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燮君:百歲鑄魂 秋蘭高華——深切懷念陳佩秋先生

2020-11-23 騰訊網

CFIC導讀

◆百思匯聚,百感交集,先賦詩一首,以表緬懷:「江海通津見清淳,縱逸抒情走乾坤。筆墨傳承融宋元,尋夢創新驅年輪。天目杜鵑驚丹青,飽飽金珠勝似春。秋蘭幽香駐百歲,高華玉風鑄藝魂。」

期盼著名書畫家陳佩秋先生安康跨越人生百年,是我們的共同心願。然驚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3點,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享年99歲。連日來,佩秋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出現在眼前。謝稚柳、陳佩秋夫婦與上海博物館的關係太密切了!

陳佩秋

百思匯聚,百感交集,先賦詩一首,以表緬懷:「江海通津見清淳,縱逸抒情走乾坤。筆墨傳承融宋元,尋夢創新驅年輪。天目杜鵑驚丹青,飽飽金珠勝似春。秋蘭幽香駐百歲,高華玉風鑄藝魂。」

陳佩秋

陳佩秋

陳佩秋與陳燮君

藝術正果歷練了一個世紀

江海通津,帆檣比櫛,縱逸清純,氣概非凡。陳佩秋先生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榮譽顧問、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畫院院長、西泠印社理事、海上印社社長、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對陳佩秋先生藝術成就的共識是:她書畫鑑定兼善,尤其在傳統中國畫的探索、轉型、發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樹立了典範。她傳統功力深厚,山水、花鳥皆能上承晉唐宋元餘緒,氣韻高華,一派生機。改革開放後,陳佩秋先生精神隨時代,筆墨開新境,巧融中西,風標高舉,為傳統中國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絹本花籃圖

縱觀陳先生的繪畫之路,起於山水。她說過:「我曾經師從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鄭午昌幾位老師。」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珂羅版印本當年對陳先生產生過積極影響,江天初行寒雪,漁人辛勤勞作,水紋漁網輝映,蘆葦孤寂默立,此畫的意境和精微曾打動陳先生,令她欣喜不已,臨摹三遍。鄭午昌先生為她帶來許多明清山水畫的印刷品和照片,陳先生一見就著迷,逐一臨摹。後又從清六家、明四家,溯源宋元,她說:「幾乎每個朝代都臨摹過。幾年裡,前後共臨摹了近百幅作品。」近年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召開的紀念鄭午昌先生的學術研討會上,陳先生還對此津津樂道。她還說:「鄭午昌先生畫楊柳畫得好,至今印象深刻!」

1950年陳先生於國立藝專畢業後,進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1956年成立上海中國畫院,陳先生被聘為畫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專業畫家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陳先生主攻花鳥畫,一頭扎進宋人花鳥畫,凡是能借到的宋人花鳥畫冊頁、紈扇、手卷真跡,她都用心臨摹,對於宋人雙鉤花鳥畫技法的掌握和運用就源於此。2005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辦「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時,我陪先生參觀,她見到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李嵩的《花籃圖》異常激動。先生曾在1952年也臨摹過錢瘦鐵先生舊藏李嵩《花籃圖》,至今難以忘懷。李嵩,南宋宮廷畫家,歷任光、寧、理宗三朝畫院畫家,被譽為「三朝老畫師」。《花籃圖》為工筆重彩畫,細繪藤編的精美花籃與鮮花。筆法工細,構圖飽滿,設色絢麗,敷染滋潤。精細而不感瑣碎多餘,嚴謹而不覺繁縟呆滯,成為宮廷花鳥豔麗精工一派的經典之作,被後人視作範本。陳先生在花鳥畫領域的崛起,離不開藝術經典的哺育和大量寫生的磨礪。1956年,陳先生的工筆畫《天目山杜鵑》獲得了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在很長時間裡都成為佳話。

