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名芳百代,兩枚核彈重千鈞。」
如今的中國正如坐火箭一般高速發展著,不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現在的高速發展是前人們用鮮血與汗水換來的,無數的先輩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付出了一生,有的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有的默默無聞,不留姓名,他們每一位都值得我們銘記。而在中國早期的科研項目中,核武器的研究無疑是重中之重,這代表著國家的實力巔峰,也代表著國家的安全。
說起王淦昌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核武器研究乃是機密中的機密,每一位研究人員幾乎都是隱姓埋名多年,從不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工作內容。而王淦昌正是其中極其出色的一位,他不僅在技術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培養後生方面同樣有著「桃李滿天下」的美譽。就是這樣一位國之棟梁,卻在90歲的時候被一輛自行車衝撞導致傷病,甚至肇事者至今下落不明,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淦昌生於清朝末年,家裡世代行醫,按理來說算是書香門第,理應過得不錯。只是清朝末年時局動蕩,整個中華大地都飽經戰火摧殘,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作為醫生的王淦昌父親也不得不四處奔波。過度的勞累使得父親在王淦昌四歲那年便離世了,這對年幼的王淦昌無疑是一大打擊。父親死後母親並未再嫁,只是獨自帶著年幼的王淦昌生活,只是命運總喜歡捉弄他人。
王淦昌13歲時母親也悄然離開了人世,這樣的打擊讓王淦昌一時難以接受。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年幼的王淦昌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將一切的苦難當作上天對自己的磨練,想明白這一點後他決定了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便是讀書。在外婆的撫養下,王淦昌勤學苦讀,最終成功考進了清華大學,成為他們村裡的第一人。
上了大學之後王淦昌更是發奮學習,每天都吸取著書本裡的養分,後來他發現自己對於核武器方向格外感興趣,便專門找這方面的文章來看。春去秋來,王淦昌從清華畢業之後果斷進入了科研工作者的行列,他的選擇正是當初感興趣的核武領域,此時正值國家在募集「兩彈一星」的研發團隊,王淦昌果斷選擇加入。憑藉著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術和優秀的個人能力,他成為了整個團隊中的重要人物。
後來長達17年的時間裡,王淦昌都投身於研發事業中,中國的各項核武試驗幾乎都有他的身影。十多年時間裡他一直隱姓埋名,外人只知中國有一批科學家在研究核武,卻從未掌握過具體名單。正是由於有著像王淦昌這樣一位位無私奉獻自己的科學家,中國才能短短數十年從貧窮落後中走出來,跨入現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退休之後的王淦昌正準備安享自己的晚年,只是上天似乎想要再開一次玩笑,經歷過慘痛童年的王淦昌在老年再遭橫禍。在1997年的一個傍晚,90歲的王淦昌正在家附近散步,這是老人每天吃完飯都會做的一件事,保持身體的健康。當時天色較暗,老人一時間沒有注意,一輛自行車便飛速從旁邊衝來,王淦昌狠狠地被撞在了地上。這一幕似乎讓肇事者失了神,他竟然沒有去幫助這位老人,而是騎著車迅速離開了。
倒在地上的王淦昌一時間昏迷過去,而周圍路過的行人們竟無一人來幫助這位兩彈元勳,著實令人心寒,幸好後來兩位其他老人發現了他,帶著他前往醫院救治,方才救回一條命,只是本就病弱的身體再經這一撞,僅過一年便去世了。到了1999年,國家正式給王淦昌頒發了「兩彈一勳」的勳章,表彰老人的卓越功勳,只可惜這份榮耀稍微遲了一點。
造成這件事情的原因竟然是老人被自行車給撞到了卻無人幫助,諷刺的是自行車主逃逸便算了,周圍圍觀人員也無一人上前伸出援手。這不僅讓人反思社會究竟怎麼了,無論當時還是當下,「扶老人」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件壞事,只要做了這件事的人便會遭到報應。近幾年新聞報導更是屢見不鮮,這已經成為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如果社會中人人自危,那麼和諧又從何談起呢,如果當時路過人群中能有一人將老人及時送至醫院就診,事情不會發展至如此地步。
而整個故事中最讓人痛恨的便是那位肇事逃逸的自行車主了,當時這件事情媒體報導出來後,全國人民幾乎都想要抓到這位肇事者,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只是九幾年的時候國內的各種監控還不健全,當時也沒有其他高科技的辦法能夠進行追蹤,種種原因導致了這件事情成為了永遠的謎團。不過王淦昌老人醒來後並未對肇事者表示過多的憤怒,他沒有在社會上做過其他抱怨,只是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情。時至今日,此事早已塵封,真相恐怕只有肇事者自己清楚。
王淦昌的離世讓人們感到惋惜,他為國家獻出了一切,治學嚴謹,學術水平極高,並且教導出了優秀的弟子,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竟以這種方式離開了我們。這件事情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應當保護好每一位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奉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有的甚至隱姓埋名,不敢向家人透露自己的情況,他們的晚年值得人民去守護。
參考資料: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