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2020-12-05 黨史頻道

原標題:「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核威脅、核訛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製原子彈、飛彈、人造地球衛星。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它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近平同志2011年1月26日在看望航天科技專家孫家棟院士時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1964年10月16日,在毛澤東的關懷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政府於當天發表聲明,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在於消滅核武器。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創造「兩彈一星」偉業的廣大建設者和創業者的高貴品質和精神支柱。研製者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志向與民族復興緊緊聯繫起來,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偉大奮鬥中。

1951年,于敏從北大調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現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此後的10年,他從頭學起,孜孜不倦。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出國留學經驗的他,成為國際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

1961年1月,于敏應邀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接受了熱核武器原理預先研究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30年,投入到新的神秘研究領域,從一個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一下轉移到多學科、應用性強的大科學領域。這是于敏職業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轉折。

為了儘快研製出我國自己的氫彈,他和同事們廢寢忘食、晝夜奮戰。氫彈原理非常複雜,研究中常常「山重水複疑無路」,但每個人的心頭都像燃著一把火,決心趕在法國前頭研製出氫彈,為祖國爭光。那是理論部的黃金時代,科研大樓的夜晚常如白晝。1965年9月,一場創造歷史的上海「百日會戰」最終打破僵局。于敏帶領的團隊終於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的基本完整的物理設計方案。不久,氫彈原理試驗獲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于敏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

1956年秋,王淦昌作為中國代表來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他組織並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60年底,他謝絕蘇方的挽留,回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並把在蘇聯省下的14萬盧布全部捐獻給正在遭受自然災害的祖國。

剛剛起步的我國核工業,就遭遇了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的嚴冬。有一位蘇聯專家臨別時說:沒關係,我們走了,你們還有王淦昌。1961年4月,王淦昌接受了研製核武器的任務。從此,他以身許國、隱姓埋名,放棄自己得心應手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工作,從事核彈研製的全新事業。多年後,回想當年「願以身許國」的初心,他說:「我認為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

1958年,鄧稼先在錢三強的竭力推薦下,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核武器研製事業中。在接受研製核彈歷史重任的那天夜晚,他對妻子許鹿希說,以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了它死了也值得!從此,在公開場合,鄧稼先的名字連同他的身影都銷聲匿跡。他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在京郊高粱地裡興建研究所,在去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路上顛簸,在雲霧繚繞的山區指揮核彈研製……他對年輕大學生動員說,幹我們這個工作,就要甘心當無名英雄,一沒有名,二沒有利,還要吃苦;做出的科學成果又不許發表論文。

1963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按預定計劃誕生。為爭取時間,根據上級指示,鄧稼先和他領導的理論部班子原封不動地轉移到氫彈的研製上去。他克服重重困難,將自己的命運和氫彈緊緊聯繫在一起,為一舉突破氫彈技術難關,成功試驗第一顆氫彈建立卓越功勳。

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為我國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奮鬥了28年。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生命。在生命最後一個月裡,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臨終前,他所關心的仍然是如何發展我國的尖端武器,並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研製過程中,包括鄧稼先在內的大量骨幹都是錢三強推薦的。後來,錢三強常常因為推薦了這些骨幹,使他們遠離家人、與世隔絕,甚至身體落下毛病而心中不安。有一次,他遇到一起開會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教授,表示歉意說:我那時把您的兒子呂敏搞到新疆去了,這麼多年沒有回來,給家裡帶來困難。那時候的呂敏,已經在核試驗基地工作了20多年了,他從父親處得知這件事,很感動,特意給錢三強寫信說:這個事情我不後悔,總算給國家幹了點實際有用的事,知識分子能有這個機會,是不容易的。

同樣是錢三強推薦的程開甲,是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領頭人。他不但自己來到基地,而且於1969年舉家遷往羅布泊,全家在那裡一直生活到1984年才回到北京。後來,程開甲被問及參加核試驗最難忘的感受是什麼,他激動地說:有了原子彈,中國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們為核武器事業而獻身,為的就是讓我們的祖國能硬邦邦地站立於世界。我們做到了……

在我國飛彈和核武器兩個試驗基地,有數千名職工,他們不僅自己在戈壁沙漠工作了一輩子,許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仍然留在那裡。

核武器研製事業輝煌而又神秘。它的神秘,需要用無私的精神支撐,用嚴酷的紀律維護。有一位工程師接到秘密調令,按規定她瞞著丈夫,藉口出差,神秘地從家庭中消失,來到遙遠的羅布泊,承擔測試技術研究工作。半年多後,在孔雀河邊的一棵樹下,她與自己的丈夫意外相逢。原來,她丈夫也與她一樣,接到秘密調令,並且與她在同一支特種部隊裡。由於沙漠無垠,他們比鄰若天涯。

前來羅布泊指揮作戰的張愛萍將軍聽到這個動人的故事,流著熱淚來到那棵樹下。他說,就叫它夫妻樹吧,它是一座紀念碑!

