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院」的年輕人:「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2020-12-04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中物院」的年輕人:「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在四川省綿陽市涪江畔,有一座設施齊全、文明美麗的現代化科學城,這裡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

從北京花園路、青海221廠、四川梓潼到綿陽科學城,60多年來,「中物院」幾經易名、幾經搬遷,但其「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使命沒變,「兩彈一星」精神也薪火相傳,成為凝聚人心、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把個人所能融入國家所需

每當有新人進入「中物院」,他們的第一課一般都是去基地展覽館參觀,了解「兩彈一星」元勳們的感人故事。他們還會經常回到青海、回到梓潼來一次「尋根之旅」,尋找「兩彈一星」精神的源頭。

「根」是什麼?某研究所研究員王冬脫口而出:「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王冬說,「中物院」使命光榮,給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報效祖國提供了最好的平臺。老一輩科學家如此,年輕一輩依然如此。正是「中物院」代代相傳的這種價值觀,吸引著一代代年輕人前赴後繼,為國家強盛奉獻青春和智慧。

「中物院」搬入綿陽科技城後,依然有部分研究所紮根深山之中。某研究所的多數人,即使家人就在綿陽,一年也至少有200多天不能與家人團聚。法濤副研究員說,他的同事,不少都是碩士、博士、「海歸」,在哪裡都是很受歡迎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選擇「中物院」、選擇紮根深山,是主動的選擇,因為他們認為,將自己的智慧奉獻給國家,才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樓芳是一名「核二代」。高考時,父親希望她學物理,畢業後回「中物院」工作,她拒絕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填報了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時,她得到了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機會,可留在大城市工作,且待遇優厚。父親與她深談,告訴她院裡特別需要計算機專業人才,希望她回院工作。她猶豫再三,最後被父親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你回來,能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她回到了「中物院」,先後負責院內外多個高安全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的測評任務,發現並協助整改安全隱患數百項,現已成長為單位內信息安全方面的中堅力量。她漸漸體會到了父親的自豪感,她說:「我已下定決心,要在這裡,為國家做一輩子的事情。」

「把個人所能融入國家所需,才是最大的成就。」某研究所副研究員靳凡的一句話,道出了王冬、法濤、樓芳們的心聲。

奮鬥和奉獻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

已在「中物院」工作35年的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郝樊華研究員感覺到,在「中物院」的年輕人中,只要國家需要就義無反顧往前衝的那股勁頭依然在,這讓他很欣慰。

1984年,郝樊華大學畢業,主動要求到「中物院」工作。到達綿陽後,一問路,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走,後來還是先去報到的同學傳回消息,他才找到了去報到的路。幾十公裡的山路,班車開了三個多小時才到。

到了之後,顧不上好好安頓,他就投入到工作中。他發現,實驗室的柜子裡都裝著被子、褥子和枕頭,很快他就搞明白這是幹什麼用的了——國家任務下達到實驗室,連續兩個月,他們工作休息都在實驗室,這些臥具就派上了用場。

「完成任務後,光榮感油然而生,我感覺我來對了,為國家作出貢獻了。」郝樊華說。

剛到實驗室時,郝樊華就聽過這裡的故事:有一次,前端設備在試驗中損壞,4名同志主動請纓,冒著極大的危險,抱著鋼瓶就衝進了試驗現場,通過手工取樣,成功獲得試驗數據,確認試驗取得了預期效果。

在後來的工作中,他漸漸明白並引以為豪,這種艱苦奮鬥、敢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融入一代代「中物院」人的實際工作中,成為大家共同的價值追求。

在某研究所,有一個年輕的團隊,團隊成員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是「90後」。去年一次緊急攻關,外場實驗中,這群來自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的碩士和博士,毫無怨言地在零下十多度的環境中搬東西、裝設備、做實驗。那一段時間,他們每天早上五點出發,晚上八九點才能回來休息,有時候都顧不上吃飯。幾天下來,大家都變得蓬頭垢面的,他們相視一笑,早已見慣不驚了。

「只要國家需要,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去。」33歲的團隊負責人劉友江研究員說,在「中物院」的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輩科學家鑄造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在傳承、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永攀高峰,再創時代新輝煌

「有核武不等於核武器有效。人類還沒有放棄核武器,立足現實,我們必須確保核武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某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張凱研究員說,我國原子彈、氫彈研製成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仍需不斷努力,築牢國防基石。

「來『中物院』做什麼?我們做的就是尖端技術,很難、很辛苦,但成功後,民族的脊梁就挺起來了。」長期從事光電前沿技術研究的某研究所研究員翁繼東驕傲地說。

過去20多年間,「中物院」一個團隊一直潛心攻關一個項目,去年這個項目成功用於實踐。客戶方打來電話說:「你們的『兒子』長成了。」團隊反而十分平靜,某研究所研究員廖正菊說:「接到電話後,我們20年的辛苦一瞬間煙消雲散,我們為『中物院』做了一件事、為國家做了一件事,這是多麼榮幸!」