印象派繪畫的借鑑和「疊彩法」的探索,使陳佩秋先生的創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新的境界。20世紀80年代後期,陳先生開始到美國探親,在博物館裡有機會進一步走進印象派的世界。90年代後,她在山水、花鳥畫的創作中,大膽創新,開啟了對印象派光色技法與中國傳統筆墨相結合的全新探索。後來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和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來自美國克拉克美術館的印象派展覽,陳先生和我詳細討論過印象派繪畫對中國畫轉型與創新的啟迪:印象派將繪畫從客觀的自然再轉向主觀的精神表現,反映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特徵;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新的繪畫語言;「把繪畫現場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鑑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陳先生有長期觀察、寫生花鳥世界的豐富經驗,在美國更加敏銳地捕捉花鳥世界稍縱即逝的變化,尤其是加深了對花鳥世界的空間縱深度和色彩結構性、即時性的新認識。陳先生在創作中反覆試驗疊彩和多次烘染方法,還巧妙地改變色、墨、水入畫程序,開創了厚實、豐富、靈動、通透的新畫風。

蘭蝶圖,陳佩秋繪,謝稚柳題字

蘭石

竹鴨圖

楓葉蛺蝶

雙魚

陳先生的書法成就也是令人矚目的。她的書法研究、探索和創作,在案頭藝術創作中佔有重要分量。講到陳先生的書法,熟悉謝稚柳、陳佩秋夫婦的朋友常常會同時讚賞他們的卓越貢獻。筆者在《融古開今稚柳風——懷念謝稚柳先生》一文中曾寫道:謝先生的書法作品《行書七言聯》的「芳陌曉燕紅柳霧,暖沙風茁碧落簪」寫得墨色淋漓,氣勢磅礴,在知白守黑中求境界,在松靈雄渾中見吟詠。謝先生「將張旭草書立鋒逆行,靜動交織的行筆,嚴謹偉麗的結體,大開大合的章法,舒展飛動的氣韻和宏大高深的意境融合到自己書風的血脈之中」,且能不卑不亢,熔冶數家自創新格,飄逸而不流美,浩然而又酣暢,堂皇而有精妙之筆,恢宏而能縱擒適度,「令一般書家實難望其項背」。劉一聞先生對陳佩秋先生的書法高度評價:也許由於畫名太盛之故,當今藝壇,人們似乎只知道陳佩秋先生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畫家,而往往會忽略她的同樣可稱登峰造極的書法藝術。早在20世紀50年代,可讀得與其畫面相為呼應的題款文字。從外在形態看,這些文字或可歸於晉唐楷帖一類,其秀雅狀,類似「二王」楷書中的《樂毅》《曹娥》及《玉版十三行》,而秀中顯拙之態,則更與世傳鐘太傅「三表」中的《宣示表》神延氣接。60年代後期,畫幅中不時充溢的鐵劃銀鉤式的陳氏筆體特性,令人過目不忘。畫幅上出現了另種既不同於漢碑又有別於簡牘文字的題款,舉重若輕似諧而莊,從風格上拓寬了原先的表現格局。70年代後期,陳先生的書法作品開始亮相,那吞吐騰挪拍天割地的如虹氣勢,至今仍是同道們反覆稱讚的話題。

陳佩秋書法

與博物館和藝術史的深深情緣

陳佩秋先生與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博物館的情緣實在深切。後來她在上海中國畫院受聘為專業畫家了,依然是文管委和上博的常客。上博的重大書畫展的開幕式她都會出席,在書畫展期間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她都會參加,並進行積極的學術交流。有些特別重要的書畫展覽,我們會在籌展之初認真聽取她的意見,她會和我們一起遨遊藝術史、文化史,從藝術史和文化史的高度切入主題、明確重點。她諳熟上博及中國各博物館、世界著名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收藏,對於上博的書畫研究和策展提出過許多真知灼見。

2002年11月底,時值上博50周年大慶前夕,「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在上博開幕。這一展覽由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72件國寶級晉唐宋元書畫。46件中國繪畫名跡託起了恢宏的中國隋唐五代宋金元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歷史。26件法書國寶跨越晉唐宋元,可謂「暢美俊逸上虞帖,雄秀創新鴨頭丸。初唐四家異軍起,顛張狂素似山嵐。顏筋柳骨千年風,蘇黃米蔡萬人談」。陳先生高度關注這一展覽的全過程,多次參與博物館與觀眾的互動,主動講解展品,介紹藝術史,解答觀眾的問題。在此期間,她多次與我談及「博物館、藝術史與大展」。她說,謝先生說過,山水畫,在唐代李思訓、李昭道、吳道子、鄭虔、王維之後,進一步發展的是五代的荊浩、關仝。而李成、董源、範寬這三家在北宋初期是劃時代的人物,是後學所仰望的宗師。當時在北方,李成的畫派聲勢大,江南是董源的領域,李成師從荊浩自成一家,而董源的畫筆,據北宋米芾說是「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景」,是「唐無此品」的。我們還興奮地談到: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書風,商周尚象,秦漢尚勢,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陳先生對《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特集》愛不釋手,有段時期她一有空就在畫案上打開特集,一手拿著放大鏡,細細地品味圖錄藏品的細部。

