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獎金多少?鄧稼先:十塊一顆。值麼?就是為它死都值得

2020-09-19 煙陪人生故事就酒

這段時間,小編寫了很多科學家的故事,都是為中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愛國人士。

說到過楊振寧的老師趙忠堯先生,是如何用命保住中國的第一塊鐳,以其人格魅力徵服川普的叔叔——靜電質子加速器的聯合發明者之一,幫助中國拿到了研發原子能的關鍵設備。

趙忠堯先生

又說到楊振寧的同學,鄧稼先先生如何放棄在美的待遇,隱姓埋名在祖國的大西北、沙漠上,用最短、最艱苦的條件為中國成功研發出第一顆原子彈。時任中國第一任核司令的張蘊鈺將軍還曾安慰聽說同學得獎,略感失落的鄧先生:「你如果沒回來,你也能得諾貝爾獎!」

諾獎牛*麼?牛的!它代表了科研者的最高榮譽,得獎的人將被載入全人類的史冊,流芳百世。但是,諾獎被竊的趙忠堯先生在乎麼?不屑!只要在美國能學習到報效祖國的知識,這個獎也許不重要。

在大西北隱姓埋名的鄧先生在乎麼?也許失落過。但是,多年後他可以驕傲的回覆楊振寧先生,「中國的原子彈是自己造的,沒有靠美國人幫助時」,楊振寧先生激動流淚之餘卻感到些許失落了。

今天筆者想重新寫寫鄧先生的故事,這個隱姓埋名幾十年,把生命都獻給祖國的男人。寫不好他的故事,是對先生的侮辱,我會重複寫、刪掉再寫、寫完再刪,直到把鄧先生的故事說精彩。


壹 |位卑不敢忘憂國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在安徽省懷寧縣。鄧先生的家庭是一個頗有名望的書香世家,祖上鄧石如是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大家,父親鄧以蟄是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

良好的家世給了鄧先生好的教育。1936年,他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和當時高他兩個年紀,父親的摯友之子楊振寧成為了同學,也是好朋友。

然而,僅僅一年後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上的槍聲響起,短短的22天後,北平淪陷了。

破碎的山河、流離失所的人民,眼見這偌大的中國被一個彈丸之地的倭匪欺負的伏地不起,鄧先生的心中滿是悲憤!

明朝時,中國為何定都北京?因為北方的邊境是中國最危險的地方,天子守國門。如果北平淪陷,就要君王死社稷。可恨啊,為什麼不反擊?為什麼不戰至最後?中國的門臉就這麼輕易的被踏碎了。

時年僅13歲的鄧稼先,拿下街頭上的日本國旗,硬生生撕碎了,他朝著地上碎布踐踏、唾棄,他悲憤的眼淚中飽含屈辱。

右一,鄧稼先

父親的好友勸誡道:「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臨行前,恨自己不能報效國家的鄧父,給了鄧稼先這樣一段話:「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

「我現在沒有眼淚,只有仇恨。」


貳 |學習先進科研知識才能更好的報國

因為北平淪陷,清華也被迫轉移。當時的留洋教授趙先生獨身返回清華,為了找一塊珍貴的「石頭」——他的英國老師送給自己的「鐳」。

這個物品決不能讓彼時的日軍發現,否則會被製作成殺傷性極大的化學武器,而趙教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帶到西南聯合大學——中國頂尖學子們最後的希望地,而那也是鄧先生要去的地方。

1941年秋天,幾經顛簸的鄧稼先,在插班讀了2年高中後,考上了西南聯大物理系,也就是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物理老師——趙忠堯先生,跟著趙先生,他學習到了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

趙忠堯先生是中國原子能之父,中國核事業的開啟者,師承兩位諾獎獲得者,首次發現了反物質擁有諾獎級別科研成果的教授(被竊取),也是錢三強先生(兩彈一星獲得者)、楊振寧(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諾貝爾獎得主)等等傑出科學家的老師。

而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期間,我鄧稼先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趙教授「苟利國家生死以」的高貴品質。

當初,趙先生為了保住中國唯一一塊鐳,讓學子們有可以研究學習的頂尖材料,把它裝在罈子裡綁在胸口帶到了聯大,要知道這是一種有致命威脅的材料,居裡夫人就是死於鐳的長期輻射。