這樣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羅布泊不知道上演過多少幕!核武器事業是千百萬人的事業,他們建立的功勳永載史冊,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不斷激勵後人接續奮鬥。

現場指揮人員為原子彈爆炸成功興奮不已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創造「兩彈一星」偉業的廣大建設者和創業者的堅強意志和立足基點。

1956年春,中央作出發展原子彈、飛彈的戰略決策,中國研製飛彈、原子彈的大幕徐徐拉開。

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籤訂新技術協定,規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蘇方將供應我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供應我國飛彈的樣品和技術資料等。中蘇「10·15」協定籤訂後,中央決定組建飛彈和原子彈研究院,開始實施飛彈、原子彈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勘測靶場和建立特種試驗部隊的計劃。當時,以錢學森為代表,包括任新民、屠守鍔等在內的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很快集中到飛彈研究院,仿製蘇聯提供的教學和科研彈P-1和P-2(後來的「東風-1號」)。

同時,數以萬計的朝鮮歸國志願軍、大學畢業生、工人和技術人員,陸續來到一片戈壁大沙漠上安營紮寨。他們放下槍枝和筆桿,扛起钁頭和鐵鍬,在沙磧地上支起帳篷、搭起鍋臺;冒著炎熱的高溫,頂著撲面的沙塵,打井開荒,展開了一場生存之戰。經過兩年多的苦戰,原來空蕩蕩的大戈壁上,矗立起星羅棋布的建築,飛機場、發射陣地、技術區、發電廠、鐵路、公路、醫院、禮堂、通訊設施,以及大片的部隊生活區。飛彈試驗基地奇蹟般地建起來了。1958年冬,青海金銀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開始建設;1959年春,馬蘭核試驗基地開始建設。

當仿製P-2飛彈的工作正按計劃緊張進行,飛彈已運抵發射場,一切準備有條不紊時,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我國政府,決定召回全部在華蘇聯專家。不等中國答覆,於25日又通知說,在華全部蘇聯專家將在7月28日開始撤離,9月1日前全部撤完。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蘇方撤走了在飛彈研究院工作的全部專家,帶走了他們掌握的全部技術資料。聽到這些情況,毛主席早有心理準備,語重心長地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雪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17天,我國用國產液體燃料成功發射一枚蘇制飛彈。第83天,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飛彈。

此後,中央決定縮短戰線,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大批專家和科技骨幹從全國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製和試驗的第一線。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在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迅猛地發展起來。正如錢三強說的:曾經以為是艱難困苦的關頭,卻成了中國人民幹得最歡、最帶勁、最舒坦的黃金時代。

原子彈比飛彈更複雜,花費更大。早在1955年初,中央就作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央決定成立第二機械工業部,組織實施原子能工業。1958年9月底,蘇聯援助建設的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使用。我國從此有了一個綜合性的原子能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中國核工業建設的速度大大出乎蘇聯方面的預料。按照中蘇協議,蘇聯答應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一些技術資料。此時我們迫切需要的正是這些,卻等來1959年6月下旬蘇方暫緩援助的通知。1959年6月這個特殊的日子,也就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代號:「596」。

在核彈爆轟試驗之前,必須解決理論計算數據問題。在國外嚴密封鎖的情況下,鄧稼先率領理論部已有的十幾人,在一無權威資料、二無實踐經驗的條件下,開展了大規模的運算。他們用手搖和電動計算機、算盤和鋼筆,喝著白糖衝開水的營養補品,含辛茹苦、夜以繼日地把原子彈的設計輪廓勾勒出來了。爆炸力學、中子輸運、核反應、中子物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核試驗系統工程的龍頭終於揚起來了。