2003年春日,上海博物館成功地從美國把《淳化閣帖》存世最善本搶救回歸,安然入藏,實現了一個文化夙願。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書王著把內府所藏自漢至唐書法名跡,摹刻為《淳化秘閣法帖》十卷。《淳化閣帖》為叢帖始刻。這次上博從美國搶救回歸的《淳化閣帖》第四、七、八卷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是公認的國寶。陳先生高度重視《淳化閣帖》的回歸,多次參與了從2003年9月底開始的大展、大賽、大講壇系列活動,當場揮毫,輔導青少年學習《閣帖》、練習書法;對「《淳化閣帖》和二王書法藝術鑑賞」暢談學術見解;努力助推中國帖學和二王研究的「文化再現」。圍繞《淳化閣帖》回歸,我與陳先生討論過一些共同關注的學術問題:《閣帖》最善本的文化解密、法帖譜系的深層探索、「二王」認識的適時續新等,其時嘆短,其樂融融。

2005年在上博隆重推出的「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再集晉唐宋元書畫稀珍103件,以國寶的魅力展示中華文明,以經典的力量呼喚文化傳承。這次展覽有幸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因《平復帖》紙質疲敝,僅展一周。陳先生和我久久駐足於《平復帖》前,連連說:「在上博能見到《平復帖》實在不易。陸機是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平復帖》自宋代《宣和書譜》將其歸入章草體,後世多沿襲之。此帖是我國最早的傳世法書墨跡珍品,反映了東漢至西晉時期書體演變的真實軌跡。」2008年年首,上博舉辦了「世貌風情——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古代人物畫精品展」,展出兩館珍藏的自唐至清代人物畫精品60件。3月舉辦了同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陳先生在研討會上作了重要發言,讚嘆古代人物畫的稀珍筆墨,並對幾件展品的年代、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把對藝術史的研究探索進一步引向深入。

山鄉春色-畫芯

山重水覆

一帆風順-畫芯

白雲青山圖-畫芯

隨經典的人格魅力

陳佩秋先生不僅向世人奉獻了藝術經典,而且展示了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反映了彌足珍貴的藝術精神。

其一,一個世紀的持久與執著。百年春秋圓藝夢,談何容易!我和陳先生相識多年,接觸頻繁。每次相見,她與我說的幾乎都是書畫、鑑定、藝術史。一次約好去她畫室,她剛剛畫完一幅山水畫,在層次和色彩上有了新的體驗,笑得真是燦爛。這只能以對於藝術的執著而釋然。多年來,陳先生習慣於晚上作畫,白天調整。近年來,她習慣於上午創作,忙於書畫,下午見見客人聊聊天,午睡安排得遲一點,晚飯後放鬆一下。對於藝術創作和探索,還是頑強地體現「持久」與「執著」。

其二,山水花鳥並舉,書畫同行。在陳先生的藝術天地中,山水花鳥比翼齊飛,繪畫書法雙峰矚目。這裡除了蕩漾藝術的靈氣,還閃耀著「水墨博弈、色墨輝映、黑白之道、書畫同源」的藝術智慧,體現堅持創新型踐行的藝術精神。方法論的成功領悟及其運用,為藝術創作的長驅直入奠定了基礎。

其三,寫生與創作相融,研究與鑑定相伴。陳先生恆持寫生與創作、研究與鑑定相兼。她的創作往往始於寫生。她說:「我的寫生稿不是成百上千張,而是幾十本上萬張,光是蘭花的寫生集子就有十幾本。直到現在,我有時還翻翻寫生稿,它會重新喚起記憶,對創作很有啟發。」研究和鑑定是謝稚柳、陳佩秋夫婦長久堅持、從不懈怠的。謝先生在上海博物館入藏王羲之《行書上虞帖卷》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寫生與創作相融,研究與鑑定相伴,這是謝稚柳、陳佩秋夫婦始終踐行的。