這或許是多年以後,作為國家核武器的負責人,鄧先生卻堅持自己去尋找遺落的氫彈。在他進入投放氫彈的沙漠那一刻,生與死的事情就被置之度外了。

西南聯大的生活條件不是一般艱苦:學生的宿舍破爛昏暗,能吃的食物也就是摻了沙的米,而且那會兒日軍的飛機時常轟炸昆明,每當防空警報拉響,鄧先生和他的同學們只能四處躲藏。在防空洞裡,他們也許不止一次的想過,中國何時能有這樣的先進武器。

校舍

原本瀟灑帥氣的少年,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他只能憋著一口氣,將憤怒轉變成對知識的渴望。

「老師,哪裡可以學到更先進的知識?」

1946年,抗戰勝利的第二年,鄧稼先順利拿到了畢業證書,即將返回北平。

前排坐著的,左一,趙先生,參觀原子彈實驗

同年,代表中國赴美參觀比空爆原子彈試驗的趙先生沒有回來,他留在了美國學習原子彈的知識,以及為中國弄到研發原子能必要的科研設備。

而在北大任教的鄧稼先,也在積極準備留學美國的考試。


叄 |和時間賽跑的求學

1947年,鄧先生考上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

翌年秋,他從海上起航,向大洋彼岸駛去。他不愛美國,也不嚮往那兒的富饒,他要做的事情和恩師一樣,帶回最前沿的科學知識。

「稼先兄,中國天快要亮了,請你將來留在祖國!」臨行前,送別的好友這樣告訴他。

「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後一定回來。」

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的讀書期間,鄧稼先的生活非常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連吃飯不敢吃飽。

他和洪朝生先生(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裡,有一回兜裡的米子比較富足的室友二人出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來之後。正要動筷的洪朝生先生被鄧稼先叫停了刀叉。

左一是洪朝生

「怎麼了?」

「我這塊小,你那塊大。」

「......」

兩位未來在各自領域,開創中國科技事業的大佬,竟然因為一塊比較大的牛排,爭了起來。即是趣事,也何嘗不讓人覺得辛酸呢?他們都沒吃過好東西。最後,洪先生年長几歲,笑著把自己那份讓給了鄧先生。

鄧稼先在普渡大學期間非常努力,就像在和時間賽跑一樣,僅僅兩年他就修滿了學分,也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這一年,他26歲,人稱「娃娃博士」。


肆 |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去

鄧稼先是一位奇才,在炮火紛飛的年代,他的求學之路磕磕絆絆,可即便如此,26歲的他就成長為頂級的物理學博士了。他美國老師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推薦他去英國繼續深造,甚至相信這位學生,未來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僅僅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九天,收拾好行李的鄧博士,就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與錢學森、趙忠堯等100多名留美學者一起,毅然踏上了回國之路。

歸國留學生的甲班合影

不過,這次回國之旅也並不容易。

因為,鄧稼先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科研成就,自然就納入了美國政府的視線。美國給他開出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和薪酬福利。身邊的同學也在勸導:

「作為物理學博士,你回到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能幹什麼?種地養豬麼?用你的核物理學知識?」美國人可能永遠不能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鄧稼先回來了,回到了那個滿地瘡痍的祖國。在北京的街頭上,他還能想起當初的侵略者,強迫自己舉著日本國旗遊行時的場景——他撕碎了旗子,並狠狠的唾棄了它!

「鄧教授、鄧教授?」

思緒回到現場的他,正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

「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當時大家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他這一腦子的中子、質子、裂變、聚變、氘氘、重水等的知識,在將來會對新中國價值幾何!


伍 |隱姓埋名

「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這番話,雖然平淡,但卻擲地有聲、豪氣衝霄。

在大國的核武威懾下,上頭決定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原子彈,既然搞了,那就氫彈、洲際飛彈都搞起了給他們看看!

1958年2月11日,具體領導中國核工業發展與核武器製造的二機部成立,錢三強先生任副部長。

搞尖端武器,首先就需要人才,這可把錢先生愁壞了。

於是乎,這樣一位年輕的博士進入他的眼帘,正是回國八年,相繼發表了諸多原子核相關理論論文,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的鄧稼先。

1958年8月的某一天,34歲的鄧稼先,正襟危坐在錢老辦公桌的對面。

「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你來做怎麼樣?」

錢三強先生的話很幽默,但是鄧稼先的心中卻是咯噔一下。

找原子核物理學家來做的「大炮仗」,這個炮仗要多大?原子彈?鄧先生既緊張也興奮。他面不改色的應了一個字——「好」。

「還有一個問題。」

「請講。」

你願意一輩子隱姓埋名麼?」

......

