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圖文帶你讀懂:數學界至今未解決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2020-12-03 騰訊網

一、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國的一位數學家,生於1690年。1742年,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哥德巴赫

儘管哥德巴赫提出了這個設想,但他自己卻無法證明它,於是他就寫信向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教幫忙證明,但是歐拉苦思一生,也無法給出證明。現在,數學界已經約定「1不是素數」,所以原初的猜想現代陳述為:

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註:當n為偶數,n=2+(n-2),n-2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當n為奇數,n=3+(n-3),n-3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

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也提出另外一個等價版本,即:

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歐拉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兩百多年過去了, 沒有人能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了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二、國外數學家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19世紀,數學家們開始研究數論。雖然數論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它成為數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卻是比較晚的事情。高斯於1801年發表的著作《算術研究》, 被認為是數論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的標誌,這裡的「算術」是指「高等算數」或「數論」。革命性的變化發生在1859年。當時,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題為「論不超過一個給定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其中他用複變函數的理論來研究數論。

高斯、黎曼、阿達馬、普桑

在無數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到了20世紀,才有數學家阿達馬、普桑、哈代、李特爾伍德等人開始通過數論的方法來向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36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裡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裡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哈代、李特爾伍德、布赫夕太勃、布朗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c」,其中c是一個很大的自然數。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以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3」。

三、中國數學家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在中國,華羅庚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數論方面的問題。1936~1938年,他赴英留學,師從哈代研究數論,並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驗證了對於幾乎所有的偶數的猜想。華羅庚也是中國最早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華羅庚

1950年,華羅庚從美國回國,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選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討論的主題。1952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組織並領導了「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開始對這個世界難題的攻堅戰,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參加討論班的學生,例如王元潘承洞陳景潤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是最後一步卻是異常的艱難。

華羅庚與學生們

1956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命題「3+4」,由此開啟了我國在偶數哥德巴赫猜想命題研究上的先河。之後,王元和另一位中國數學家潘承洞又得到了若干重要的結果,使得我國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王元

潘承洞

1966年,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命題「1+2」。1973年,他發表了命題「1+2」的全部證明。陳景潤的工作得到了國際數學界廣泛的讚譽,被公認為是篩法理論最出色的應用,是關於偶數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最傑出的成果。

陳景潤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即: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論為大偶數可表示為「1+2」的形式。

陳景潤先生1996年3月在北京逝世,潘承洞先生1997年12月在山東濟南逝世。

王元先生現在仍然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並常作講演。他擅長書法,曾為《數學文化》創刊號題寫了賀詞。

四、弱哥德巴赫猜想

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導出:

任何一個大於7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亦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很明顯,若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對的,則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會是對的。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發表了兩篇論文,宣布徹底證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猜想被稱為是「弱」的是因為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也成立——若任何一個大於4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的和,由於將每個大於4的偶數加3就可以得到一個大於7的奇數,而3是一個奇質數,弱哥德巴赫猜想自然成立。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

五、哥德巴赫猜想已被高中生證明?

2018年12月22日,有人在知乎上提問「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能否保送清華北大?」,非常吸引眼球。隨後該作者上傳了自己的證明過程,更是引來無數吃瓜群眾圍觀,這個高中生的帳號關注量瞬間上萬。

某網站上的高中生帳號介紹

證明過程主要用到了初等數學的知識。看不懂也沒關係,因為許多網友一眼便發現了他的錯誤:第一頁第6行,使用逆否命題的地方,其結論「-1不是負質數」與開頭的假設「-1是負質數」自相矛盾。最後這個風波在網友們的揭穿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某高中生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