其四,對後學熱情真誠的扶持。在陳先生的周圍,總有後學,總有中青年朋友。她捨得花時間,與大家交友、暢談。每到逢年過節,她更會作出見面的安排。在籌備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日子裡,她熱情支持樂震文、張弛、湯哲明等畫家創作世博長卷《海上攬勝》《浦江兩岸盡朝暉》等,實為美談。每年春節,我和夫人、女兒都會與陳佩秋先生合影。《視覺意象》《故宮意象》《上海意象》《太行意象》《荷花意象》等畫冊送到陳先生畫室,她總會一頁一頁仔細翻閱,認真講評。陳先生先後為我的個人畫展題寫了展名「上海的香格裡拉——陳燮君崇明寫真畫展」「歷史的豐碑——紀念建黨九十周年陳燮君油畫展」等,其情切切,其意濃濃!

本文來源:中國文物報、文博中國

責任編輯:劉遠富、李學良

陳佩秋:藝術工作者要有大格局

自古以來,夫婦琴瑟和鳴最為世人所歆羨,在書畫史上,元代趙孟頫、管道升伉儷最為著名。在當代書畫之家中,最堪「趙管遺風」之稱的,當屬謝稚柳、陳佩秋伉儷。謝稚柳先生(1910—1997),江蘇常州人,當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鑑定家,歷任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中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職。陳佩秋先生(1923—),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海上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950年陳佩秋與謝稚柳雙雙進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從此謝稚柳便以鑑定為主業,現在上海博物館所藏珍品書畫,大多經他鑑定收購。幾十年來,兩位老人與上海博物館結下了不解之緣。

8月的一個晚上,在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克倫的陪同下,記者採訪了九十七歲高齡的陳佩秋先生。

「什麼時候咱們再去大都會看畫啊?」一走進書房,端坐在畫案後的陳佩秋就對陳克倫大聲說。眼前的老人,精神矍鑠,聲音響亮,思路清晰,不見絲毫老態。

多年前,陳佩秋和謝稚柳曾飽覽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博物館館藏的中國古代名畫。老人的家人告訴記者,白天休息,晚上集中時間精力畫畫,是老人幾十年形成的作息習慣。現在,老人已很少作畫,每天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對古代書畫的鑑定上來。有朝一日再去美國博物館鑑賞和鑑定中國古代名畫成了她的一個心願。

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陳老興致勃勃地談起書畫創作和鑑賞。

繼承傳統 心摹手追

陳佩秋祖籍河南南陽,1923年出生於昆明,在昆明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從小就有著藝術天賦。中學時期,陳佩秋的數理化成績很突出,1942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理工科。「可後來還是喜歡畫畫,忘不了我們的中國畫」。當時,全國各地的畫家大多匯集到後方,很多著名的畫家都來昆明辦畫展。有一次,她去參觀畫展,著名畫家黃君璧對她說:「你既然喜歡畫畫,何不去考國立藝專呢?」一句話讓陳佩秋豁然開朗,便去重慶報考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被順利錄取。

「我曾經師從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鄭午昌幾位老師,他們給我的幫助是極大的。我通過研究他們的作品,一步步深入了解大師的創作,提高自己的水平。」陳佩秋回憶說。

當時的藝專學生中,侈言「創新」的呼聲很高,臨摹傳統被看作是沒有出息的死胡同。陳佩秋看到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珂羅版印本,對古人精工寫實的本領欽佩不已,老師黃賓虹卻說:「這是工匠畫。」可是,陳佩秋對名師的話起了疑惑,看到這幅古畫,她沒有感到「匠氣」,那些水紋、漁網和蘆葦,畫的那麼精細準確!江天寒雪、漁人艱辛,描述精微殆盡。這一手卷陳佩秋臨摹過三遍,一些筆法複雜的局部反覆臨摹,每次都有新的認識,深感筆與墨的運用是中國畫技法的精粹。

