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很多人都會想到楊振寧、李政道,如果說有一個人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大家還知道他是誰嗎?這個人叫王淦昌,是我國核彈之父。王淦昌,出生在江蘇常熟,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8年6月,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稱號。
1925年,王淦昌考取清華理學院,1930年,他離開家鄉去德國學習,在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他聽了用α粒子轟擊鈹核產生很強的貫穿輻射實驗報告後,產生了疑問,兩次嚮導師建議重複這一實驗,但導師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英國的查德威克按王淦昌的想法進行實驗,引起了轟動,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導師知道此事後,主動向王淦昌道歉。雖然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但是王淦昌沒有責怪老師。1934年,他正式獲得了博士學位,決定回國報效祖國。當時,國外的朋友都勸他留下,「科學沒有國界,中國那麼落後,沒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你為什麼要回去呢?」王淦昌回答:「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心裡是有祖國的,祖國需要我。」
1934年,王淦昌回到了祖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1961年,錢三強傳達了國家希望他參加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需要隱姓埋名,並且放棄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他沒有絲毫猶豫,寫下了「王京」二字,並擲地有聲地說:「以身許國。」
王淦昌隱姓埋名17年,和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核武器,為中國人爭了口氣。直到90歲,他仍然關心著國家的核武器研究。1997年,他在林蔭道上被一個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撞倒,年輕人逃之夭夭,至今未被抓獲。經過5個月的治療後,王淦昌身體大不如以前,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這位教授不幸去世,去世前還關心著國家的核聚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