讀書的時候,鄧先生就是不斷跳級,和時間賽跑,他感覺這一生太短了,不夠用,他急著,急著趕緊學完知識能報效祖國。這次的談話,讓他知道這一天來了。但是,剛剛平靜安穩的生活又要變得倉促了。

那天不愛拍照的鄧先生,帶著家人去拍了張全家福。還用了一整天、一整天的時間來帶孩子們玩。他這是要把往後和家人相處的快樂日子一下子過完啊!

每天都會看向窗外的鄧稼先知道,當門口出現了一輛車、一個警衛員,那就是他要離開的時候。發現了異常的妻子許鹿希關切的問他

「怎麼了?」

「我的工作要調動了。」

「是什麼?」

「不能說。」

「在哪兒?」

「不能說。」

「以後,可以見面麼?」

「不能見!」

「那...可以通信麼?」許教授的聲音都開始哽咽發顫了。

於心不忍的鄧先生,還是決絕的說出了這樣的話:「這個家以後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

許鹿希教授也是個懂事理的明白人,她不再問了,隱約間她猜到了丈夫要去做什麼?而且,她還知道,丈夫臨別前告訴自己的這些話都是違規的。

她開始收拾丈夫的行李。鄧稼先是一個偏執的人,他愛什麼都愛的深刻,比如美國某個牌子的咖啡、某個牌子的香菸、嶽父家才有的茅臺。

也比如他這一輩子只愛了許女士一個人,他從沒有花邊消息、也沒和女同事搞曖昧,但是他那麼聰明、帥氣的男人,怎會沒人傾心,只不過他心中容不下別人了。

更比如,他愛祖國,美國給的高薪厚祿他不要,最愛的咖啡可以不再喝,最愛的妻子也能殘忍拋棄,只是因為祖國需要他去做個「大炮仗」。

收拾著行李的許女士,泣不成聲......


陸 |許身國威壯河山

1964年10月17日前夕,運送原子彈的車隊緩緩進入靶場,準備將它被安裝在102米高的鐵塔上。

翌日,羅布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撼動乾坤

全國上下,一片歡聲鼓舞。

幾十萬活生生的人,如同活著的幽靈,數年如一日的隱姓埋名吃盡苦頭,奉獻出自己最好的年華,才為中國贏來這顆大國重器。

但是,當全世界都在這個「大炮仗」震驚的時候,鄧先生早在一年前,便率領原班人馬,已經開始了氫彈的理論設計。

是的,他們沒有休息,他們還不能去迎接榮耀。

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發出了震天撼地的第二個「吼聲」。

1979年9月13日,氫彈空投試驗。

這次出現了一個意外,因為降落傘沒打開,氫彈直接從空中摔下來了,100多名防化兵趕緊去尋找,但是久久未能發現那顆氫彈。

「誰也別去,我去,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汙染。」執著的鄧稼先,不顧基地領導的阻撓,進入氫彈的投放區域。

他果然,第一個找到了事故現場,獨自捧起了摔碎的彈片,仔細檢查後,才鬆了一口氣。

「怎麼樣?」

出來的鄧稼先告訴大家:平安無事。

1979年,尋回未爆的核武器彈頭後,鄧稼先(左)與趙敬璞合影於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

可真的平安無事麼?近距離接觸彈片都被摔碎的核武器。

在返程的車上,他自言自語:

「你知道放射性鈽進入人體之後最容易被什麼吸收嗎?」

沒等別人開口,他便接著說:「骨髓。」

「你知道進入人體之後,半衰期是多久嗎?」

又是他自己搶答:「200年!」

1986年7月29日,晚年飽受病痛折磨的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

1999年,先生被授予「兩彈」元勳

只可惜,他不能親自去領這個獎了,那天先生的名字和故事響徹中華大地。正如他的恩師趙忠堯先生一樣,趙先生不是諾獎獲得者,也不是「兩彈一星」。鄧先生也沒在活著的時候,享受到這份榮譽。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個榮譽這麼遲來?因為「保密」。

也許又有人會說:「中國人,就喜歡把吃苦當美德。」

這些說這種的話,和她喜歡的那個國家的人一樣,永遠不懂什麼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這是楊振寧看望鄧稼先時的照片,嘴角溢血,臉色透著慘紅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柒 |最後的最後

曾經有人問鄧稼先先生,兩彈的獎金是多少?