在藝專學畫的時候,除了吃飯睡覺,陳佩秋每天不停地臨摹、寫生、畫素描。恩師鄭午昌先生為她帶來許多明清的印刷品和照片,陳佩秋就逐一臨摹。包括清六家、明四家,山水從清、明、元開始上溯兩宋,幾乎每個朝代都臨摹過。幾年裡,前後大概共臨摹了近百幅作品。

1946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遷回杭州。本來讀三年就可以畢業了,鄭午昌勸陳佩秋「三年太短,學不到什麼東西」,陳佩秋就主動要求延長時間,前前後後讀了七年。

七年裡,陳佩秋一直不間斷地臨畫、寫生,這為她的筆墨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九月海棠 1950年

業精於勤 獨樹一幟

1950年陳佩秋畢業後,與丈夫謝稚柳一起定居上海。她借進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的機會,接觸觀摩了更多名畫古蹟,從讀到摹,從摹到悟,吸收著傳統藝術的精髓。

1955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後,劉海粟、吳湖帆、謝稚柳、唐雲、傅抱石、賴少其等都被聘為畫師,陳佩秋也在受聘之列,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專業畫家之一。1956年,陳佩秋憑藉工筆畫《天目山杜鵑》獲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陳佩秋的興趣主要在宋人花鳥畫方面,凡是能借到的古人(多為宋人)冊頁、紈扇、手卷真跡,都一一用心加以臨摹,使得她對宋代雙鉤花鳥畫技法有了紮實基礎。同時,她對生活深入觀察,進行大量寫生,將宋人畫法融入自己的創作。

還在國立杭州藝專讀書時,陳佩秋就常常到西湖寫生。五六十年代,苗圃、動物園是她又一重要課堂。1956年令她在畫壇揚名的《天目山杜鵑》就是寫生獲得的靈感。到雲南,她深入過許多偏遠山區,山勢的跌宕、雲靄的厚薄、樹木的疏密,都留在了她的寫生本裡。

當年畫院要求畫師體驗生活,1960年前後的幾年裡,陳佩秋經常去龍華苗圃寫生,從清晨畫到黃昏,流連忘返。有一次她「下生活」到苗圃寫生,三個多月和苗圃女工們吃住在一起。植物在暖房裡的生長時間都不盡相同,陳佩秋依次畫下它們生長、抽芽、含苞、怒放、凋謝的一系列形態。「文革」期間她下鄉體驗生活曾到新安江和富春江一帶,當時條件艱苦,她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出門寫生,帶一支很長的毛筆,上面切掉,裝在鐵皮香菸盒子裡,兩管塑料眼藥水瓶,一管吸墨,一管吸水。

陳佩秋筆下的小鳥,或工筆,或寫意,無不生機盎然,這來源於她長期養鳥、觀察鳥的形態和情態。為了準確畫鳥的造型,陳佩秋曾養過很多鳥,由於不會養鳥,也養死了好多。後來從鳥市買幼鳥從小養起,才慢慢有了經驗。

從20多歲到90多歲,陳佩秋從未懈怠。「我的寫生稿不是成百上千張,而是幾十本上萬張,光是蘭花的寫生集子就有十幾本。直到現在,我有時還翻翻寫生稿,它會重新喚起記憶,對創作很有啟發。」

業精於勤,陳佩秋早年以山水為起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專攻花鳥,取崔白、呂紀、徐渭、陳老蓮、八大、惲壽平諸家,所作工寫結合,熔宋畫的空靈堅實與明清文人畫的墨韻精華於一爐,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形成了她獨樹一幟的風格。

紅樹魚勾子

霜葉竹禽

「學繪畫的人,每個人的天賦都差不太多」。陳佩秋曾感慨道,「成功的畫家,不一定是天賦本色多麼卓越,但一定是長久堅持的人,是用心去畫的人」。

「在近百年的中國畫壇,謝稚柳、陳佩秋二位先生的藝術具有繼往開來的歷史性意義」,長期研究謝稚柳、陳佩秋藝術創作的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評價說,在傳統的繼承、弘揚方面,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將唐宋傳統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正宗大道」。

