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2020-08-04 言澈的時光機

他,一個忠厚老實又絕頂聰明的人,毅然決然參與我國核研究工作。

他,一個默默無聞卻極富策劃能力的科研領軍人物,戈壁灘的風沙卻無法吹散他的姓與名。

他,生命的長度只有短短的60餘年,但其生命的寬度卻厚重如山。

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01、

鄧稼先出生在一個高等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鄧以蟄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鄧老先生有著很強的愛國心和事業心,一生不求功名利祿,只享「松風水月」那般的恬淡風清。

在父親的影響下,鄧稼先從小便養成了忠厚純良的品格。他飽讀四書五經、閱遍外國名著,還系統學習了英文,為今後出國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幼時的鄧稼先淘氣卻不滑頭,與同學相處誠懇憨厚,人緣極好,就連高他兩班的楊振寧都成為他的好朋友。

在楊振寧的幫助下,鄧稼先慢慢發現自己對數學、物理方面的興趣,很長一段時間裡,他著了迷似的做題做到深夜。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第二天早晨,他的數學習題草稿紙橫七豎八飛了一地,細心的母親總是一張張替他撿起來整理好。少年時期的鄧稼先一心只讀聖賢書,但也絕不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

當他沉迷於數學原理時,窗外響起的一聲炮響。1937年「七七」事變震驚中外,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深深刺痛這位勤奮的少年郎。

在那個任人宰割的年代,日軍侵佔一個城市,總要逼著市民和學生開會遊行慶祝他們的勝利,這極大激怒了中國老百姓。血氣方剛的鄧稼先對此怒火滿腔,扯毀手中的紙旗,狠狠地踩在地上。

沒想到,這一剛烈的舉動卻被人大做文章。迫於無奈的鄧老先生只好將鄧稼先南遷到大後方的昆明。

面對離別,母親和姐姐們淚眼婆娑,而年僅16歲的鄧稼先卻異常冷靜,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剛性,他說:「我只有仇恨,沒有眼淚!」

從此,強烈的民族反抗之情驅使著這位少年不斷前進,崛起報國便成其此生堅定的目標。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少年鄧稼先

02、

離開北平後的鄧稼先顛簸流離,他眼見著一顆顆炸彈落到居住地對岸的屋群,戰火中房屋坍塌一片,而頭頂上呼嘯而過的敵機,就像是一頭頭髮瘋的野獸,肆意轟炸、燒殺搶奪。

那時他終於明白,哪有所謂的大後方。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弱國註定會備受欺凌。在那個「任人宰割」的歲月中,青年鄧稼先愈加堅定為國為民奮戰起來的決心!

1945年,美國率先研製成功原子彈並仍在日本廣島、長崎兩地顯示其威力後,人們紛紛認為量子力學的發展是核武器出現的科學前提。許多學物理的人,都蜂擁前往歐美國家讀研究生。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彼時的鄧稼先剛從西南聯大畢業不久。在父親好友楊武之的委託下,他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從上海乘船,漂洋過海準備前往美國留學。

離開之前,好友袁永厚希望他能留在北平迎接解放,繼續發揮骨幹力量。鄧稼先明確地回答好友說:「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一定回來。」

鄧稼先深知,只有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學好本領,才能以自己的專業、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服務。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鄧稼先(左二)和楊振寧(左一)

03、

乘上船的第三個月,鄧稼先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就讀物理系。

初到異國他鄉,鄧稼先過得很拮据,最開始他只能吃最簡單的幾片麵包和一點香腸。這對於一個初中就能一次性吃掉80個餃子的大肚漢來說,無疑是最為煎熬的考驗。

別無他法,鄧稼先深知唯有努力進取,方能不負太平洋對岸家人對他的期許。他拼命鑽研,刻苦進取,一段時間後便以每科85分以上的分數獲得獎學金,解決了溫飽問題。

獲得不俗的成績後,鄧稼先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乘勝追擊,夜以繼日。

在導師德爾哈爾教授和貝林凡特教授的指導下,他認真研究博士課題《氘核的光致蛻變》。整個學程只用了一年零十一個月的時間,他便順利獲得博士學位。那一年,鄧稼先剛滿26歲。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拿到學位的當天,這位「娃娃」博士馬上準備行裝回國。聽聞鄧稼先要回歸祖國,普渡大學物理系德爾哈爾教授給他拋出了橄欖枝,他希望能夠帶著鄧稼先前往英國,在物理學發展前沿衝鋒,摘取科學桂冠。

當然,這對於一個有志於科學事業的青年來說,是個極富吸引力的召喚。但在面臨個人前程和國家利益的抉擇時,鄧稼先毅然選擇了後者。他婉言辭謝了這位美國教授的好意,因為他要抓緊時間回到中國去,一刻都不能等了。

為了防止夜長夢多,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鄧稼先便從洛杉磯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歸國了。

