物在國內只有十餘件,上一次在四川出現已是70多年前了,是件名副其實的國寶級文物。雖然這件紙本真言才出土不久,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之中,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其他類似的文物中尋覓一絲蹤跡。
  1944年,四川大學修築校內道路時曾發現過一批唐宋墓葬,在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有印本陀羅尼經咒,出土時卷裝在骨架臂上的銀鐲之內。此外,在西安也出土過類似的經咒。
  值得一提的是,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竊走文物中有類似的一張經咒,時代為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六月二十五日,題為「大隨求陀羅尼」。這件雕板印製的陀羅尼經咒,後來發表在斯坦因所著《西域考古圖記》一書中。
  學者們對此前出土的經咒研究發現,這類真言一般是由密教圖像與梵文或漢文的經咒組合而成,放置在信徒佩戴的臂釧或所附的銀盒、銅盒中,作用與當代人佩戴佛珠、佛像類似。

唐代就有專職雕版印刷

  透過為數不多的紙本真言,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唐代人的宗教信仰,也得以了解數百年前工匠的工藝水平之高。
  有趣的是,這其中有些真言是雕版印刷而成。不僅如此,有的還刻有印刷工匠的名稱,例如有一份真言上赫然寫著「王文沼雕板」的字樣。這再一次證明,我國早在唐代就已發明並廣泛使用雕版印刷術,並有專職的雕刻工匠了。
  唐代密教信仰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各種真言咒語的流行,無論是顯教還是密教,無論僧俗,可以說是「全民念咒」了。隨著佛教的不斷「中國化」,修行的方式也趨於簡單,隨身佩戴真言便是其中的一種。但一直不變的,還是信徒的那份虔誠信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金沙遺址博物館胡程
明代宦官墓群
還原真實的明代宦官

  提起明代的宦官,影視作品中魏忠賢之流常被塑造為目不識丁、陰狠無賴
的形象,而歷史上真實的明代宦官是什麼樣?在金沙的考古成都展中,成都地鐵7號線川師車輛段明代宦官墓群出土的彩繪陶俑、瓷器、墓誌等文物,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宦官群體。

「學歷」很重要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嚴禁宦官讀書識字、幹涉朝政,但隨著宦官在軍事、外交、財政、司法、文書、記事等領域被委以重任,最遲在洪武中期,就有宦官讀書識字的記載。
  宣德年間,內閣開始票擬,即章奏由大臣擬旨再由宮內易紅批出。皇帝為了省事,也開始交給太監代為批紅。因此,宦官的識字能力、個人修養及政務處理能力也變得日益重要起來。自此,專供宦官學習的「內書堂」設立,學生人數一般為二三百人,翰林院負責提供老師,其中不乏翰林編修、登科狀元等人才,師資力量已高於明朝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權臣嚴嵩就曾任內書堂教習。
  從宣德至崇禎的200年裡,經內書堂培養的內使應在10萬人以上,加上儒士自宮及內使自學,明一代的「知識宦官」應不低於15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劉若愚身陷囹圄後效法司馬遷,寫下了《酌中志》這部研究明代宮廷史的重要史料,流傳至今。

死後住「豪宅」

  有的宦官在悲慘的境遇下追求虛無縹緲的「來世」,他們篤信佛教,不僅會向寺院布施、禮敬高僧,還會主動集資興建佛寺。還有些宦官甚至直接皈依佛門,在寺中出家修行,參加佛會共同修行。而朝廷也曾組織部分宦官念佛習法,以便在盛大時節替代僧人舉辦佛教法會慶賀、祈福。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自己的墳塋建造在佛寺當中,稱「墳寺」。成都金像寺明代宦官墓群就是典型,它是目前四川地區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明代藩王府太監墓地。
  明太祖十一子蜀王朱椿在成都的藩王府中,豢養了不計其數的太監。他們大多自幼入府,形成「家族」體系,死後被埋葬在成都四周地勢較高的寺廟附近,祈願自己所葬之處是萬年吉地。
  宦官們生前享受封官進爵,死後亦想入住「地下豪宅」。金像寺明代宦官墓群的墓室中有壁畫、浮雕裝飾,十分精緻。裝飾題材以四爪龍紋為主,也有花卉、祥雲、鶴、鹿、麒麟等祥瑞圖案,儼然是一群「精裝」的「豪宅」。