與時俱進 自開新格

20世紀80年代以後,陳佩秋一次次走出國門,看博物館,逛書店,她近距離接觸了西方藝術,特別是印象派的繪畫。莫奈、馬奈等作品中鮮豔明亮的色彩、簡練準確的結構以及強烈的明暗對比引起她濃厚的興趣,給予她新的啟發,她並未止步於「花鳥與山水畫大家」之譽,而是開啟了新一輪畫風的探索。

1988年開始,陳佩秋到美國探親,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洛杉磯,那裡一年四季都是花,所見風景皆繽紛爛漫、花團錦簇,她覺得對顏色變得特別敏感。在博物館裡,印象派大師畫作用色的大膽張揚,也給了她強烈「刺激」。回國後,她開始探索一種新的用色方法——疊彩法,在宣紙上試驗。大面積的青綠著色,上色—晾乾—加色,循環多次,筆筆追加,層層渲染。

陳佩秋的山水畫大成於20世紀90年代以後。她開始了對印象派光色技法與傳統筆墨相結合的全新探索,令畫面層次更為豐富通透,開創陳氏青綠山水之新風。

也許由於畫名太盛之故,人們往往會忽略陳佩秋的同樣卓越書法藝術。陳佩秋早年書法習漢隸,楷書專精倪瓚;中年草書習懷素;晚年隨著畫風的轉變,行草更顯剛健豪邁。

高天春水

樹接青溪圖 1999年

草書五言聯:「猶有花枝俏 當驚世界殊」

2014年11月,第22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參會的APEC領導人都收到了東道主中國發出的一張請柬,這張米黃緞面、雲錦圖案的請柬,正面以行楷體書寫的「請柬」二字,就出自年逾九旬的陳佩秋之手。為了寫好「請柬」二字,陳佩秋反覆推敲,嘗試了篆書、隸書等各種字體,最後寫了行楷,反覆寫了十多遍,才算滿意。打開請柬,內頁是已經過世的謝稚柳大師生機盎然的國畫山水。「這次請柬上選了老先生(謝稚柳)的畫,讓我們夫妻倆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同時呈現在一張由國家領導人送出的請柬上,這樣的『相逢』,太珍貴了」。

在APEC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場還掛上了古色古香的骨瓷宮燈。支撐宮燈的骨架用骨瓷製成,外面通過先進工藝將陳佩秋的國畫製成厚度僅0.3毫米的骨瓷片,再貼到骨瓷坯上,讓畫與瓷渾然一體。陳佩秋的兩幅作品,一幅是描繪在搖曳的竹葉中穿梭的小鳥,背景則是山石;另外一幅則是非常具有陳佩秋典型風格的青綠山水畫。這兩幅作品,是她用了整整五天五夜時間潛心完成的。

鑑定慈善 惠及社會

陳佩秋從書櫃中拿出一卷署名北宋米元暉、司馬端衡山水合卷的手卷,這是一位美國華裔收藏家藏品的高仿複製品,手卷在歷史上曾經過明代書畫名家董其昌鑑定。畫面上,煙波渺渺,一帶遠山,水畔有漁人在撒網,右側遠方水渚草叢間,一行白鷺依次騰飛。老人家眼神依然清澈敏銳,在燈光下拿起放大鏡細細端詳,興致勃勃地談論起畫法筆觸。陳佩秋認為,這兩幅手卷的作者是同一人,畫法與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北宋宗室畫家趙令穰的手卷一樣,應是趙令穰的手筆。她年輕時曾臨摹過趙令穰的畫,對其畫法十分熟悉。

近年來,陳佩秋把大量時間和精力傾注到中國古代書畫巨作的重新審鑑上。她經常徹夜不眠,凌晨時分仍舉著放大鏡在宋元畫家畫冊上忘我地做著批註。她說,自己如今最大的心願是把存世的宋畫及一些經典作品研究清楚,盡己所能,還書畫歷史以本來面目。

謝稚柳、陳佩秋對中國繪畫史有著長期不懈的全面、深刻的研究,論對畫史的熟悉,對傳統的理解,在20世紀的畫壇,不僅以繪畫創作為專職的畫家中罕有人及,即使以畫史、畫論研究為專職的史論家中也罕有人及。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深入到歷代名家名作的真偽鑑定。陳佩秋由臨摹歷代名作而走進鑑定,臨摹不僅幫助了她的創作,更使她通過心摹手追而獲得了對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筆墨風格的感性認識。

