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時,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兇手仍在逃

2020-09-17 文史江山

在我們的印象中,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擁有著非凡的研究能力,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才能突出,卻常常與諾獎失之交臂。在中國科學家中,楊振寧和李政道人盡皆知,如果說有一位科學家未捧得諾獎的原因是&34;太差,那麼此人非王淦昌莫屬了。

與別人不同,他曾經兩次錯失諾貝爾獎,為了國家,他選擇隱姓埋名,最終成功研製原子彈和氫彈,成為國人心中的&34;,儘管到了晚年,他還熱情依舊,一直致力於核聚變的研究。

在91年的人生中,他從未停歇,不斷地為國家的發展而奮鬥,可惜在晚年時因散步被他人的自行車撞倒,導致身體越來越差,最後離開人世,兇手至今仍下落不明。

年輕有為,奈何兩次錯失諾貝爾獎

在近代中國,如果要說哪一位是最具成就的科學家,那便是王淦昌先生。先生出生於江蘇常熟支塘鎮,從小就善於思考、頭腦聰明,192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後擔任母校助教,那個時候他只有28周歲,由於年輕有為,許多人都稱他為&34;。

當時先生師從於吳有訓教授,並完成了中國第1篇有關於大氣放射性的論文。之後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前去德國柏林大學的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他的導師則是著名女核物理學家邁特納,在這期間,他錯失了第1次諾貝爾獎。

在研究期間,他提出了發現中子的設想,雖然自己很重視這個想法,但是導師卻並不認同。後來查德威克憑藉王的實驗想法發現了中子並奪得了諾貝爾獎,得知此消息後,邁特納十分後悔,還向王淦昌道歉,不過他並不在意,並沒有將錯誤歸咎於導師。

1933年,通過博士答辯的王淦昌從柏林大學畢業,成為了哲學博士,一年後拿到學位的他選擇了回到國家。國家那麼貧窮而落後,為什麼要選擇回去呢?許多外國友人並不理解王淦昌的舉動。可對於他來說,科學沒有國界之別,但是科學家有,當祖國面臨困難的時候,自己一定會回去。

雖然條件艱苦,但他仍然做出了優秀的成績。1943年,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文章,後來被評為最佳論文之一。由於設備缺乏,王淦昌無法驗證自己的想法,之後美國科學家萊茵斯通過此方法發現了中微子,拿到了當年的諾貝爾獎,於是王淦昌第2次錯過了良機。

隱姓埋名,以大好前程換取國之利器

雖然錯過了獲獎的機會,但王淦昌仍然刻苦研究。1960年,他領導的研究組通過實驗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這項研究成果一時間轟動世界,此發現的意義被認為僅次於正電子和反質子。

1961年,錢三強傳達了中央的想法,希望王淦昌加入中國的核武器研究。如果他同意加入,這就意味著自己將會放下所有的研究,從此隱姓埋名。誰也沒想到,先生當機立斷,立即改名為&34;,發誓會以身報國,絕不後悔。

在所有的一線研究人員中,王淦昌已經54歲,是其中年紀最大的人,他即將面臨的是青海高原極端惡劣的環境。但在他的眼中,這些都不算什麼,無論是在長城腳下進行爆轟物理實驗還是指導設計實驗裝置,他都親力親為,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道又一道難關。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兩彈一星的諸多關鍵技術上,他是主要帶頭人。1964年中國第1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那時開始,中國便踏入了核大國的隊伍。

為了讓國家擁有更加和平的環境,他在改革開放後仍然接下大量工作,於原子能所中夜以繼日地研究,只為成功實現核聚變。在他看來,這項技術的成功對於獲取清潔能源具有非凡的意義,未來必定會成為祖國發展的利器。

突發意外,身體漸衰卻仍然心繫祖國

先生不僅毅力非凡,而且總是心繫國家,即使步入晚年也一直為祖國的發展而努力。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一同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由此誕生了影響深遠的&34;計劃,為國家高技術的發展描繪了新的宏偉藍圖。

但意外總是這麼突然,在1997年的某一天,90歲的王淦昌在林蔭道上散步,卻突然被一輛自行車撞倒,發生此事後,肇事者並未停留,反而頭也不回地溜走,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他。

經過醫院治療,他於5個月後成功康復,可是畢竟年事已高,被撞後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不過核聚變計劃在他的心中仍然處於第1位。1998年,已經91歲的他仍然通過寫信詢問研究進展。

&39;神光Ⅰ&39;神光Ⅱ&34;從先生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他對於國家未來發展的熱切企盼。

1998年12月10日,91歲的王淦昌離開人世,在去世前,他仍然關心著工作的進度。同年,他的遺體告別會於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國家領導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都前來悼念這名偉大的國士。

小結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願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裴多菲

