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考古那樣採訪「魚骨天線」風波始末

2021-01-11 搜狐網

  後窗視點

  李曉瑛(南方都市報記者)

  記者的工作,並不全是人們想像中的刺激驚險、衝鋒陷陣。有時候,他更像一個考古學者。在龐雜的故紙堆中發現線索,在浩瀚的人海中搜尋證人,然後不斷地翻找、穿插、剪裁,通過材料與陳述的相互印證,讓曾經被遮蔽的事實,重見天日。

  這聽起來有些沉悶,卻是半年來廣州新聞部「新史記」欄目組,一直在堅持的工作。最近的「魚骨天線」拆除風波的報導,是其中一例。

  一

  30多年了,關於「魚骨天線」的回憶就像彗星般,雖早已墜落在人們的腦海深處,但只要一想起,還是會有掩不住的光芒。

  沒錯,這樣的題材太適合「新史記」了!興奮過後,我很快陷入苦惱:線索在哪裡?關於30年前「拆魚骨」的故事,官方的公開檔案未見提及,連網絡這個「萬能的神」也起不了作用。

  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圖書館,在舊報紙上以「肉眼」搜索,從1978年一直翻到1990年。那段日子裡,連圖書管理員阿姨都在笑話,一個寫「新聞」的,怎麼天天來看「舊聞」呢。

  她或許並不了解,當我在泛黃的「舊聞」中,瞥見羊城晚報1980年6月8日刊登的評論《「香港電視」及其他》,又在同年10月7日的版面中看到批駁前者的另一篇評論《「香港電視」是非談》時,內心的激動。

  一連20多天「猛翻」舊報紙,讓線索變得越來越豐富,與「拆魚骨」有關的名字陸續跳了出來「陳舜之」、「黃樹森」、「李春雷」、「萬紫千紅」、「黎子流」、「楊資元」……

  二

  約訪,對於任何一個記者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

  「魚骨天線」的拆除風波,廣州老市長黎子流是一個重要的見證人。和絕大多數採訪對象相似,他需要我遞交一份採訪提綱。我理解,寫提綱其實就是給對方一個接受採訪的理由。

  那段時間,恰好碰上「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的籌辦,作為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會長的黎子流,從早忙到晚。他問我,可否在電話裡聊。我堅持,希望獲得面對面採訪的機會因為,只有面對面,才有追問的空間,沒有追問的採訪如同一個沒有深挖的金礦,不可能獲得更多的金子。

  後來,他答應在活動間隙,給我一個小時。剛落座,他就把手錶除下,支在面前,然後說「時間有限,你有什麼想問的,我們直入主題」。這是一句絕對能提升記者幸福感的話。

  果然,在接下來的採訪中,他的回答十分乾淨,特別是對那些節點性的人和事,記憶清晰,顯然是早有準備。而我,則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因為對話本身就是一場博弈,既要試圖走進對方的世界,也要隨時武裝自己,氣勢稍弱,就會讓對方牽著鼻子走。

  採訪最終進行了1.5小時。當我關上錄音筆的那刻,心裡還是踏實的。

  三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操作好幾期「新史記」下來,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甚至會常常檢視自己的報導,百年以後,當人們回過頭來想了解這個時代,作為新聞記者的我,究竟寫下過什麼。新聞不是一用即扔的保鮮膜,而是正在被記錄的歷史,是未來人們凝視今天世界的窗口。

http://news.sohu.com/20130702/n380403915.shtml news.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3-07/02/content_1886403.htm report 1454 後窗視點李曉瑛(南方都市報記者)記者的工作,並不全是人們想像中的刺激驚險、衝鋒陷陣。有時候,他更像一個考古學者。在龐雜的故紙堆中發現線索,在浩瀚的人海中搜尋證人