培植「小團體」

  大太監發跡後,常會選擇聰慧機敏的小內使結成「本管」「名下」的關係,二者之間往往猶如師徒、父子。大太監去世後,名下仍會盡力為本管及其家人爭取利益,請求敕葬、諭祭、封蔭家人。當然,同齡的宦官也有感情深厚的。
  在成都出土的明代宦官墓群中,有一座雙室合葬墓的墓志銘,就記載了一段兄弟情深的故事。這座雙室合葬墓的墓主人名叫魏玉和阮英,二人均是明蜀王府的宦官。成化年間,8歲的魏玉和6歲的阮英一同入府為侍,年齡相仿的他們很快相互依靠。魏玉最初為蜀惠王的貼身侍從,備受恩寵,他一步步接近權力的中心,也不忘提攜阮英掌事。後來,年近五旬的兩人相約要「同堂共穴,弟兄永願」,並選定金像寺作為安葬之地。11年後,阮英先離世,魏玉在同一個墓穴裡修築了兩個室,直到去世後與好友合葬。 金沙遺址博物館胡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相關焦點

  • 考古成都展 文物「七宗最」
    熱鬧了兩個多月的考古成都展,8月19日正式落幕。事實上,這一「陣容豪華」的展覽,竟藏著成都文物的「7宗最」。  「最大」與「最小」  體量最大的文物當屬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這件漆床長約2.55米、寬約1.3米、高約1.8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這也是它第一次對外展出。
  • 大家一定要去看《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最近,成都各大博物館又放出了一波新展,其中最有成都特色的就要數這個了——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熱展的《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這個展覽可了不得,不僅囊括了18年來成都地區最新、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而且有許多重磅展品是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從來都沒有展出過的!這次一併打包傾情放送,簡直可以說是非常實惠了!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程度考古從發掘到出版成果的轉化以及更深層次的研究,為重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價值。  陳建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成都考古發現》堅持了20年,刊發425篇發掘報告和研究論文,成果顯著。筆者認為,將考古發掘報告及時公布於眾並形成慣例是最值得推廣的經驗。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業界曾有一個說法是「考古改變了成都」,他說其實成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是把一個真實的成都給呈現出來。」一個下午的採訪,王毅令成都商報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這句話,「我們接下來還要砥礪前行,去迎接成都考古的黃金十年。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到來。」
  • 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南朝佛像
    發掘現場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寶貝佛像嘴角揚起的那一絲神秘而又迷人的微笑,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忍不住連連稱嘆!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原成都水錶廠的一處空地進行例行考古時,意外發掘出了80餘件精美佛像,其中大多數為稀有南朝佛像。這些佛像保存完整,個別佛像上的貼金尚存,流彩隱約可見,一件單體倚坐式託塔天王像更是國內極為罕見的珍寶。據悉,這是近年來,成都首次出土如此大規模的南朝佛像。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成都考古的未解之謎:老官山漢墓為何下葬就被盜?
    正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是這個夏天最為重磅的展覽之一。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成都燦爛悠久的文明和歷史,就像一本徐徐展開的百科全書呈現在市民面前。成都平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骨來自哪裡?
  • 成都「十三五」成績單上,這15組數字閃閃發光!
    成都「十三五」成績單上,這15組數字閃閃發光!這五年,成都拾級而上,從西部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歷史機遇前所未有,城市能級不斷提升。這五年,於成都而言,是新時代、新機遇、新經濟。成都變革經濟工作組織方式,堅持「人城產」營城邏輯,五年來誕生了無數新地標、新人物、新事件、新詞語。站在從「十三五」邁向「十四五」的歷史節點,新徵程即將開始。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從2012年7月到2013年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4座西漢時期的土坑木槨墓被清理出來。我國迄今發現的完整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在這裡重見天日;920餘支竹簡組成的10部醫書和一尊人體經穴漆人像,勾勒出2000多年前已經漸趨成熟的中醫體系。此外,還有50餘片木牘,大量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從這裡發現的文物,震驚學術界。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人民網成都6月8日電(朱虹)「本次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楊建華介紹,《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將於6月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會帶領觀眾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故事,更深入認識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成都考古發掘:唐代「中央公園」摩訶池找到西北角
    7月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在如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一帶,發現了極可能是明代摩訶池的回填堆積,大致可以推測為摩訶池西北角。據介紹,這是今年4月13日開始的三醫院綜合樓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在此之前,成都考古人員曾兩次在考古中發現過摩訶池遺存。結合三次發掘,基本可以確定摩訶池在明代時,南部邊界位於今日的成都市博物館新館一帶,東部邊界在成都市體育中心的東華門附近。
  •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色彩加固一直是出土陶製彩繪文物保護的國際性難題。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讓陶製彩繪文物「朱顏不改」?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正嘗試使用高光譜攝影分析等技術修復兩座東漢彩繪陶樓,古時陶樓正在文物修復師的妙手下一步步重放光彩。  顏色脫落 東漢陶樓急需「體檢」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寶資山搶救發掘了一批東漢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兩座彩繪陶樓。
  • 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 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 應當做好考古發掘 與大遺址保護利用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認為,成都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與四川大學考古專業關係密切。
  • 《浮島物語》牛數量怎麼刷 刷牛數量方法
    導 讀 《浮島物語》作為一款比較新穎的解謎類遊戲,具內各大道具和動物都是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玩家不是刷的路上就是在刷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