這個研究所數百名技術人員中,過去十多年間產生了22名「全國技術能手」。廖正菊告訴記者,「全國技術能手」是授予技術工人的國家級榮譽,獲獎者都是「大國工匠」,有的城市為引進一位「全國技術能手」,可給予高達200萬元的補貼。

以這些「全國技術能手」為代表的「中物院」年輕人,繼承「兩彈一星」精神,將科學家的思想變為產品,正將中國國防尖端武器裝備不斷推向更高端。

高性能中紅外光學晶體的製備是提高雷射性能的關鍵技術,以前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掌握這一先進技術,並嚴格限制出口,因此這成為制約我國發展中紅外雷射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來自某研究所的康彬研究員帶領團隊,堅持「自主把控、細心鑽研」的攻關模式,在項目之初的兩年時間裡,幾乎每一個假期,甚至除夕,都泡在實驗室,終於使製備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尖端裝備、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只能靠自己。」康彬說,一代又一代「中物院」人在實際工作中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自力更生、永攀高峰,一項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為國防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責編:何淼、熊旭)

相關焦點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原標題: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中創造的奇蹟。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50多年來,「兩彈一星」精神激勵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發憤圖強,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奏響了一曲又一曲動人凱歌。她強調,讓「兩彈一星」精神煥發時代光芒,是廣大青年英才的時代使命。要進一步樹立遠大理想、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之責,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譜寫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人生篇章。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綠樹掩映下有一群紅色老樓。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全息能源與中物院老科協攜手「追風逐日」
    隨著56年前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彈一星」精神逐漸成為指引一代代國防人為國防事業崛起而前赴後繼的精神力量。「兩彈一星」精神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品格,也是所有人做大事必備的一種精神信仰。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無論對於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各個行業領域的創新創業發展,都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 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50多年前,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成功發射「兩彈一星」的科技奇蹟。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有利於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銳意進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敢闖敢幹、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腳踏實地、苦幹實幹,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篇章。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始終將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作為最高追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第二炮兵官兵關於「兩彈一星」精神的四問四答
    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傳人,如何在貫徹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中樹立起新一代軍事科研人的好樣子
  • 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開幕
    中新社記者胡貴龍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胡貴龍潘雨潔)「『兩彈一星』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珍貴的時代價值,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青海是『兩彈一星』重大成果誕生地之一,有理由、有條件弘揚和傳承好這種精神。」17日,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譽院長周秉德表示。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形成於20世紀50至70年代,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彈和氫彈爆炸、飛彈飛行和人造衛星發射的過程中,自覺培育踐行的一種崇高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突出體現,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論壇開幕式上,大家圍繞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紛呈的主旨演講,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詮釋。周秉德會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原主任張偉星等15位老同志,被聘為「兩彈一星」精神傳承特邀顧問。
  • 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科學精神一以貫之
    參觀者在「周恩來與兩彈一星當時,全國形成了科技攻關協作網,創造了有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兩彈一星」元勳們在創建歷史偉業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杜祥琬回憶,以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們,深知中華民族曾歷經磨難、飽受屈辱,當國家將這份任務交給他們時,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這樣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當然,成功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巡迴宣講報告會在太原舉辦
    4月10日,在中輻院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之際,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核工業科技館承辦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宣講團巡迴宣講(太原片區)報告會在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報告會分英明決策、發展原子能事業,艱苦創業、「兩彈一艇」驚天地,兩彈元勳、以身許國,不忘初心、核鑄強國夢四個篇章。
  • ...主題教育蓋達組織開展弘揚老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
    為推動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忠誠、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及其培育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繼續在新時代,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攻堅克難 愛國奮鬥」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在中國共產黨第99個生日來臨之際,系統梳理17位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過的「兩彈一星」元勳人物簡介,設計製作學習素材在官網、官網發布。
  • 區中小學「兩彈一星」科學家豐功偉績巡展活動拉開序幕
    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12月21日,由富陽區老科協搜集整理的「兩彈一星」科學家豐功偉績巡展啟動儀式,在富春六小舉行。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章清,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有法和富春六小師生共800餘人參加。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十四期主題:「兩彈一星」精神】  【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  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 張添福 攝中新網西寧9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圖為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致辭。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紀燦雄攝/光明圖片【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十四期主題:「兩彈一星」精神】【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趙九章家人捐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空間科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記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召開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4月19日下午5點半,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學園2-114教室,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聯合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宣講團開展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黨員大會。會議由支部書記張萍主持,共有20名支部黨員和3名支部入黨申請人參加。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永久會址將落地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
    綿陽市委副書記胥錦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院長王華蓉陪同調研,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幼亮,梓潼縣委書記、「兩彈一星」幹部學院第一副院長周琳,「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羅盛軍等參加調研。在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專家和委員們參觀了中國兩彈城兩彈歷程館、鄧稼先舊居和三防教育體驗館,親身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 ...開始的地方——火箭軍某部參觀原子城紀念館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近日,位於西北高原的火箭軍某部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利用野外駐訓時機,組織官兵徒步拉練來到青海省原子城紀念館,感悟「兩彈一星」精神,追尋強國興軍徵程。簡介:青海原子城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它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因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譽為「原子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誕生於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