1966年10月下旬,在我國本土成功地進行「兩彈結合」試驗。通過幾次重大試驗,我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美蘇的尖端事業發展新路子。從採礦、冶煉、加工直到最複雜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採用了各種因陋就簡的辦法,該精則精,能簡則簡,使我國尖端事業在簡陋條件下以較短時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1971年8月,當鄧稼先與摯友楊振寧相逢,楊振寧問起中國原子彈是不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楊振寧在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的前夕,收到鄧稼先寫的信,說他證實了,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這封簡訊給了楊振寧極大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

正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總指揮張愛萍將軍精闢指出的:原子彈不是武器,它是一種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1966年10月,聶榮臻到二十基地主持核飛彈發射試驗(圖為核飛彈升空後大家興高採烈的情景。右一為錢學森,右三為基地司令員李福澤)。

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大力協同、勇於登攀是創造「兩彈一星」偉業的廣大建設者和創業者的科學態度和「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核武器研製與試驗是一項規模大、技術複雜、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關涉研究、生產、試驗、使用各個部門。1962年,毛主席在羅瑞卿轉報二機部兩年規劃的報告上批示:「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研製試驗核武器,國家共組織了五個方面的科研力量,即中國科學院、國防科研機構、工業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的科研力量。據統計,全國先後有26個部(院),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會戰。原子彈研製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上海百日攻堅戰」;小型化研究中的「五朵金花」「多種外源」方案等等,都充分顯示了群策群力集體攻關的威力,使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研製兩彈,除了以獨立自主攻克理論難題外,尤其需要大力協同攻克工業技術難關。

尖端武器需要許多新型原材料。據統計,僅用於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5600種之多。這麼多的原材料研製,沒有全國一盤棋的大力協同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何況除了新型材料,還有電子元件、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特殊設備、測試技術、計量基準等七個大方面工作。聶榮臻把這些稱之為國防尖端事業的「開門七件事」。這「開門七件事」,成為當時科研戰線家喻戶曉的動員令,動員全國數以百計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工廠進行協同攻關研製。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掌握核武器技術的國家。工業落後的中國在短時間內造出原子彈,靠的就是全國的大力協同,靠的就是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這也說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成功的秘密所在,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科技工作主帥聶榮臻率先提出科研工作管理上要按「三步棋」走法來安排,即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都要樹立「三步棋」的思想,一個是正在研究試製的型號,一個是正在設計的新型號,一個是正在探索的更新型號。他說:「至少要看三步棋,不能走到哪算哪裡。」用通俗說法總結,就是「手裡幹一個,眼睛看一個,腦子裡想一個」。與聶榮臻感情頗深的錢學森晚年曾說:「聶老總在飛彈研究院剛建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提出系統工程的口號,但實際上很多做法,都是按系統工程的辦法來幹的。」「按系統工程的辦法來幹」「至少要看三步棋」,正是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精神的具體實踐。

在國防尖端項目研究「縮短戰線」政策調整中,為了集中力量搞兩彈,人造衛星研究悄悄退到一旁。當兩彈事業告一段落,人造衛星研製也提上了日程。當時,長徵一號火箭的研製舉步維艱。為了確保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成功,1967年下半年,中央決定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孫家棟臨危受命,負責衛星的總體設計。他從方方面面挑選出18個搞飛彈的、搞衛星的、有系統工程經驗的、有特長的技術骨幹,承擔衛星本體的研製任務。錢學森說:希望你們18個人能成為航天十八勇士,為中國的衛星,闖出一條天路來!研製第一顆衛星,是我們的初戰,以後還要搞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請記住,是衛星,是國家的航天事業,把我們結合在一起。

孫家棟帶領十幾個青年人開啟了中國人探索太空奧秘的創業之路。工程需要一種二十幾個插針的插頭,孫家棟找到上海無線電五廠,才幫助製造出來。1969年底,長徵一號火箭第一次發射遭遇了挫折。但很快於1970年1月30日再次發射取得成功。六個地面衛星測控站也建成了,陳芳允等科學家對外國衛星進行跟蹤觀測,證明中國測控網性能優良。衛星發射時所使用的通信線路全都是靠電線桿架起來的明線。為防止有人破壞,各地動員了數十萬民兵,從發射場到各個觀測站,在全國數萬公裡的線路上,保證每一根電線桿下面,日夜有人值守。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終於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我國「兩彈一星」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著千萬人的奮鬥和創造,輝煌和光榮屬於每一個在這條戰線上的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無名英雄,屬於全體中國人民,屬於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