相關焦點

  • 有人為架「魚骨天線」失足喪生!1980年的廣州,」魚骨天線「風波不斷...
    一場從中央到地方的拆除魚骨天線的風波,註定襲來。民間的抵制聲四起,報紙成為人們辯論的擂臺,官員在大小會議上爭持不下。歷史的這一頁,在廣州市的地方志和年鑑中,找不到片言隻語。當初有關魚骨天線的拆與留,究竟產生了怎樣的爭論?對於收看香港電視蔚然成風的熱潮,政府採取哪些舉措?時任的廣東領導,是如何應對自上而下的「拆魚骨」指令?
  • 城市瘋起魚骨天線 港風北漸
    一場從中央到地方的拆除魚骨天線的風波,註定襲來。民間的抵制聲四起,報紙成為人們辯論的擂臺,官員在大小會議上爭持不下。歷史的這一頁,在廣州市的地方志和年鑑中,找不到片言隻語。    當初有關魚骨天線的拆與留,究竟產生了怎樣的爭論?對於收看香港電視蔚然成風的熱潮,政府採取哪些舉措?時任的廣東領導,是如何應對自上而下的「拆魚骨」指令?
  • 阿鬥木電臺 魚骨天線的故事
    一位小夥伴兒,在爺爺家看完彩色電視之後,回來繪聲繪色地向我描述彩色電視是如何如何,看完彩色電視再看黑白的,就像喝完汽水喝白開水那樣沒味道。 不過,喚起我更多記憶的,不是電視,而是那時收看電視的一項常用品,天線。 那時還不是有線節目,是通過電視自帶天線或者外置天線來接收信號。
  • 魚骨天線讓你暴露了年齡
    撐抬腳(男女老少大事小事)    一連三天,@南都廣州的「廣州新史記」欄目報導了上世紀80年代廣州風行魚骨天線,街坊們收看香港電視臺的往事。一時間,60後、70後、80後紛紛暴露年齡,回憶起自己與魚骨天線的那些往事來。
  • 黎子流:魚骨天線的拆留關乎「半開放」還是「真開放」
    時隔30多年,這位當時的順德縣委書記、廣州的老市長,對魚骨天線拆除風波涉及的人和事甚至是時間,都記憶猶新。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那個時期,從中央開始到地方,都三令五申抵制魚骨天線、「香港電視」。緊鄰廣州的順德,卻在縣委內部通過了「關於可以收看香港電視的決議」,並相互口頭傳達。    談開放,輿論無疑是第一道關口。
  • 紀錄片 | 排汙不排外:保衛魚骨天線
    80年代初期廣東各地樓頂的魚骨天線,比任何理論更能說明民眾的選擇。禁是不解決問題的,有序開放是正道,要相信人民,節目做得好,就能吸引觀眾。 1982年2月,為了打擊走私潮而召開的廣東、福建兩省座談會結束後,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便回到了廣州。
  • 自製魚骨天線,直收廣州地面模擬信號
    通過了解,發現鄰居家有一種大概兩米長的魚骨天線,直接收120公裡外廣州發射的廣州臺。問了鄰居天線加室外信號放大器一套150元,那是一九九幾年的150元,對於還是學生的我來說這筆錢太大了,只好取消買一套天線的想法。 過了一段時間,家裡有人做裝修工程,有一天拿回來很多廢呂鐵,我就突發奇想:能不能用廢鋁鐵做一個魚骨天線呢?
  • 政府出動消防車強拆魚骨天線 老百姓怨聲載道情緒激動
    為當時的廣東人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大難題,魚骨天線問題,對外開放之初廣東沿海地區的家庭只需要用一根竹竿,把帶有放大器的魚骨型天線豎在樓頂,指向香港方向,就可以收看香港的電視節目。而正是這一觀點的提出,為當時的廣東人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大難題,魚骨天線問題,對外開放之初廣東沿海地區的家庭只需要用一根竹竿,把帶有放大器的魚骨型天線豎在樓頂,指向香港方向,就可以收看香港的電視節目。
  • 「魚骨天線」
    不過,70—80年代開始,廣東人民架起魚骨天線,冒著被抓的風險,收看來自香港的電視節目——無線電視(TVB)和亞洲電視(ATV)。 與此同時,福建人民也用魚骨天線收看臺灣的電視,當時有3個臺,中國電視公司(中視)、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和臺灣電視公司(臺視)。
  • 細數北京韭菜科技OTT前身:從魚骨天線發展到OTT大屏
    八十年代,沒有電視機頂盒,只有魚骨天線,家裡電視機能收到多少個電臺,完全取決與屋頂天線的高度。到九十年代末期,VCD開始在神州大地蔓延,各種跌延起伏的情節和包羅萬象的人物竟然裝進一個巴掌大的塑料片裡,VCD經過短短幾年的野蠻生長,成為了家庭客廳的主角。再後來,高畫質電視開始面世,逐步取代老一代的CRT電視,清晰度更高的藍光機理應和高畫質電視一起迎來大的發展機會。
  • 八木天線
    八木天線也叫做「引向天線」、「八木宇田天線」(Yagi-Uda antenna)、「寄生天線
  • 上世紀的竹竿天線與黑白電視
