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2020-12-05 未來的米萊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國數學家;出生于格奧尼格斯別爾格(現名加裡寧城);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原學法學,由於在歐洲各國訪問期間結識了貝努利家族,所以對數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曾擔任中學教師。1725年到俄國,同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25年~1740年擔任彼得堡科學院會議秘書;1742年移居莫斯科,並在俄國外交部任職。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

哥德巴赫本人

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他寫道: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

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哥德巴赫手稿

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

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

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求更高。

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來,儘管許許多多的數學家為解決這個猜想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既沒有得到正面證明也沒有被推翻的命題。

十九世紀數學家康託(Cantor G.F.L.P.,1845.3.3~1918.1.6)耐心地試驗了1000以內所有的偶數,奧培利又試驗了1000~2000的全部偶數,他們都肯定了在所試驗的範圍內猜想是正確的。1911年梅利指出,從4到9000000之間絕大多數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僅有14個數情況不明。後來甚至有人一直驗算到三億三千萬這個數,都肯定了猜想是正確的。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Hilbert D.,1862.1.23~1943.2.14)在巴黎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二十三個最重要的問題供二十世紀的數學家來研究。其中第八問題為素數問題;在提到哥德巴赫猜想時,希爾伯特說這是以往遺留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1921年,英國數學家哈代(Hardy G.H.,1877.2.7~1947.12.1)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議上說過,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

近一百年來,哥德巴赫猜想吸引著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數學家,並在證明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對一切偶數的研究方面,蘇聯人什尼列爾曼(1905~1938)第一個取得了成果,他指出任何整數都可以用一些素數的和來表示,而加數的個數不超過800000。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夫(1891.9.14~1983.3.20)取得了進一步的成果,他證明了任何一個相當大的奇數都可以用三個素數的和來表示。中國數學家陳景潤(1933~ )於1966年取得了更大的進展,他證明了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與另一個自然數之和,而這另一個自然數可以表示為至多兩個素數的乘積。通常簡稱此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為"1+2"。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大偶數可表示為s個素數之積與t個素數之積的和的"s+ t"問題的研究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龍證明了"9+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5",1940年他又證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蘭恩尼證明了"1+C",其中C很大;

1956年,中國的王元(1930~ )證明了"3+4";1957年,他又先後證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1934~ )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5";

1962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1963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也證明了"1+4";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夫及義大利的波波裡證明了"1+3";

1966後,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

陳景瑞在驗算哥德巴赫猜想

最終將由哪個國家的哪位數學家攻克大偶數表為兩個素數之和(即"1+1")的問題,現在還無法予測。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於1742年提出的一道久攻不克的數學難題,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其命題是:任何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述為2個奇素數之和。20世紀六十年代陳景潤取得了全世界最佳的研究結果,證明了「1+2」(即每一個偶數都可以是一個奇素數及兩個奇素數乘積之和)。

相關焦點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歐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卻說他相信此猜想,但並不能證明。此外他還總結道:「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例如4=2+2,6=3+3,48=29+19,100=97+3,等等。」一直到死,大數學家歐拉竟然都不能證明哥德巴赫這一猜想。現在,人們一般把歌德巴赫信中提到的猜想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回信的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只要強猜想能成立,弱猜想就一定能成立。
  • 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
    導讀: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任意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之和。」也就是1+1。如此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讓人們兩百多年仍然沒有解決完全。這個問題在整個19世紀是毫無進展的,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個猜想的內容,但是你就是不能從理論上證明他,直到20世紀,這場哥猜的攻堅戰才陸陸續續拉開序幕。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主要研究解釋數論,1966年發表的理論簡為(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世界級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層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有時候,看起來最簡單的數學問題很可能反而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陶哲軒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新聞來源:solidot五月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菲爾茨獎金得主、UCLA數學家陶哲軒正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如8 = 3 + 5。 它有一個弱版本「弱哥德巴赫猜想」,指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質數之和,如35 = 19 + 13 + 3。弱版本是哥德巴赫提出的,而強版本也就是我們所知的那個猜想,其實是歐拉給出的。
  • 數學大會民間數學家誇海口: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它的老大哥費馬猜想在1995年被Wiles證明了,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仍然靜靜地躺在上帝的保險柜裡不為人知。哥德巴赫猜想應該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數學猜想。當年哥德巴赫猜想的風靡程度可以直追現在tfboys,而且掀起了一股高考填志願報考基礎學科之狂潮。這個猜想之所以能街知巷聞,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作。
  • 數學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道就是要證明1+1=2?
    這幾天一直有朋友在評論區或者私信我說講一講哥德巴赫猜想,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不是1+1=2,不是1+1=2,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以後出去千萬別說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1+1=2,這實在太雷人了!1+1=2其實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的和。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這裡的1+1是一個素數加另一個素數的意思。素數就是指那些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整數,比方說5,7,11,13都是素數。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其被國內外認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裡程碑。,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作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之一,它是哥德巴赫於1742年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的一個猜想: 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介紹之前,小編要事先說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要證明1+1=2,大夥平時討論這個問題時千萬不要瞎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整數9,可以寫成 2+2+5整數16,可以寫成 2+7+7整數30,可以寫成2+11+17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陳景潤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至今也沒有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數學家們已經從 271 年前的出發點走的很遠了。從上面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又可以推出:任一大於 5 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這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1923 年,英國數學家哈代與李特爾伍德證明,假設廣義黎曼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對充分大的奇數是正確的。
  •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不是證明任意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
    知乎上,一名叫@證明的帳號一周持續吊胃口,最後,把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過程貼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一片嘲諷。但是,那一周時間,該帳號竟然漲粉36k。只不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可是一塌糊塗。也有人分析了他證明的過程,從一開始就錯了。其實,哥德巴赫猜想,一開始是證實任意一個大於2 的偶數都必然是兩個質數之和。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