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忠厚老實又絕頂聰明的人,毅然決然參與我國核研究工作。
他,一個默默無聞卻極富策劃能力的科研領軍人物,戈壁灘的風沙卻無法吹散他的姓與名。
他,生命的長度只有短短的60餘年,但其生命的寬度卻厚重如山。
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出生在一個高等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鄧以蟄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鄧老先生有著很強的愛國心和事業心,一生不求功名利祿,只享「松風水月」那般的恬淡風清。
在父親的影響下,鄧稼先從小便養成了忠厚純良的品格。他飽讀四書五經、閱遍外國名著,還系統學習了英文,為今後出國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幼時的鄧稼先淘氣卻不滑頭,與同學相處誠懇憨厚,人緣極好,就連高他兩班的楊振寧都成為他的好朋友。
在楊振寧的幫助下,鄧稼先慢慢發現自己對數學、物理方面的興趣,很長一段時間裡,他著了迷似的做題做到深夜。
第二天早晨,他的數學習題草稿紙橫七豎八飛了一地,細心的母親總是一張張替他撿起來整理好。少年時期的鄧稼先一心只讀聖賢書,但也絕不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
當他沉迷於數學原理時,窗外響起的一聲炮響。1937年「七七」事變震驚中外,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深深刺痛這位勤奮的少年郎。
在那個任人宰割的年代,日軍侵佔一個城市,總要逼著市民和學生開會遊行慶祝他們的勝利,這極大激怒了中國老百姓。血氣方剛的鄧稼先對此怒火滿腔,扯毀手中的紙旗,狠狠地踩在地上。
沒想到,這一剛烈的舉動卻被人大做文章。迫於無奈的鄧老先生只好將鄧稼先南遷到大後方的昆明。
面對離別,母親和姐姐們淚眼婆娑,而年僅16歲的鄧稼先卻異常冷靜,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剛性,他說:「我只有仇恨,沒有眼淚!」
從此,強烈的民族反抗之情驅使著這位少年不斷前進,崛起報國便成其此生堅定的目標。
少年鄧稼先
離開北平後的鄧稼先顛簸流離,他眼見著一顆顆炸彈落到居住地對岸的屋群,戰火中房屋坍塌一片,而頭頂上呼嘯而過的敵機,就像是一頭頭髮瘋的野獸,肆意轟炸、燒殺搶奪。
那時他終於明白,哪有所謂的大後方。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弱國註定會備受欺凌。在那個「任人宰割」的歲月中,青年鄧稼先愈加堅定為國為民奮戰起來的決心!
1945年,美國率先研製成功原子彈並仍在日本廣島、長崎兩地顯示其威力後,人們紛紛認為量子力學的發展是核武器出現的科學前提。許多學物理的人,都蜂擁前往歐美國家讀研究生。
彼時的鄧稼先剛從西南聯大畢業不久。在父親好友楊武之的委託下,他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從上海乘船,漂洋過海準備前往美國留學。
離開之前,好友袁永厚希望他能留在北平迎接解放,繼續發揮骨幹力量。鄧稼先明確地回答好友說:「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一定回來。」
鄧稼先深知,只有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學好本領,才能以自己的專業、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服務。
鄧稼先(左二)和楊振寧(左一)
乘上船的第三個月,鄧稼先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就讀物理系。
初到異國他鄉,鄧稼先過得很拮据,最開始他只能吃最簡單的幾片麵包和一點香腸。這對於一個初中就能一次性吃掉80個餃子的大肚漢來說,無疑是最為煎熬的考驗。
別無他法,鄧稼先深知唯有努力進取,方能不負太平洋對岸家人對他的期許。他拼命鑽研,刻苦進取,一段時間後便以每科85分以上的分數獲得獎學金,解決了溫飽問題。
獲得不俗的成績後,鄧稼先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乘勝追擊,夜以繼日。
在導師德爾哈爾教授和貝林凡特教授的指導下,他認真研究博士課題《氘核的光致蛻變》。整個學程只用了一年零十一個月的時間,他便順利獲得博士學位。那一年,鄧稼先剛滿26歲。
拿到學位的當天,這位「娃娃」博士馬上準備行裝回國。聽聞鄧稼先要回歸祖國,普渡大學物理系德爾哈爾教授給他拋出了橄欖枝,他希望能夠帶著鄧稼先前往英國,在物理學發展前沿衝鋒,摘取科學桂冠。
當然,這對於一個有志於科學事業的青年來說,是個極富吸引力的召喚。但在面臨個人前程和國家利益的抉擇時,鄧稼先毅然選擇了後者。他婉言辭謝了這位美國教授的好意,因為他要抓緊時間回到中國去,一刻都不能等了。
為了防止夜長夢多,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鄧稼先便從洛杉磯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歸國了。
那一次,同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行李剛搬上船就被扣下來,而鄧稼先則有驚無險成功繞道歐洲回國。
歷經千辛萬苦,一群滿腔熱情的海外學子,第一次踏上新中國的土地,回到母親的懷抱中,紛紛歡騰雀躍。
接下來,他們將把自己畢生所學奉獻給這塊深愛已久的熱土。其中願望最為強烈的,當屬青年鄧稼先。
懷揣著一股赤誠,鄧稼先前往戈壁荒漠開啟了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事業--研究原子彈。
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極為困難,蘇聯袖手旁觀無心幫助,這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摸索,就好比開荒一般、滿地荊棘,異常艱難。
好在上天不負有心人,鄧稼先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質性質為主攻方向,帶領全組人員一遍又一遍地推導核算,經歷了9遍參數計算後,最終成功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藍圖的報告。
1964年10月的一天,這份報告在西北新疆羅布泊這塊沉寂了1600年的樓蘭古國舊址化為實踐。
伴隨著倒數十、九、八、七的聲音。猛然間,一座鐵塔頂端大球體化為煙雲騰空而起,伴隨著轟鳴聲,人們還看到了上升的蘑菇狀煙雲。
遠近操作的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心臟跳動間歇,有人驚訝張嘴、有人歡騰雀躍,而有人則喜極而泣。而鄧稼先更是無以言表,唯有激動的熱淚盈滿眶。
六年的艱辛,隨著原子彈的煙雲一起升上天空,變成一朵美麗的蘑菇雲。這朵蘑菇雲讓全世界領略到中國的國威與實力。
可以說,核武器是一個國家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內政和外交都有著一種巨大的底氣力量,就如一個鎮國之寶。
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鄧稼先並未停止研究的腳步。他和好友于敏研究出的「鄧-於理論方案」,在三年後推動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的成功爆炸,再一次向世界彰顯我們的大國實力。
幾十年如一日,鄧稼先以他特有的方式來報效這片養他育他的熱土。為了這片土地,甚至是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由於常年接觸核物質,鄧稼先在一次試驗中「吃了」的大劑量核物質,核輻射嚴重。從此,他的身體不再健壯如昨。到了1985年的夏天,他被查出患有結腸癌。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鄧稼先仍然沒有懈怠,著書立說,時刻關注著國家的核事業。只不過,一個正值盛年如此具有才華的科學家,生命留給他的時間是如此吝嗇。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與世長辭。在他的遺言中只有短短四個字:死而無憾。
在年僅62歲的生命終點,鄧稼先對生命的逝去無所畏懼。在他心中,他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那就是以他的專業改變祖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