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020-11-24 新晚報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少年于敏志向高遠

  傾慕嶽飛精忠報國威武不屈

  1926年,于敏生於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于敏喜歡安靜,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他崇拜諸葛亮運籌帷幄、決戰千裡之外的智慧,嚮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傾慕嶽飛和楊家將的精忠報國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

  少年于敏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那個內亂外侮的國土上,儘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馳騁沙場,但他相信,總會有諸葛亮、嶽飛式的蓋世英雄出現,能夠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後來,他如願以償。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于敏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8年隱姓埋名

  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在氫彈突破中,于敏組織攻克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並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

  發展二代核武

  為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基礎

  20世紀80年代,在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等曾經共同奮戰在核武器研製一線的骨幹相繼離開核武器研製專業。

  于敏也想過離開,但「估計自己走不了」。他知道,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必須發展第二代核武器。於是,他留了下來,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術和中子彈技術。

  那些日子,于敏會常常想起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他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嚴寒的高原上了,他曾在這片試驗場休克昏倒,他還記得多年前自己曾在這黃沙大漠中大聲吟誦「不破樓蘭終不還」。最終,這次試驗很成功,為中國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了基礎。

  一生謙遜淡泊

  曾婉拒「中國氫彈之父」稱呼

  他曾與鄧稼先聯合提出「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中央果斷決策,在籤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前提早規劃,為中國提升核武器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儘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並不接受。「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他說。

  他的一生保持著謙遜。于敏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但最後,淡泊寧靜的于敏,也為自己「贏得身前身後名」。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此前,于敏還曾在1985、1987、1988年三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並於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于敏軼事

  「百日會戰」

  跪在地上做研究

  1965年9月到11月,時年39歲的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化設計。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于敏經常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

  氫彈成功爆炸

  他回去就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這個人不大愛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爆炸成功了,我就回去睡覺了,睡得很踏實。」在一次採訪中,于敏回憶說。

  新聞延伸

  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

  于敏工作照。

  綜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報導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隱姓埋名的28年人生1951年出生於河北普通人家的于敏 ,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他主研的方向正是物理理論。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于敏的科研生涯始於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1951年,于敏從北大調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現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此後的10年,他從頭學起,孜孜不倦。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出國留學經驗的他,成為國際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 1961年1月,于敏應邀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接受了熱核武器原理預先研究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30年,投入到新的神秘研究領域,從一個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一下轉移到多學科、應用性強的大科學領域。
  • 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由於大型計算機機時非常緊張,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據計算中。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揭開塵封的歷史,追尋前輩們的足跡,我們可以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追尋跨越60餘年的精神傳承。
  • 他的名字絕密28年,為國研製「重器」,西方:神話般不可思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彼時的中國從多年的戰火中重生,70年彈指一揮間,2019年的中國山河無恙、國富兵強。共和國的天空有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曾經絕密了28年之久,他就是8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之一——于敏。
  • 兩彈一星元勳核武器奠基人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
    1960年奉調參加原子彈、氫彈研製,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之一,主持並取得一系列核裝置理論、工程和實(試)驗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國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開拓者,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及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1987年被聘為863計劃某領域的首屆首席科學家,帶領我國相關高技術研究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根據安排,陳能寬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6月2日上午十點,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後來由於中子彈等研究成功,所以「兩彈一星」又變成了核彈、飛彈以及衛星。泛指為我國成立幾十年間在軍事及航天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我國國防建設打下深厚的基礎。兩彈一星值得銘記的時間:中國第一枚飛彈成功時間為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間為1970年4月24日。「兩彈一星」的歷史背景是處於我國一窮二白的時候,國內無論經濟還是技術的基礎都極為薄弱,並且國際形式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