1957年,一位收藏家出手珍藏多年的北宋畫家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謝稚柳鑑定認定為真跡,但這件作品卻沒有通過文物鑑定專家會議。謝先生堅持認定此畫為真,擔心此畫落到文物販子手中,被走私到海外,只好賣了自己收藏的一批明清字畫,將此畫買下。此後,不斷有人對此畫真假提出異議,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最後被定為一級品。1997年,謝稚柳徵求了陳佩秋的意見,將此畫捐給了上海博物館,成為上博的鎮館之寶之一。

陳佩秋書畫鑑定直接的緣起,則是張大千晚年掀起的關於五代畫家董源那幾幅畫的爭議。董源被認為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畫作極大地影響了元代以後山水畫的發展方向。1980年,身在海外的張大千給老朋友謝稚柳捎話,稱董源《瀟湘圖》等三件作品有問題,需要再研究。此後謝稚柳和陳佩秋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觀摩到許多五代、北宋時期的畫作,經過一番研究、對比,晚年的謝稚柳越來越覺得「張大千是對的」。陳佩秋花費大量時間潛心研究,將謝稚柳生前以及她自己對《瀟湘圖》的疑問告知了天下。

為了使研究更加科學規範,陳佩秋還將電腦技術引入古畫鑑定上來,每個局部逐一對照,互相比較。陳佩秋的鑑定心得是:從作品整體風格出發,從細部人手,同時也不排除進行考證。在鑑定中國畫時,最關鍵的要看中國繪畫獨一無二的「骨法用筆」。筆法,即畫家用筆的特點。「歷史上有造詣的畫家,都有各自不同於其他人的筆觸及用筆特徵,不同年代的畫作風格存在明顯差別,整個畫面的氣息大不一樣」。她對一些相傳為唐宋傳世名跡所作出的分析,在書畫鑑定界引起強烈反響,其研究成果、心得意見,都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目的只有一個:拋磚引玉,去偽存真。

面對古代書畫鑑定的各種亂象,陳佩秋痛心疾首,把存世的宋畫及一些經典作品研究清楚,在她看來,是一種歷史責任。她牽頭成立了截玉軒古書畫研究社,「我由衷地盼望,有越來越多的人才能致力於古畫鑑定的事業,一起努力將一些經典藏品的真偽研究清楚。」

謝稚柳與陳佩秋

晚年的陳佩秋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多年來,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書畫善會」慈善拍賣等義拍中,在各次地震、水災災後重建時,以及支持上海市老年基金會、僑界義拍等公益活動中,她多次捐贈其書畫作品,為貧困人群募集善款。據不完全統計,她累計捐贈善款達三千多萬元。她說:「要學會感恩,知道自己的一切都來自社會,應該盡其所能回饋社會」。

「錢這個東西,夠用就好」,陳佩秋說,「一個藝術工作者,如果喪失了社會責任感,整天就知道圍著錢轉,怎麼可能有大格局,也無法成為真正的大家。那將有愧於自己,更有愧於家國」。

陳佩秋以畫蘭花聞名,「佩秋」二字出自《楚辭》:「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高華閣」是她常用的齋名,源於李商隱詩《高花》。陳佩秋說;「我從寫生中得知,花苞都是從下往上開放,頂上最高的蓓蕾其實是最後開的。一個人學本事、做學問也是如此,都要慢慢來,不能急於求成。」