    由於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尚未普及,為了收到更多的電視頻道,天線成了人們接收電視信號的主要工具。  一段帶有放大器的天線,用竹竿伸進天空,便可接收電視信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紛紛在屋前屋後上空支起「天線」,接收電視信號。20世紀末,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衛星電視逐漸普及,曾經林立的「天線」慢慢消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架著天線看電視的日子,卻成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 還記得你家裝的第一根天線是什麼樣子嗎?
    由於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尚未普及,為了收到更多的電視頻道,電視天線成了人們接收電視信號的主要工具。一段帶有放大器的天線,用竹竿伸進天空,便可接收電視信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紛紛在屋前屋後上空支起「天線」,接收電視信號。那時,電視信號好不好,主要靠蒙,就是一人守在電視旁邊,另一人在樓上轉動天線杆,還有一人在屋外面傳話。
  • 伍維國回應「欠款風波」:款項已全還清 伍氏正常發展
    作為泉州知名企業,伍氏特香包身陷「欠款風波」。今天下午,泉州伍氏特香包以及伍維國召開媒體說明會,澄清「欠款風波」始末。六張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法院執行款代管憑證伍維國在說明會上澄清事件始末昨天上午,通過朋友圈,他才第一次看到法院公告,才知道自己被捲入了「欠款風波」。他稱,豐澤法院的送達書並非自己本人籤收,公司工作人員代籤收後,沒有及時送給他查閱。為了不讓消費者產生更大的誤會,他昨晚連夜趕回來,今天凌晨4點才到達泉州。  說明會現場,伍維國表示「尊重法院的判決」,並出示了6張「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法院執行款代管憑證」。在說明會前,他已將欠款、利息全部還清。
  • 世界第九大奇蹟,考古出土青銅面具,考古家:根本不像地球人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是我國最為神秘的古代遺址,也是我國目前考古挖掘最著名的遺址。三星堆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被譽為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國人也將三星堆遺址譽為「長江流域文明之源」並且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
  • 用鍋蓋收看電視高科技 亂拉天線小心遭雷劈
    有的村民甚至還自製絕跡多年的「魚骨」天線。不過,專家提醒市民,使用室外天線應注意防雷,否則可能釀成事故。  陽臺突現鋁製天線:「雖然頻道很少,但好過沒有」  「半個月前,我們這裡的有線電視信號突然斷了,重新安裝要花700多塊錢,一些居民不願意安裝,於是都到市場上購買無線電視信號接收天線。」
  • 相控陣(蒼蠅拍)天線和八木天線增益孰優孰劣
    相控陣天線和八木天線相控陣(蒼蠅拍)天線和八木天線都是比較常見的電視接收天線,兩者之間的差別也是眾多朋友津津樂道的話題
  • 魚骨拼地板怎麼安裝
    魚骨拼地板是現階段非常流行的一種木地板產品,它是由魚骨拼接法而得名的,鋪裝效果鱗次櫛比由如魚的骨骼一般,是地板界的顏值擔當,那麼魚骨拼地板如何安裝呢?
  • 天線的結構形狀千姿百態,目的是為取得種種不同的電磁波輻射形態
    天線的結構形狀千姿百態,目的是為取得種種不同的電磁波輻射形態。波波夫用許多輕氣球繫著一根銅線懸吊在天空,這是一根對電磁波感應靈敏度很高的「觸鬚」,它能夠感覺很遠地方的雷電。人們早就發現一隻帶正電荷的銅小球和一隻帶負電荷的銅小球相互放電時會產生發射電磁波的現象。
  • 馬鬃山公婆泉考古發掘始末:尋找失落的世界
    艱辛的發現之旅:馬鬃山公婆泉古生物群落髮現始末2004年7月下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及技工一行11人從北京出發,風塵僕僕地飛抵酒泉,來到了赫定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中曾經提到過的公婆泉———今天的馬鬃山鎮。  他們與在這個上世紀20年代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發現的早白堊紀化石點,中科院的研究人員與酒泉市合作,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挖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