(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

相關焦點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原標題: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中創造的奇蹟。
  • 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開幕
    中新社記者胡貴龍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胡貴龍潘雨潔)「『兩彈一星』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珍貴的時代價值,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青海是『兩彈一星』重大成果誕生地之一,有理由、有條件弘揚和傳承好這種精神。」17日,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譽院長周秉德表示。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形成於20世紀50至70年代,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彈和氫彈爆炸、飛彈飛行和人造衛星發射的過程中,自覺培育踐行的一種崇高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突出體現,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十四期主題:「兩彈一星」精神】  【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  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
  • 莆田: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牢記初心使命
    為了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拓展莆田流動黨員雙向管理機制內涵,迎接建黨100周年,近日,福建省莆田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卓曉鑾帶領莆田50名駐外黨組織書記,前往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發基地進行了理想信念的洗禮。青海「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為學員們開展了豐富的現場教學,設置《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精品黨課,學員們也用歌聲重溫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 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50多年前,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成功發射「兩彈一星」的科技奇蹟。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有利於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銳意進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敢闖敢幹、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腳踏實地、苦幹實幹,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篇章。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始終將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作為最高追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時至今日,誕生於艱難困厄之中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並且處於不斷充實、更新,再創造、再創新的過程——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鮮活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 ...記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召開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4月19日下午5點半,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學園2-114教室,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聯合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宣講團開展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黨員大會。會議由支部書記張萍主持,共有20名支部黨員和3名支部入黨申請人參加。
  •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2018年01月05日 10:29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9月7日至8日,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220多名「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親歷者、青年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和有關方面代表,相聚大美青海、來到美麗的金銀灘草原,共同參加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與會代表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原子城紀念館,觀看《永懷之歌》,聆聽《「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主題報告,分組參加邊會討論,共同發布了《金銀灘倡議書》。
  • 第二炮兵官兵關於「兩彈一星」精神的四問四答
    該院把「兩彈一星」精神融入主題文藝晚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方法:現場參觀、組織討論交流和心得體會展評這是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開展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專題教育的記錄,也是他們持續用「兩彈一星」精神培塑科研幹部好樣子的一個縮影。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論壇開幕式上,大家圍繞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紛呈的主旨演講,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詮釋。周秉德會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原主任張偉星等15位老同志,被聘為「兩彈一星」精神傳承特邀顧問。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全息能源與中物院老科協攜手「追風逐日」
    隨著56年前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彈一星」精神逐漸成為指引一代代國防人為國防事業崛起而前赴後繼的精神力量。「兩彈一星」精神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品格,也是所有人做大事必備的一種精神信仰。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無論對於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各個行業領域的創新創業發展,都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 ...主題教育蓋達組織開展弘揚老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
    為推動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忠誠、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及其培育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繼續在新時代,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攻堅克難 愛國奮鬥」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在中國共產黨第99個生日來臨之際,系統梳理17位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過的「兩彈一星」元勳人物簡介,設計製作學習素材在官網、官網發布。
  • 中小學生面對面兩彈一星奉獻者 倡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中新網杭州9月26日電 (王題題)「我們勇敢堅貞,學習英雄追求真理的信念;我們知難而上,學習英雄不屈不撓的意志……」9月26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獻身國防、青春無悔」兩彈一星奉獻者紀念園啟動儀式中,中小學生們為兩彈一星的老科研工作者一對一獻花,去了解和傾聽他們的故事,
  • 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科學精神一以貫之
    參觀者在「周恩來與兩彈一星「兩彈一星」元勳們在創建歷史偉業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杜祥琬回憶,以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們,深知中華民族曾歷經磨難、飽受屈辱,當國家將這份任務交給他們時,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這樣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當然,成功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當時,大家的共同心願就是把個人的一切都獻給這一崇高事業。
  • 「中物院」的年輕人:「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原標題:「中物院」的年輕人:「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在四川省綿陽市涪江畔,有一座設施齊全、文明美麗的現代化科學城,這裡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 張添福 攝中新網西寧9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圖為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致辭。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兩彈城」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將軍樓等167棟60年代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眾多紀念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