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抬腳(男女老少大事小事)
一連三天,@南都廣州的「廣州新史記」欄目報導了上世紀80年代廣州風行魚骨天線,街坊們收看香港電視臺的往事。一時間,60後、70後、80後紛紛暴露年齡,回憶起自己與魚骨天線的那些往事來。
@我愛皮皮Z Y記得,信號不好的時候,老爸就會搬一架竹梯,爬上瓦房屋頂,邊調整魚骨,邊喊:「(信號)好了沒?」這些場景,都刻在記憶裡了。@彭曉芸的印象是,刮颱風的時候,自己就趴在窗臺上看魚骨天線搖。@尤海波對香港電視臺琳琅滿目的玩具零食廣告記憶猶新。@廣局村段說:「那時候我老爸還是工程兵,帶領一班人來到深圳,魚骨頭稍微一架起就能收到香港的電視;即使來的基本上是北方人,聽不懂白話,也都看得聚精會神,大家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到對面的香港。現在的通訊如此發達,網絡電視也能收看到香港的電視節目,這是時代的變遷。」
福建的網友也想起了類似的經歷。@雲門狐狸熊砍蘭說:「早些年福建閩南沿海播日日春,再後來可以看臺視、民視、公視。長期看電視字幕,所以從小學會識別繁體字,直到後來上高中時信號屏蔽才轉看大陸電視。這是閩南80後們的集體記憶。」
日漸風行的香港電視節目,也盤活了廣州本土的電視圈。《萬紫千紅》等節目的出現就是明證。@水木一狼還記得小時候有天晚上全家人去探親戚,為了不錯過《萬紫千紅》,老爸還想辦法用錄像機錄下來。@饒原生說《萬紫千紅》不僅最長壽,也是內地最早的電視綜藝節目。至今他還保存著一期題為《樂叔蝦仔回娘家》的節目製作的工作照。@丁小鼠把報導轉發給@去油油看,說「《萬紫千紅》是你父親電視生涯的輝煌時期吧?還記得小時候他錄節目時常帶我們去做觀眾那些美好的回憶。」@波士4 30 9自曝在《萬紫千紅》的15年裡,共寫過三個版本的主題歌,好懷念當時的製作團隊。
@我愛70939希望可以找個電視檔期重播《萬紫千紅》和《萬花筒》,讓38歲以上的老廣重溫那些年。T V S3每晚都重播以前香港的綜藝節目,為什麼咱們不重溫一下自己劃時代的輝煌經典?
@廣東風之龍覺得,《萬紫千紅》的最終消失,實際上是觀眾已經慢慢拋棄這個節目了,這個節目的後期,質量確實不是很好,甚至給人一種越辦越差的感覺,這也和當年的創作人員受到很大的約束有關。
@部長會議大臣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走向開放同樣是一個經過激烈鬥爭的過程,突破和衝突往往出現在一些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當管制略有鬆動,它必然地迅速促進自由和改變力量的強大,從而在僵持中漸進轉變。
@廣州李志豪上傳了一張照片,證明只要好眼力,還是能發現現在的舊城區還有人用魚骨天線。
(劉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