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畦院士撰文:深切懷念華羅庚先生

2021-01-11 科學網

 

□丁夏畦(中國科學院院士)

 

還是在解放前,華羅庚就是中國最著名的數學家。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誰都知道中國有個華羅庚。新中國成立後,正因為有了華羅庚,才有了新中國數學的蓬勃發展,才有了中國數學研究的廣闊領域,才有了一代代茁壯成長的以陳景潤為傑出代表的新中國的數學家。華羅庚是公認的中國數學發展的奠基者和領導人。

 

上世紀50年代,華羅庚教授剛從國外回來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他從全國各地物色優秀的青年到數學研究所工作。我當時正在武漢大學數學系學習,即將畢業。由孫本旺教授(武漢大學教授,曾是華羅庚的助手)推薦,畢業後即來數學研究所工作。剛來時,一方面聽華老師講解他的典型群理論,另一方面華老還讓我讀數論的文章,考慮群論和體論的問題。有一次,我在華老的書架上看到了許多蒂奇馬什(E. C. Titchmarsh)關於Riemann zeta-函數的論文單行本。華老看見我翻閱那些文章就說,你將來研究Riemann zeta-函數也很好,但當時我到底做什麼方向和問題還沒有定。後來,全國很快就開展「三反」運動,我們都全身心投入到運動中去,講課也因此終止。不久,我又被發現患了肺結核,臥病在清華園數學所的小樓上,當時心情很不好。每晚七八點鐘的時候,我就聽到自遠而近的華老的手杖著地聲,直到我住的房間——華老來看望我,安慰我,要我不要著急,養好病後再工作,一定會有成就的。一天,他很高興地跟我說,他做出了典型域的解析函數的完整正交系。他繪聲繪色地跟我講述,但我當時什麼也聽不懂。到1953年,所內正式恢復科研工作,全所青年面臨選擇方向的問題。我考慮再三,覺得還是選擇與國家建設、與實際應用聯繫更密切的偏微分方程為好。我徵得華老的同意,從此就跟隨吳新謀先生從事偏微分方程的學習與研究工作,一直延續了幾十年。這段時間與華老在業務上直接聯繫較少,但華老還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工作。例如,華老對我們從事的混合型方程和橢圓組的工作很感興趣。在混合型方程方面,他提出了一個新型的極為有趣的混合型方程(我們其實應該叫它華羅庚方程)。該方程在單位圓內為橢圓型方程,單位圓外為雙曲型方程。他運用他獨有的單位圓技巧作出了精巧的解式,這總結在他的名著《從單位圓談起》中。在橢圓組方面,華老在廣州講學時要王康廷、馬汝念報告了他們和我、張同合作的有關實係數橢圓組的狄氏問題唯一性的工作,華老很感興趣。後來,他指導林偉和吳滋泉用他純熟的矩陣技巧,大大簡化了我們的證明,並順帶解決了蘇聯數學家Vishik提出的一個猜想。

 

多年來,我體會到華老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往往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前人已經手足無措的地方,華老往往能推陳出新,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再舉個例子,就是華老關於廣義函數論的工作,他在這裡能發前人之未發,還是從單位圓出發,演化出許多新奇思想。他把形式的Fourier級數看作是一個單位圓周上的廣義函數,這是一類很廣的廣義函數,進而深刻研究了許多子類。特別是一種重要的H類(我們稱之為華類),這是單位圓內調和函數的邊值(廣義),因此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密切相關。我學習了其中一小部分,結合弱收斂級數進行了一些工作,在守恆律的delta-波研究中獲得了應用。但我覺得華老關於廣義函數論的工作中還有許多豐富的內容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其思想遠未窮盡。

 

華羅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數學大師,我只是接觸到他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不是他工作的主要部分,就已經獲益匪淺。華老真是有如孔子所曰鬱郁乎文哉!

 

1980年,我參加了以華羅庚為團長的中國數學家訪美代表團,與華老朝夕相處了一個月之久。我們談了許多,有學術方面的,也有其他方面的。我們也談到了剛建數學所時的情況,真是感慨良多。我深切體會到過去孫本旺先生對我說的話,華先生對年輕人的成長是很熱心的、很願意幫助的。我回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某些時候,華先生的幫助和影響是很關鍵的。但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未對華老有過任何的回報與感謝,我只有在心中永遠地、深深地懷念他。

 

