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搖著蒲扇,舔著一毛錢的冰棒,聚集在某個小夥伴家裡看黑白電視的那個年代嗎?
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沒有WiFi,只有那種十來寸的黑白電視機,看著一幕幕經典的影視劇和動畫片。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好轉,萍鄉的不少家庭也開始有了黑白電視。由於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尚未普及,為了收到更多的電視頻道,電視天線成了人們接收電視信號的主要工具。
一段帶有放大器的天線,用竹竿伸進天空,便可接收電視信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紛紛在屋前屋後上空支起「天線」,接收電視信號。
那時,電視信號好不好,主要靠蒙,就是一人守在電視旁邊,另一人在樓上轉動天線杆,還有一人在屋外面傳話。
所以在搖天線時,常常會聽見下面這樣的對話:
「好哩冒?」
「冒的用!」
「有哩有哩,哎呀,又冒的哩,倒轉一滴幾。」
「是格裡麼?」
......
好不容易找到電視信號了,還極其脆弱,一點也不穩定。只要起風稍微刮動了一下天線,「嘶……」的一聲,電視畫面又變成了雪花屏。
為了能夠更好的接收到電視信號,所以這種天線都是立在房子的最高點,這也導致了那個年代的萍鄉人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就是在打雷天氣,人們會把電視機上的天線線頭給拔掉,為了安全起見還會把電視機的電源切斷。
剛開始,大家做的是魚骨天線,這是一種接收UHF波段電視信號的天線,由於其形狀有點像魚骨頭,所以又被稱為魚骨天線,這是從香港傳到內地一種天線。
在萍鄉這種山地丘陵的城市裡,尤其是偏僻的山村特別受歡迎,人們屋頂上空支起「魚骨天線」,可以接收到「萍鄉電視臺」、「江西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電視信號。
人們在安裝魚骨天線的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實踐,發現將魚骨天線稍作變形,收視的效果更好。
原本的魚骨天線就是一根木條加上幾條鋁絲,幾條鋁絲差不多長短,再加一個放大器。
而有些安裝師傅改良過後的天線一共要用7段鋁絲條,中間五段差不多長短,等距固定在木條上,然後再把兩端的鋁絲條彎成一個半框,一邊一條,相向固定,這樣整個天線架就是形成了一個包圍圈的樣式。然後再將傳導線接在鋁絲條上,外部天線就這樣做成了。接收線與電視上的信號點相連,將天線置於合適的位置便能正常收看電視。
魚骨天線是萍鄉人們收看電視的啟蒙老師,但是當衛星天鍋(萍鄉人俗稱「鍋子」,萍鄉話叫「窩子」)出現之後,魚骨天天的種種弊端——接收信號少、信號不穩定、維護頻率高等等尤為明顯。
衛星天鍋是一個衛星接收器和信號調節器組成。
衛星的接受就是通過那個大鍋來實現,它通過一個凹面將衛星信號反射到一個點,最後由高頻頭接受和放大。
最後將放大的信號發送到信號調節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機頂盒,最終實現各種電視臺的信號接收和觀看。
窩子可以搜索全國各地的節目,而且信號穩定,畫質清晰。而且隨著彩色電視已經普及,人們對於電視頻道的需求更加旺盛。
尤其是在山區和沒有普及有線電視信號的地方,雖然要花費一兩百元,但是安裝之後就可以終身免費收看這麼多的電視頻道,這讓不少在鄉下的萍鄉人都安裝了這個窩子。
當然,窩子能接收更多電視信號的優勢,讓不少市區的人也會在屋頂裝上一個。
在數位電視出來之前,窩子的機頂盒,是許多萍鄉人接觸到的第一個機頂盒。讓這些萍鄉人知道了,原來看電視,還要用2個遙控器。
隨著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電視開始大規模的進入人們家中。
有了網絡電視帶來的對比,窩子的劣勢也隨之而出。
①窩子比較笨重,安裝比較麻煩。而且安裝都需要在高處,如果家家戶戶安裝在樓頂,那麼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安全隱患。
②信號不穩定,一旦遇到大風大雨,或者有大霧天氣。那麼信號接受難度就加大,這時候很多電視臺觀看,體驗效果差。
③窩子容易遭受雷擊,容易造成人身安全隱患。農村中安裝的天鍋連接的機頂盒到家裡,而天鍋一端又放置在高處。一旦遭遇雷擊,雷電就會順勢而下,安全隱患比較大。
④接收信號雜亂,很多時候一些不正規的直播信號也會被接受和觀看到。比如黃賭毒、反動類的內容很容易對青少年造成影響和危害。一些不良組織還會利用這種漏洞肆意傳播不良信息,對整體影響比較大。
網絡電視給人們帶來了更加完美的體驗,窩子慢慢的被人們淘汰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網絡時代促進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電視給人帶來的影視體驗,手機完全可以滿足,這也使得人們對電視的依賴也降到了冰點。
作為電視衍生的電視天線,自然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只能說不管是魚骨天線還是衛星「天鍋」,這些作為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終將被其他更加便捷的方式所取代。
就像購物買菜一樣,網絡時代下的萍鄉人,隨著萍實之鄉生鮮菜場的上線,已經實現了在家買菜的便捷生活的自由。
上萍實之鄉生鮮菜場,在家躺著就能買菜,足不出戶,送貨到家噢~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商城立即體驗吧!
1.不賣隔夜菜;
2.zui快29分鐘送達;
3.每天凌晨前往政府指定屠宰場採購肉類;
4.天天特價,不滿意包退;
……
Today's Special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