「一顆,十塊。」

值麼?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我們請先生自己回答。

先生的授勳現場,前來代替他領獎的許鹿希教授再次哭得像個淚人

她回憶起丈夫去參加工作的時,先生講的話:「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也值得。」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一代大師永遠地離開了,為中國留下了兩個"大傢伙",成功地將我國的國際地位抬高了幾個階梯。鄧稼先和其他數位"兩彈元勳"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為十四億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1958年,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了鄧稼先,表示國家要進行一項意義重大的科研任務,要放一個大炮仗,詢問鄧稼先的意見,鄧稼先聽後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其實鄧稼先早都有預料這個大炮仗就是原子彈,因為鄧稼先自從回國以後就一直從事著有關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工作,這種工作專業性極強,如果不是相關的核工程,是不會請他們參與的。
  • 兩彈元勳鄧稼先獎金有多少?他曾在楊振寧面前微笑著豎起兩根手指
    其實這一天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鄧稼先老先生的忌日,在34年前的7月29日,為我國科技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鄧稼先老先生因病去世了,終年62歲,在死前他經歷了太多痛苦,因為癌症導致的大出血使得他一直都是疼痛不已。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鄧稼先平靜地說。她問道:「你要調到哪裡工作?」鄧稼先回答:「這個我不能說,必須保密。」許鹿希又說:「你總能把那裡的信箱號碼告訴我吧,我可以給你寫信!」但鄧稼先卻說:「不行,我們不能通信。」臨走前,鄧稼先鄭重其事地對許鹿希說:「希希,往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 兩彈元勳——鄧稼先
    「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1958年8月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將鄧稼先叫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幽默」的秘密談話: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丈,調你去做這個工作怎麼樣?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他是中國核武器事業最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兩彈元勳」。出自名門的好朋友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家中為書香門第,是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大師鄧石如的六世孫。父親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的父親是多年之交。鄧稼先出生8個月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京。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1950年8月20日,攝於美國普渡大學,鄧稼先獲博士學位。1950年8月29日,也就是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懷著一顆報國心,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輪船,毅然踏上了回國之路。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這個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彈。而這個青年人接到錢三強交與的任務後,就開始消失在親戚朋友的視線裡,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甚至連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裡工作,每天都在做什麼。同時,這個人,也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以至於中國整個從無到有的核武器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時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的報導中。一個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隨之浮出水面。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舊照後來,滿清為鞏固統治,實行徹底的閉關鎖國,而列強看出了中國存在的最大弊病中國獨立自主的兩彈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的。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想要在談判桌上與別國平等對話,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於當前的世界而言,核武器就是終極威懾武器。
  • 橫空出世電影原型,科學家鄧稼先,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除此之外,電影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陸光達曾經會見過自己的老同學老朋友,美籍華裔科學家夏世忠,後來被別有用心的美國佬放大宣傳,身份受到質疑。 看看電影中的情節,很容易就會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電影中陸光達的原型 ,鄧稼先院士。學過歷史課本的人都知道,鄧稼先院士是兩彈元勳,是功勳卓絕的科學家,但是這些年,對他的宣傳似乎有些弱了。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鄧稼先親自在核試驗場地找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查看爆炸輻射地情況。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籤字確定的設計方案。。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34;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鄧稼先與楊振寧,一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兩彈元勳」,一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被世界公認為還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是安徽老鄉,是鄰居,是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密友,他們就讀的都是西南聯大,赴美留學主攻的方向同是理論物理。1950年,兩人的人生軌跡岔開了。
  • 追憶紅色經典,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感悟「兩彈精神」
    中國網11月4日訊(宋得恩)進一步增強黨員凝聚力,豐富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重溫「兩彈」發展歷史,學習兩彈功勳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10月31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黨總支部書記楊佐明帶領全校黨員教師赴綿陽市梓潼縣「中國兩彈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在父親的影響下,鄧稼先從小便養成了忠厚純良的品格。他飽讀四書五經、閱遍外國名著,還系統學習了英文,為今後出國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幼時的鄧稼先淘氣卻不滑頭,與同學相處誠懇憨厚,人緣極好,就連高他兩班的楊振寧都成為他的好朋友。
  • 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麼引爆的?
    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鄧稼先為大家舍小家,妻子苦等28年,93歲高齡仍住60平老房子
    提起許鹿希大家可能覺得很陌生,她的愛人是家喻戶曉的鄧稼先,沒錯,就是那個「兩彈元勳」鄧稼先,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 在鄧稼先和許鹿希的家中也是如此,大家可能覺得鄧稼先代表著無限榮光,卻鮮少有人清楚這榮光背後他家人的付出和犧牲。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啥?怎麼引爆的?
    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