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

2020-08-10 靈遁者國學智慧

導讀: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

「任意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之和。」

也就是1+1。如此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讓人們兩百多年仍然沒有解決完全。這個問題在整個19世紀是毫無進展的,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個猜想的內容,但是你就是不能從理論上證明他,直到20世紀,這場哥猜的攻堅戰才陸陸續續拉開序幕。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中國數學家貢獻了非常大的成果,華羅庚,王元,潘承洞,陳景潤,這四位中國上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在此問題上均有很大突破。目前這個猜想的解決基本上已經被封存,最後的領路人是我國數學家陳景潤,他在1973年證明了1+2,距離最後的終極猜想僅一步之遙。然而,他用的篩法應該也就到此為止了,最後一步很有可能要開闢新的方法。然而快60年了,我們仍然沒有看到新方法誕生。


陳景潤證明1+2用的是篩法,這是試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時常用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證明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m個質數的乘積與n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即m+n,然後逐漸減小m和n的數值,如果將m和n都減小到1,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自1973年陳景潤給出1+2的詳細證明過程後,還沒有人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更進一步的突破。有人認為1+2已經是篩法的極限,繼續用篩法不會取得突破。也有人因此認為,若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學界中也算不上非常大的成就。

那麼自然而然就有人問,假如未來誕生了某個超級大神攻克了最後一步,他在數學史上會有什麼樣的地位?


我們來參考一下另外兩個重大猜想的最終解決者都獲得了哪些成就。

同樣是一個重大的數學問題,費馬大定理,人們300多年都沒有解決掉。時間來到20世紀末,解決它的一切數學工具都已成熟了,英國數學家懷爾斯拿下了這個桂冠。他獨自一人耗時7年,完成了這項驚天動地的成就。993年,懷爾斯發布完整論文,1995年,懷爾斯的證明被認為是正確無誤的。199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懷爾斯當年的菲爾茲獎。要知道菲爾茲獎只授予40周歲下的青年數學家,1998年,懷爾斯已經45歲了,但是大會仍然授予他該獎,並頒發了一位特別的銀質獎章,以表彰他以一人之力撼動350多年的費馬大定理。他也是唯一一個超過40歲仍然獲菲爾茲獎的數學家!2016年,懷爾斯又獲得了另外一項數學最高獎,阿貝爾獎。三大數學獎,懷爾斯已經拿了兩個了,就差一個沃爾夫獎了。


另外一個拓撲學最重要的基礎問題——龐加萊猜想。這個重大問題的解決者,俄羅斯狂人佩雷爾曼。他幾乎也是單打獨鬥,以一己之力解決了這個百年猜想。2002年,佩雷爾曼在俄羅斯一個數學論壇上貼出了幾篇自己關於流形的想法,很快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發帖迅速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後來,佩雷爾曼把自己的文章寄給了美國幾個頂尖的數學專家,經過半年的審閱,他們一直認為,佩雷爾曼的工作是正確的。他證明了龐加萊猜想!

如果哪天有人真的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他在數論領域的地位一定會達到前幾位,他也一定會成為數學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哪怕對於實際沒有任何作用,也是人類對於自身智力的極度挑戰。

有很多一定覺得既然沒有實用價值,那麼做這個研究有意義嗎?有問題就解決問題,這是我們人類走到今天的原因。攻克它,和登上月球的本質是一樣,是希望我們走的更遠。


人皆有好奇之心,人皆有探索之欲。我做科普首先也是滿足自己的好奇。我擅長綜合思維,我擅長胡思亂想,我卻認為這是我做科普的優勢。我起初想讓我自己,知道更多,了解更多。

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量子力學這麼詭異?當你去了解第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點後,你會發現,你很難停下來。我們把這稱為興趣,興趣是引導一個人繼續前行的力量。

只有知道更多,你才能更聰明,你才能比別人擁有更豐富的想像。你大腦中不是乾涸的,而是活躍的大海。而當你腦海中汪洋肆意,激情澎湃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無形的氣概。不拒小流,雍容自信,同時你也無暇被汙穢所傷,無暇被五色所迷。這就是知識的魅力,這就是學習的力量。



大概5年時間,也就是從2103年開始,斷斷續續我寫了3本科普書籍,分別是《變化》,《見微知著》和《探索生命》。《探索生命》是關於人的,《變化》是宏觀物理學理論,《見微知著》則是量子力學科普。

科普的目的,是讓人知道更多知識。但科普還有一個目的,是啟發好奇的人,從和教科書不一樣的角度去看世界。因為走進真理的路徑不只是有一條。而且人類本身就是在不斷否定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時候我在深夜思考的時候,伏案奮筆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很奇妙,甚至是能感動自己的。當然也很累,眼睛受不了。但看到更多的人的留言,更多的人的鼓勵,我很知足。

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我清楚自己的能力,我清楚自己數學不行,我清楚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就像我自己說的,寫《變化》是我完成初中時候的夙願。