正直、無私、熱情,為了國家的未來,他犧牲了小我,將所有的情感獻給了大我。從毅然歸國到隱姓埋名,王淦昌捨棄了許多榮譽,在他的心中,祖國永遠是第一名。

和國家榮辱與共,熱愛之情不因他人的評論而&34;,正是這樣的精神,他得到了國人乃至世人的尊敬,在科學和修為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斯人已逝,以身許國,但他的光芒永存於世,不斷指引著我們向前奔跑,探尋未知而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科學領域。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離不開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時被自行車撞致體弱身亡,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國核彈之父王淦昌在散步時,不小心被自行車撞倒,後來怎麼樣了?說到兩彈元勳,我們都會想到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孫家棟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王淦昌,他的一生都在為核彈忙碌,被譽為「核彈之父」,這位科學家的經歷比較特殊,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為中國的核彈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生,但在他年老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意外,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 90歲兩彈元勳,散步被自行車撞倒去世,肇事者至今仍在逃
    就是這樣一位國之棟梁,卻在90歲的時候被一輛自行車衝撞導致傷病,甚至肇事者至今下落不明,這是怎麼回事呢?王淦昌生於清朝末年,家裡世代行醫,按理來說算是書香門第,理應過得不錯。只是清朝末年時局動蕩,整個中華大地都飽經戰火摧殘,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作為醫生的王淦昌父親也不得不四處奔波。過度的勞累使得父親在王淦昌四歲那年便離世了,這對年幼的王淦昌無疑是一大打擊。
  • 王淦昌兩彈元勳:街上散步時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兇手至今在逃
    但是,王淦昌生於兵荒馬亂的清末。在那個時代,人命如草芥,很多百姓的生活,都朝不保夕。而讓王淦昌感到雪上加霜的是,王淦昌四歲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到了十三歲的時候,母親也隨之過世。就這樣,王淦昌成為了一個孤兒。好在王淦昌的外婆決定撫養這個外孫,才讓王淦昌免於流落街頭,並供王淦昌讀書。
  • 兩彈元勳王淦昌:在90歲時外出散步時被撞身亡,肇事者至今未找到
    這句話王老始終牢記在心,並且用一生來踐行這句話,帶著這句話王淦昌走上漫漫求學之路。漫漫求學之路王淦昌先讀私塾,1916年轉入太倉縣沙溪小學,13歲獨自一人來到上海求學,就讀浦東中學,1924年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去一所技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自行車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成謎
    王淦昌1907年生於江蘇常熟,童年時較為不幸,4歲喪父,13歲喪母,所以他只能跟隨祖母生活,但這些不幸的遭遇並未影響到王淦昌的學業,他在學校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那時,西方的新思想教育已逐漸傳入中國,王淦昌受其影響,立志從事科學事業,一心要為祖國做貢獻。
  • 他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90歲高齡,因散步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
    每每提到王淦昌,就會陷入沉默,很多人首先浮現出問號,這個人是誰?他有什麼貢獻?王淦昌是一個低調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祖國服務,他沉默地研究核彈事業,一連三次都錯過了諾貝爾獎。他還被神秘計劃牽連,不得不隱姓埋名。然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被自行車撞倒,搶救無效而死亡,而殺了他的人,至今未知。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逝世後肇事者至今在逃
    只要一提起錢學森、錢三強、亦或是鄧稼先,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能想到他們的身份——兩彈一星元勳。不錯,在那個危急關頭,正是他們一手製造出了足以震撼世界的核武,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英雄,還是中國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時被自行車撞致體弱身亡,肇事者至今是個謎
    這個人叫王淦昌,是我國核彈之父。王淦昌,出生在江蘇常熟,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8年6月,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稱號。1925年,王淦昌考取清華理學院,1930年,他離開家鄉去德國學習,在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核彈之父王淦昌:隱姓埋名造核彈,晚年卻慘遭不幸,兇手仍是謎
    ,1916年轉入太倉縣沙溪小學,13歲獨自一人來到上海求學,就讀浦東中學,1924年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去一所技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王淦昌會同蘇聯專家一起,開始為中國研究原子彈。作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王淦昌全程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他的光芒可以用「無人能比「來形容。因為在當時核武器研究是國家機密,有些科學家必須隱姓埋名,要長時間與外界及家人失去聯繫。王淦昌作為當時頂尖的科學家,毫不猶豫地加入核武器研究,他也曾許下誓言:我願以身許國。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懷著赤子之心許下報國諾言,這也是王淦昌為之踐行了一輩子的承諾。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
  • 中國核彈之父王淦昌,90歲被車撞致體弱身亡,肇事者至今是個謎
    中國核彈之父王淦昌,90歲被車撞致體弱身亡,肇事者至今是個謎導語:在我國的科學歷史上,有那麼一位特殊的科學家。這個人為什麼特殊呢?原因就是,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止一次錯過諾獎,而是兩次。他就是我國兩彈元勳——王淦昌教授。那麼王淦昌教授到底是為什麼,會錯失了兩次諾貝爾獎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兩彈一星」專家王淦昌,90歲時遭遇車禍,肇事者至今逃逸在外
    王淦昌四歲的時候,王父意外去世了,徒留下王淦昌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最初的王家,家庭條件不錯。而一個守寡的女人、帶著一個年幼的孩子,日子並不會很好過。更何況,他們身處在那樣一個世道艱難的社會中。然而,沒過幾年,王母也離開了他。失去雙親的少年,那日子過得可想而知?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1歲晨練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成謎
    葉企孫畢業於清華大學、回國後也在清華就職,培養出了一批物理人才,王淦昌就是他的學生之一。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他先是接受了傳統的私塾教育,清朝覆滅後,王淦昌又轉入現代化小學,1924年高中畢業,本來他進入了一所技術學校,學習維修技術,一年後,他覺得這個方向不適合他,他又報考了清華大學。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閃光一號」的建設得益於「兩彈元勳」王淦昌的堅持,「因為核武器的結構壞不壞完全要X光來診斷。王淦昌對X光非常重視,一定要造出大X光機來,要用加速器作X光源,當時在北京就做了一臺1兆伏加速器。」王淦昌看得更遠,他提出要搞大閃光,能夠模擬百萬噸當量氫彈,搞抗核加固。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一代宗師葉企孫,兩彈元勳一半是他學生,晚年卻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往昔中國曾有一位投身教育的科學家,他一生清貧且孑然一身,卻為中國培養了無數科學人才,甚至兩彈元勳之中一半都是他的學生。早年間受到父輩感染,葉企孫早在五歲便殷切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13歲那年他便憑藉過人的聰慧才學考入清華學堂。 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爆發,學業就此荒廢。兩年後,他再度報考清華,再次高中。更為難得的是,此後他更是勤學上進作為生活的目標,在清華苦學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