那一次,同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行李剛搬上船就被扣下來,而鄧稼先則有驚無險成功繞道歐洲回國。

歷經千辛萬苦,一群滿腔熱情的海外學子,第一次踏上新中國的土地,回到母親的懷抱中,紛紛歡騰雀躍。

接下來,他們將把自己畢生所學奉獻給這塊深愛已久的熱土。其中願望最為強烈的,當屬青年鄧稼先。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04、

懷揣著一股赤誠,鄧稼先前往戈壁荒漠開啟了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事業--研究原子彈。

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極為困難,蘇聯袖手旁觀無心幫助,這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摸索,就好比開荒一般、滿地荊棘,異常艱難。

好在上天不負有心人,鄧稼先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質性質為主攻方向,帶領全組人員一遍又一遍地推導核算,經歷了9遍參數計算後,最終成功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藍圖的報告。

1964年10月的一天,這份報告在西北新疆羅布泊這塊沉寂了1600年的樓蘭古國舊址化為實踐。

伴隨著倒數十、九、八、七的聲音。猛然間,一座鐵塔頂端大球體化為煙雲騰空而起,伴隨著轟鳴聲,人們還看到了上升的蘑菇狀煙雲。

遠近操作的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心臟跳動間歇,有人驚訝張嘴、有人歡騰雀躍,而有人則喜極而泣。而鄧稼先更是無以言表,唯有激動的熱淚盈滿眶。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六年的艱辛,隨著原子彈的煙雲一起升上天空,變成一朵美麗的蘑菇雲。這朵蘑菇雲讓全世界領略到中國的國威與實力。

可以說,核武器是一個國家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內政和外交都有著一種巨大的底氣力量,就如一個鎮國之寶。

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鄧稼先並未停止研究的腳步。他和好友于敏研究出的「鄧-於理論方案」,在三年後推動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的成功爆炸,再一次向世界彰顯我們的大國實力。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幾十年如一日,鄧稼先以他特有的方式來報效這片養他育他的熱土。為了這片土地,甚至是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由於常年接觸核物質,鄧稼先在一次試驗中「吃了」的大劑量核物質,核輻射嚴重。從此,他的身體不再健壯如昨。到了1985年的夏天,他被查出患有結腸癌。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鄧稼先仍然沒有懈怠,著書立說,時刻關注著國家的核事業。只不過,一個正值盛年如此具有才華的科學家,生命留給他的時間是如此吝嗇。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與世長辭。在他的遺言中只有短短四個字:死而無憾。

在年僅62歲的生命終點,鄧稼先對生命的逝去無所畏懼。在他心中,他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那就是以他的專業改變祖國的命運!