我依然記得,初中第一次接觸物理,從液化,氣化,固化等開始的。下雪後為什麼覺得不冷?化雪為什麼冷?學了之後,恍然大悟。那種高興之情,至今難忘。

人都是這樣的,不是生而聰明的,也不是生而具有智慧的。大多的聰明而智慧的人,總是不斷的學習,去窺探我們生活的地球,甚至宇宙。

我的觀點怎麼可能都是對的呢?所以我其實不害怕,別人從我的書中抓到錯誤。從一開始,就不怕。能找到我的錯誤,是你的進步,是你的榮耀。從你找到的這些錯誤,我也會因此而改進,進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這是雙贏。


知道更多,對於人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情。只有你知道一些事情,你才會行動。而你行動的時候,別人還呆若木雞,甚至他們不知道你在幹啥。就像愛因斯坦剛建立相對論理論的時候,有多人理解他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寫的文章,也能像火柴。點燃你對學習的興趣,點燃你對探索事業的熱愛。即使你不是為了科學事業,看了這些知識,你也能從中得到滿足。因為知道,本身就是一種滿足。知識就是讓我們知道更多。這就是做科普的目的,也是我寫其他文學作品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二百多年來,儘管許許多多的數學家為解決這個猜想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既沒有得到正面證明也沒有被推翻的命題。.,1845.3.3~1918.1.6)耐心地試驗了1000以內所有的偶數,奧培利又試驗了1000~2000的全部偶數,他們都肯定了在所試驗的範圍內猜想是正確的。1911年梅利指出,從4到9000000之間絕大多數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僅有14個數情況不明。後來甚至有人一直驗算到三億三千萬這個數,都肯定了猜想是正確的。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於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也讓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國最著名的數學難題,激發了無數民間人士夢想成為陳景潤第二。直到今天,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幾乎每一個科學探索論壇都可以見到這些被戲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家」的人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銷其證明的盛況。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也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無數數學家為之魂牽夢繞。把它證明出來,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這已經成了數學家的使命。不過現代人對知識分子都有種尊敬的心理,何況是研究數學並取得了成就的數學家?數學家的工作就是和數字打交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畢竟他們也不是萬能的。這些困難在經過語言組織和大致的推理後,便成為了猜想。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時,總結了23個數學難題,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
  • 在高考數學答卷上寫下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會有怎樣的效果?
    30多年前,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吹遍了大江南北。看明白哥德巴赫猜想只需掌握最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也正是因此,一大批從陳景潤的事跡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投入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可是他們的「證明」無法發表在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大論一直得不到認可,於是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以求自己的證明能夠引起關注。他們想到的辦法往往是到研究所或高校裡找相關專家,找不到的話就在門口擺擂臺;還有的會在網絡論壇上貼出他們的大論;還有的會求助於媒體。這些方法經很多人試了很多遍,結果是從來不奏效。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結果?記者就此採訪了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許多數學家。    「近二十年證明沒有本質進展」    「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 數學大會民間數學家誇海口: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為數不多的中國數學家,他的性格雖然怪異,但他的研究在數學史上也讓我國在國際上出了一次風採,每當我們回顧數學史,各種文獻,書籍看到的都是外國人的成就,以外國人命名的各種公式、定理。我們難免會想像陳景潤這樣偉大的數學家應該多來幾個。
  • 陶哲軒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新聞來源:solidot五月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菲爾茨獎金得主、UCLA數學家陶哲軒正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如8 = 3 + 5。 它有一個弱版本「弱哥德巴赫猜想」,指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質數之和,如35 = 19 + 13 + 3。弱版本是哥德巴赫提出的,而強版本也就是我們所知的那個猜想,其實是歐拉給出的。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不是證明任意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
    知乎上,一名叫@證明的帳號一周持續吊胃口,最後,把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過程貼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一片嘲諷。但是,那一周時間,該帳號竟然漲粉36k。只不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可是一塌糊塗。也有人分析了他證明的過程,從一開始就錯了。其實,哥德巴赫猜想,一開始是證實任意一個大於2 的偶數都必然是兩個質數之和。
  • 文學的啟蒙:由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其實,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枯燥的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此後,世界各國的大數學家,很多人窮盡一生來證明這道數學難題。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故事發生在小灰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小灰向他的小學老師請教問題......————————————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整數9,可以寫成 2+2+5整數16,可以寫成 2+7+7整數30,可以寫成2+11+17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至今也沒有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數學家們已經從 271 年前的出發點走的很遠了。從上面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又可以推出:任一大於 5 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這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1923 年,英國數學家哈代與李特爾伍德證明,假設廣義黎曼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對充分大的奇數是正確的。
  • 90後小夥稱已部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引質疑
    帶著對數學的熱情,一名沒上大學的90後小夥對世界級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挑戰,經過3年時間,終於有了突破。他叫周密,江蘇沭陽人,今年只有22歲,今天,他告訴記者,這一世界難題已經被他部分證明,他同意把自己的證明過程公布於眾,供數學愛好者討論。
  • 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陳景潤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