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少年于敏志向高遠
傾慕嶽飛精忠報國威武不屈
1926年,于敏生於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于敏喜歡安靜,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他崇拜諸葛亮運籌帷幄、決戰千裡之外的智慧,嚮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傾慕嶽飛和楊家將的精忠報國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
少年于敏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那個內亂外侮的國土上,儘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馳騁沙場,但他相信,總會有諸葛亮、嶽飛式的蓋世英雄出現,能夠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後來,他如願以償。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于敏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8年隱姓埋名
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在氫彈突破中,于敏組織攻克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並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
發展二代核武
為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基礎
20世紀80年代,在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等曾經共同奮戰在核武器研製一線的骨幹相繼離開核武器研製專業。
于敏也想過離開,但「估計自己走不了」。他知道,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必須發展第二代核武器。於是,他留了下來,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術和中子彈技術。
那些日子,于敏會常常想起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他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嚴寒的高原上了,他曾在這片試驗場休克昏倒,他還記得多年前自己曾在這黃沙大漠中大聲吟誦「不破樓蘭終不還」。最終,這次試驗很成功,為中國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了基礎。
一生謙遜淡泊
曾婉拒「中國氫彈之父」稱呼
他曾與鄧稼先聯合提出「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中央果斷決策,在籤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前提早規劃,為中國提升核武器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儘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並不接受。「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他說。
他的一生保持著謙遜。于敏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但最後,淡泊寧靜的于敏,也為自己「贏得身前身後名」。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此前,于敏還曾在1985、1987、1988年三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並於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于敏軼事
「百日會戰」
跪在地上做研究
1965年9月到11月,時年39歲的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化設計。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于敏經常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
氫彈成功爆炸
他回去就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這個人不大愛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爆炸成功了,我就回去睡覺了,睡得很踏實。」在一次採訪中,于敏回憶說。
新聞延伸
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
于敏工作照。
綜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