相關焦點

  • 他只用1年拿下美國博士學位,一生奉獻給國家,妻子默默支持28年
    ,一般來說讀完博士至少用3年以上的時間,普通人能在3年以內讀完博士的人幾乎不存在,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科學家,他只用了1年的時間就在美國取得了博士學位,這位科學家就是我國的物理學專家:鄧稼先先生!他的父親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哲學系教授,母親是一位書法家。我們知道,鄧稼先出身的時代正逢國難深重的時期,雖然他的家境不錯,但是他並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只輾轉各地讀書,最終歷經千辛萬苦才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學業。高中畢業後,鄧稼先他考取了西南聯大就讀,讀書四年之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回到了北京大學擔任授課老師,在那裡教書育人!
  • 鄧稼先和楊振寧:一個學成歸國啃饅頭 一個呆在美國住別墅
    娃娃博士 博士畢業毅然歸國1948年鄧稼先在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在拿到博士學位證書僅僅第9天,鄧稼先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坐上了回國的輪船,毅然決定立刻回到祖國懷抱,用畢生所學報效祖國。
  • 他是錢學森第一個博士研究生,拒絕美國挽留,返回中國,航空救國
    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說錢學森一個人頂5個師,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當初美國百般阻撓,不讓錢學森回中國,可見錢學森有多厲害了!而錢學森帶出的學生,實力也是槓槓的!
  • 愛國科學家段路明:29歲成博導,放棄美國「終身教席」要回國效力
    前有「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他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美國願意用高薪挽留鄧稼先,但是鄧稼先謝絕了,毅然回國參與我國核武器的研究。梁啓超的兒子梁思禮畢業後在美國工作,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馬辭職回國。現如今又有一位29歲成博導的科學家回到祖國的懷抱,他不惜辭去美國「終身教席」,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他就是愛國之子段路明。
  • 不到33歲他就當上哈佛教授,被問為何不回國,他說:要帶團隊回國
    之後尹希為了繼續觀看微積分課本苦苦哀求媽媽,他說這對他來說是一种放松,並且說肯定不會耽誤他的學業,最後還是媽媽心軟同意他繼續學習。之後,尹希的媽媽漸漸察覺孩子的過人之處,因為尹希就算幾個月不上課,他的成績依舊很好,在權衡之下媽媽選擇讓他跳級。接著不到十一歲的尹希考入了八中的天才智商實驗少兒班。
  • 不到33歲就當上哈佛教授,被問為何不回國,他說:要帶團隊回國
    這位小夥名叫尹希,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教授,而近日哈佛大學發布了新聞祝賀尹希成功成為一名教授,而他的年齡也僅僅只有三十三歲。尹希來自中國科技大學,他的年齡成功刷新了中國科技大學擔任哈佛大學教授的年齡記錄。尹希的經歷可以用天才、神童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了,小的時候他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兒班,當時他的年齡就很小,但是卻非常的聰明好學。
  • 鄧稼先:十塊一顆。值麼?就是為它死都值得
    可恨啊,為什麼不反擊?為什麼不戰至最後?中國的門臉就這麼輕易的被踏碎了。時年僅13歲的鄧稼先,拿下街頭上的日本國旗,硬生生撕碎了,他朝著地上碎布踐踏、唾棄,他悲憤的眼淚中飽含屈辱。即是趣事,也何嘗不讓人覺得辛酸呢?他們都沒吃過好東西。最後,洪先生年長几歲,笑著把自己那份讓給了鄧先生。
  • 物理天才尹希:31歲成哈佛教授,卻無法回國,美方:他自願留下的
    不過,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國內培養出來的很多高端人才,很多都往國外謀發展去了。光從上個世紀來說,就有很多的高端人才留在美國,回國的人士中,雖說不乏錢學森、鄧稼先等優秀之輩,但是 ,損失的人才依舊是令人遺憾。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楊家可以說是一個理科世家,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楊振寧跟隨父親,先後輾轉於廈門,北平,安徽,1937年日本發動77事變,全家逃難到了昆明,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歷史背景下,楊振寧從小就展露出非凡的才華,1938年,年僅16歲的楊振寧便被西南聯大物理系錄取,1945年23歲的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當時美國物理學家「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1948年拿到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留學美國名校普渡大學,不到兩年,拿到博士學位,年僅26歲,人稱娃娃博士。僅9天後,就決定回國效力,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核武器研究的秘密工作中。在蘇聯專家撤出的極度困難下,他領導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獲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 改中國籍被指「撈金」,看過楊振寧的成就後,我們都欠他一個道歉
    8月26日,楊振寧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楊教授欣然接受。楊振寧的一生從不缺乏流量和曝光,提出革命性的宇稱不守恆定律,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被評為千年之內影響最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與愛因斯坦,牛頓齊名比肩。
  • 姚期智:71歲放棄美籍,辭去美國終身教授,毅然回國發展
    他是計算機領域的專家,量子通信複雜性便是他最先提出的理論,而且他在偽隨機數生成、密碼學等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是圖靈獎的獲得者。除此之外,因為他出色的成績,他獲得了美國學校終身教授一職。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學成歸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錢三強說,他默默做了許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周光召說,中國所有的有關核理論、中子物理理論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間接的學生。他的名字不如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勳那樣響亮,但他為新中國原子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永遠不該被忘記。
  • 天才兒童尹希,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後成哈佛教授後不願回國
    無論處在什麼位置的我們,都要時刻為自己訂立一個明確的前進目標,這樣才能夠成為更加優秀的人。而有些人的天賦是與生俱來,因為他們有著比常人更加優秀的頭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童。其實天才在人群中還是比較特殊並且稀少的存在,而尹希大概就是從小就被人羨慕到大的天才神童了,同時他出生在了一個環境非常優越的家庭裡,父母也是高知識分子,都是擔任著不同大學裡的教授。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北京是大前方,鄧稼先深受愛國思想的影響,培養了強烈的愛國精神。1937年,北平淪陷後,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曾當眾撕毀日本國旗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他在世界著名的生命科學及醫學中心、世界百強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之後,他就進入了世界大學TOP3的哈佛大學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工作。4年之後,他先後在美國「新常春藤名校」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美國大學排名第九的頂尖私立研究型高校西北大學做教授,並且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科研能力,獲得了美國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 段路明:26歲成中科大博士,46歲放棄美國教職歸國成清華講席教授
    他是世界量子科學領域前沿的科學家,是該領域令人矚目的人物,29歲已是美國教授,發表11篇Nature和Science,獲得美國不少大獎。比如:2004年獲美國斯隆研究獎,2005年獲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傑出研究獎,2009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等等。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因為就是這一次的失敗核試驗,鄧稼先受到了輻射。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少年時代,他結識了一位好友,那就是楊振寧,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都是清華大學教授,兩家同住清華西院宿舍,可以說,他們是世交。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並於1948年10月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物理系攻讀理論物理。他是一位學霸級留學生,僅用22個月的時間就修滿了學分。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
  •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低調的他,從沒有被人們遺忘。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周培源說:「如果拿60年代初期的水平比,中國的半導體事業並不比日本落後,這其中他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