《科學時報》 (2010-10-18 A2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夏畦去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5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 中科院院士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舉行
    告別室內,丁夏畦的親人在作遺體告別。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告別儀式後,丁夏畦的親人走出告別室。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告別儀式後,丁夏畦的親人走出告別室。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新京報快訊(記者侯潤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據了解,2015年5月11日,丁夏畦先生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據悉,丁夏畦先生是我國偏微積分方程理論和應用研究的開拓者。
  • 丁夏畦:熱愛詩書的數學院士
    當然,最著名的是丁夏畦(1928—2015年,桃江灰山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9月22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科院文聯舉行科學與詩歌研討會,丁夏畦院士發言,說到「老一輩科學家常講,數學是無聲的音樂。」 網絡資料圖)丁夏畦1940年考入育才學校。
  • 數學家丁夏畦:學問才是安身立命處
    彭子洋 攝  姓名:丁夏畦  性別:男  籍貫:湖南省益陽市  終年:87歲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身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丁夏畦似乎要把生命的每一刻都用於數學研究。  因為邊思考邊走路,中科院林蔭道上的大樹被他撞過一棵又一棵。
  • 清華大學舉辦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叢兵,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國際數學大師、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嚴加安、王詩宬、席南華、周向宇、江松、方復全以及來自全國數學界、科教界的專家學者,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20多個兄弟院校相關負責人,華羅庚家鄉金壇區與金壇華羅庚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華羅庚的親屬
  •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
    作為清華人,華羅庚為清華大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向波濤說,金壇不僅是華羅庚先生的故鄉,也是清華大學的重要合作夥伴。在清華領軍計劃等自主選拔招生中,對金壇優質中學給予重點關注,一批金壇學子考入清華。清華大學還有多項科研成果在金壇落地轉化,在金壇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
  • 華羅庚紀念館新館開放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 為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10周年,12日,華羅庚紀念館新館在其故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正式開放。來自民盟中央、清華大學、中科院學部局的代表和華羅庚親屬等300餘人出席紀念活動。
  • 楊雄裡院士:懷念馮德培先生
    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神經肌肉接頭研究領域國際公認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計算數學|應用數學|華羅庚|科學_網易訂閱
    文集記錄的不僅僅是回憶,是懷念,更是傳承……  《馮康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      中國計算數學奠基人馮康  馮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名譽主任,數學和物理學家,計算數學家,中國計算數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難忘的、溫暖的相遇。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師貝時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貝先生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2]他的意思就是說,華先生寫文章太多,我的作風有點像華先生,不要跟華先生學;不必寫這麼多文章,選擇重要的做幾篇就夠了。訪: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結束後,中央研究院刊印了《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錄》。這個資料刊載了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著作目錄。
  • 華羅庚: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人,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2]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 院士專家聚其家鄉談「傳承」
    當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華羅庚的家鄉——常州金壇舉辦。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位院士專家來到華羅庚的家鄉緬懷華羅庚先生。 110年前的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金壇縣城。
  • 萬哲先院士撰文憶華老:一片冰心在玉壺
    □萬哲先(中國科學院院士) 今年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 文字實錄---紀念華羅庚逝世25周年活動
    今年恰好是華老誕辰100周年,從年初到今年年底,我們研究院配合上級有關單位,聯合兄弟院所,相關機構和新聞媒體單位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我們在深切懷念華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繼承華老的科學精神,學術思想和愛國情懷,學習華老留給我們寶貴而豐富的精神遺產,深刻學習感受他對我國科學事業,數學事業發展的奉獻精神和殷切期待。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
    1953 年華羅庚和馮康隨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左二馮康)馮康1959 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64 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 50個瞬間,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1日2時07分在蘭州逝世,享年87歲。讓我們用這50個瞬間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1
  • 「中國數學之神」,當年卻被叫「羅呆子」——「天才」華羅庚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院士);198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選聘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 陳燮君:百歲鑄魂 秋蘭高華——深切懷念陳佩秋先生
    然驚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3點,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享年99歲。連日來,佩秋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出現在眼前。謝稚柳、陳佩秋夫婦與上海博物館的關係太密切了!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珂羅版印本當年對陳先生產生過積極影響,江天初行寒雪,漁人辛勤勞作,水紋漁網輝映,蘆葦孤寂默立,此畫的意境和精微曾打動陳先生,令她欣喜不已,臨摹三遍。鄭午昌先生為她帶來許多明清山水畫的印刷品和照片,陳先生一見就著迷,逐一臨摹。後又從清六家、明四家,溯源宋元,她說:「幾乎每個朝代都臨摹過。幾年裡,前後共臨摹了近百幅作品。」
  • 今天,我們仍格外懷念他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今天,我們懷念顧先生,是懷念他『以身許國、終身為黨』的家國情懷,是懷念他『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的責任感、使命感,是懷念他『為人民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9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舉行的「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周天軍深切緬懷了顧震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