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國的一位數學家,生於1690年。1742年,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哥德巴赫
儘管哥德巴赫提出了這個設想,但他自己卻無法證明它,於是他就寫信向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教幫忙證明,但是歐拉苦思一生,也無法給出證明。現在,數學界已經約定「1不是素數」,所以原初的猜想現代陳述為:
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註:當n為偶數,n=2+(n-2),n-2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當n為奇數,n=3+(n-3),n-3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
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也提出另外一個等價版本,即:
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歐拉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兩百多年過去了, 沒有人能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了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二、國外數學家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19世紀,數學家們開始研究數論。雖然數論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它成為數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卻是比較晚的事情。高斯於1801年發表的著作《算術研究》, 被認為是數論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的標誌,這裡的「算術」是指「高等算數」或「數論」。革命性的變化發生在1859年。當時,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題為「論不超過一個給定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其中他用複變函數的理論來研究數論。
高斯、黎曼、阿達馬、普桑
在無數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到了20世紀,才有數學家阿達馬、普桑、哈代、李特爾伍德等人開始通過數論的方法來向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36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裡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裡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哈代、李特爾伍德、布赫夕太勃、布朗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c」,其中c是一個很大的自然數。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以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3」。
三、中國數學家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在中國,華羅庚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數論方面的問題。1936~1938年,他赴英留學,師從哈代研究數論,並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驗證了對於幾乎所有的偶數的猜想。華羅庚也是中國最早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華羅庚
1950年,華羅庚從美國回國,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選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討論的主題。1952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組織並領導了「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開始對這個世界難題的攻堅戰,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參加討論班的學生,例如王元、潘承洞和陳景潤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是最後一步卻是異常的艱難。
華羅庚與學生們
1956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命題「3+4」,由此開啟了我國在偶數哥德巴赫猜想命題研究上的先河。之後,王元和另一位中國數學家潘承洞又得到了若干重要的結果,使得我國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王元
潘承洞
1966年,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命題「1+2」。1973年,他發表了命題「1+2」的全部證明。陳景潤的工作得到了國際數學界廣泛的讚譽,被公認為是篩法理論最出色的應用,是關於偶數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最傑出的成果。
陳景潤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即: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論為大偶數可表示為「1+2」的形式。
陳景潤先生1996年3月在北京逝世,潘承洞先生1997年12月在山東濟南逝世。
王元先生現在仍然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並常作講演。他擅長書法,曾為《數學文化》創刊號題寫了賀詞。
四、弱哥德巴赫猜想
從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導出:
任何一個大於7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亦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很明顯,若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對的,則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會是對的。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發表了兩篇論文,宣布徹底證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猜想被稱為是「弱」的是因為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也成立——若任何一個大於4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的和,由於將每個大於4的偶數加3就可以得到一個大於7的奇數,而3是一個奇質數,弱哥德巴赫猜想自然成立。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
五、哥德巴赫猜想已被高中生證明?
2018年12月22日,有人在知乎上提問「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能否保送清華北大?」,非常吸引眼球。隨後該作者上傳了自己的證明過程,更是引來無數吃瓜群眾圍觀,這個高中生的帳號關注量瞬間上萬。
某網站上的高中生帳號介紹
證明過程主要用到了初等數學的知識。看不懂也沒關係,因為許多網友一眼便發現了他的錯誤:第一頁第6行,使用逆否命題的地方,其結論「-1不是負質數」與開頭的假設「-1是負質數」自相矛盾。最後這個風波在網友們的揭穿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某高中生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
最終會由誰攻克「1+1」這個難題呢?現在還無法預測,不過,王元最近有一個演講,說英國數學家正在探討採取一個「繞道的方式」來證明,但願不久的將來會再有新的突破。
【原創內容,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