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人類發展的基石,科學家則是奠定基石的人,他們從不求回報,一心一意為科學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清末民國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讓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他們不怕艱難困苦,在國外刻苦讀書,掌握知識後回國效力,葉企孫是中國第一個研究磁學的人,他一手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力專門組。
葉企孫畢業於清華大學、回國後也在清華就職,培養出了一批物理人才,王淦昌就是他的學生之一。
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他先是接受了傳統的私塾教育,清朝覆滅後,王淦昌又轉入現代化小學,1924年高中畢業,本來他進入了一所技術學校,學習維修技術,一年後,他覺得這個方向不適合他,他又報考了清華大學。
那時候考清華大學跟現在不太一樣,只需要通過清華大學的考試就行了,說起來,清華、北大也喜歡出一些怪題,有一年還出了一個對對子,上聯;『孫行者』,下聯只有一個人答了出來,對的是:『胡適之』。
王淦昌那年並沒有遇到那種怪題,他很順利的就通過了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師從葉企孫和趙忠堯,受兩人思想影響,他決心跟老師一樣「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1930年考取官費留學,在德國師從著名的女核物理家L邁特納,雖然很多人都不了解她,但她的名望在物理學界比居裡夫人還要高,核物理界稱她為:「原子彈之母」,但她為人低調,名聲不顯。
王淦昌有名師傾囊相授,自己也非常努力,他的思想非常活躍,還在鑽研核物理時,他就提出了中子的實驗設想,他的文章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畢竟他連研究生的學位都還沒拿到,誰又會聽他的呢? 一年後,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照他的設想,還真發現了中子,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年王淦昌剛剛拿到博士學位,接下來的兩年,他在國外四處訪問,交流學術、科研,1934年回國。
在這兩年訪問期間,有不少的實驗室、大學想要將他留下來,以他的成就,只要給予一定的發展空間,將來定有大作為,不過王淦昌說: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它需要我。
他一直銘記著葉企孫的那句話:「科技報國」,他也做到了,回國後王淦昌又為國家培養出了許多人才,1961年,王淦昌接到了一項重大的任務,研究原子彈,他改名「王京」,走上了一條艱辛又偉大的任務。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王淦昌從沒有告訴妻子自己在那裡工作,這一去就是十七年,在他的努力下,我國各方面的核技術都開始發展。
1978年,他才調回北京,他依舊還是奮鬥在一線,這一幹,又是十餘年,他為我國的科技奮鬥了一生。
1998年,王淦昌照常晨練散步,沒想到一個年輕人騎著自行車與他相撞了,王淦昌依舊91歲了,這一撞左腿骨骨折,不過這個肇事者卻騎著自行車離開了,由於那天行人少,也沒人看到他,王淦昌被送往醫院接受了治療,並沒有生命威脅,他也沒有深究這件事。
然後老伴因為他的事,忙前忙後,操勞過度逝世了,王淦昌也受不了這個打擊,在被撞不久後也逝世了,至於被撞者,依舊還是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