最終會由誰攻克「1+1」這個難題呢?現在還無法預測,不過,王元最近有一個演講,說英國數學家正在探討採取一個「繞道的方式」來證明,但願不久的將來會再有新的突破。

【原創內容,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數學界的3次危機,最後一個難題困擾人類100年,至今未被解決
    引言:世間萬物的發展道路都不可能是平坦的,人類的發展道路也是如此,無論是在什麼領域裡總會出現一些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其中有部分問題和現有的理論體系是相悖的,它們被人類定義為悖論。數學界曾經發生過三次數學危機,最後一次與悖論有關。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有老師教育我說,數學很難啊,很嚴謹啊,你看1+1=2證明起來都那麼費勁,以此鼓勵我嚴肅對待數學,這種雞湯一定要避免啊,笑死個人了。1+1=2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之和。
  • 簡單的1+1和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時候才覺得可能沒有之前想的那麼簡單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所以我才深入的去了解1+1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今天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哥德巴赫是誰哥德巴赫(Goldbach C.), 德國數學家。1690出生于格奧尼格斯別爾格(現名加裡寧城)。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我國數學家有建樹。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徵服了世界所有的數學家,很多數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任意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世界最迷人數學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居首
    孿生素數猜想至今仍未解決,但一般人都認為是正確的。始作俑者的費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難題,三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嘗試要去解決這個難題卻都徒勞無功。這個號稱世紀難題的費馬最後定理也就成了數學界的心頭大患,極欲解之而後快。不過這個三百多年的數學懸案終於解決了,這個數學難題是由英國的數學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決。其實威利斯是利用二十世紀過去三十年來抽象數學發展的結果加以證明。
  • 和7歲娃聊聊哥德巴赫猜想,你也來試一試?
    沒想到,這幾天,一個離我們生活很遠的數學難題——黎曼猜想再次被刷屏了。關於黎曼猜想1.人類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2.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作為回報,他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是為《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黎曼猜想從此誕生。
  • 黎曼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重要:500年也難解決
    與費爾馬猜想時隔三個半世紀以上才被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歷經兩個半世紀以上屹立不倒相比,黎曼猜想只有一個半世紀的紀錄還差得很遠,但它在數學上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這兩個大眾知名度更高的猜想
  • ...家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數學界拒絕發表看法:過於敏感的「哥德巴赫...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並有望最終解決這個世紀難題,他的文章將以《哥德巴赫的質數》為題發表。「陶教授表示,他只是在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漸進的發展,但並不是關鍵性的突破,並拒絕了大部分報紙的採訪要求,」陶哲軒目前任教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媒體聯絡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也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無數數學家為之魂牽夢繞。把它證明出來,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這已經成了數學家的使命。這些困難在經過語言組織和大致的推理後,便成為了猜想。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時,總結了23個數學難題,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一個世紀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提出了7大猜想,這就是著名的世界七大數學難題,解決一個難題能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所以數學家們都在為之努力。
  • 不止有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理,數學界還隱藏著哪些風雲故事?
    封鎖道路居然可以改善交通,你會相信嗎?我們能設計出永遠不被破譯的密碼嗎?近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數學百年風雲》,引起了不少「數學粉」「邏輯控」的關注——挑戰數學難題、經典邏輯之前,近現代數學的概貌不能不曉得,其中的「八卦」和「花絮」更是趣味盎然。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首先,徐遲老先生當年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毫不誇張。在這部報告文學裡,陳景潤先生書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非常符合普羅大眾對數學家形象的預期:木訥、木訥、木訥,不食人間煙火。副作用是直接導致很多人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賊老師,你真的是學數學的麼?我也很無奈。。。其次這個猜想只要有小學數學常識的都能懂。
  • 前兩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12月24日,知乎用戶@證明 在知乎發帖,表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並表示自己會在2019年1月1日放出具體證明過程。原文標題:《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會被清華北大數學系保送嗎?》,該問題截至本文出稿時,已被瀏覽15000000+次。
  • 中國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據新華社電 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難題不會永遠是難題,76歲時他解開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紀念林為幹院士
    林為幹是中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50年重大貢獻科學家之一,他在76歲時解開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892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出版了《電磁學》(第三版),書中他提出「點電荷在介質球中能夠形成多大的鏡像,位於何處」的問題。這個難題被譽為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解開這個百年未解的難題是很多電磁學家的夢想。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很多人前赴後繼,不懈地鑽研,謀求解決。但全都力不從心,皆未獲得成功。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估計稱為「哥德巴赫猜想」。1900年,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會的著名演講中,把「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測」與「孿生素數猜測」作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尚未解決的幾個問題,介紹給二十世紀的數學家去解決,這便是所謂的希爾伯特第八問題。
  • 數學界大事發生,京都大學宣布望月新一解決「ABC猜想」
    此書只應天上有 人間哪得幾回聞 就在今天,【共同社4月3日電】京都大學3日宣佈,該校數理解析研究所的教授望月新一(51歲)成功證明了30多年未被解決的數學難題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