本文來源:中國文物報、國家文物局網站

責任編輯:毛豆、李學良

微信編輯:張穗

相關焦點

  • 書畫界泰鬥、收藏家、慈善家陳佩秋先生一路走好
    陳佩秋先生(1923——2020)陳佩秋,女,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陳佩秋先生作品 《春水文禽》生於1923年的陳佩秋先生依然思路敏捷,記憶力驚人,一頭銀髮,操著一口昆明腔的普通話。個性的率真與倔強,筆下的含蓄與委婉,言談時而鋒芒畢露,時而善解人意。
  • 丁夏畦院士撰文:深切懷念華羅庚先生
    我徵得華老的同意,從此就跟隨吳新謀先生從事偏微分方程的學習與研究工作,一直延續了幾十年。這段時間與華老在業務上直接聯繫較少,但華老還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工作。例如,華老對我們從事的混合型方程和橢圓組的工作很感興趣。在混合型方程方面,他提出了一個新型的極為有趣的混合型方程(我們其實應該叫它華羅庚方程)。該方程在單位圓內為橢圓型方程,單位圓外為雙曲型方程。
  • 古今七月唯美的別稱,情濃蘭秋赴七夕,秋風撫弄情人淚
    情濃蘭秋赴七夕秋風撫弄情人淚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蘭月:七月蘭花清香溢,又稱蘭月。指農曆的七月,因許多品種的蘭花在七月吐芳,馨香無比故得名。蘭月解說:就是農曆七月,農曆一年第七個月份(如果之前沒有閏月),在中國是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 民間俗稱鬼月,傳說這個月鬼門打開,到七月二十九的時候又重新關上。
  • 唐有祺先生百歲華誕 校領導陪同九三學社中央領導前去看望並賀百歲...
    2020/07/11 信息來源: 黨委統戰部、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委員會 編輯:凌薇 | 責編:悠然 7月11日,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原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唐有祺先生迎來百歲華誕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師貝時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貝先生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我是77級大學生,1983年從醫學院畢業後,有幸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貝時璋實驗室,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
  • 楊雄裡院士:懷念馮德培先生
    我曾長期供職的單位(中國科學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坐落在上海西區有「中國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搖籃」之稱的嶽陽路320號大院,人才濟濟,「先生」眾多,但曾經長期擔任生理所所長的馮德培院士,無疑是「先生」中的「先生」。我自1960年作為一名學生與馮先生初次見面,至1995年作為生理所所長為他送行,前後35年,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在上海逝世 享年一百歲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在上海逝世 享年一百歲 2008年11月01日 2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一日電 (記者 孫璐)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先生,因病於今天早晨七時十八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一百歲。
  • 「寶藏先生」鄭重:人生豈能無趣
    正因處世淡泊坦蕩,鄭重才能和謝稚柳、陳佩秋、唐雲、張伯駒、啟功等前輩先生聊得來、走得久。鄭重和陳佩秋先生合影(2018年5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朱昌言、徐文楚伉儷捐贈青銅器紀念儀式上)(上海博物館供圖)鄭重先生說年輕時他就「歡喜和老年人交往」,覺得他們是一本書,
  • 南開師生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中新社天津四月二十九日電(張國)連日來,南開大學師生懷著沉痛的心情,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  在南開大學舉行的追思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費孝通先生遺像在綠葉映襯下笑容分外親切。遺像兩旁「一介書生著書立學為百姓宗慧,一生富民走鄉訪鎮求國家榮華」的輓聯,是他傳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 今天,我們仍格外懷念他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今天,我們懷念顧先生,是懷念他『以身許國、終身為黨』的家國情懷,是懷念他『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的責任感、使命感,是懷念他『為人民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9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舉行的「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周天軍深切緬懷了顧震潮先生。
  • 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
    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編者按「百年風雨無悔,世紀人生有祺」今天,是我國化學泰鬥唐有祺先生的百歲壽辰
  • 《尋找懂先生》惹人期待 蘭渡藝人集體亮相(1)
    2016年4月18日下午,蘭渡文化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現場除了粉絲、媒體、合作夥伴外。旗下簽約的鮮肉男神也第一次集體亮相,「尋找懂先生」的神秘面紗也開始初現雛形。
  • 深切緬懷胡沛泉教授-視窗-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胡沛泉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是為推動學校教育發展鞠躬盡瘁的一生。先生雖已離去,但他淡泊名利、謙謙君子的風範宛在,他嚴謹務實、孜孜以求的精神永存!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胡沛泉先生!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當百歲高齡的許淵衝先生拄著拐杖登上頒獎舞臺,並且中氣十足、慷慨激昂地發表感言時,全場氣氛達到高潮。許淵衝先生發表獲獎感言許淵衝先生說,曾經有英國學者認為中國詩詞英譯必須要讓英國人來做,而他認為恰恰相反,「中國人不但不比外國人差,還比外國人強。」
  • 【帶你識花】——秋海棠
    秋海棠,古名「八月春」,是秋海棠科的草本花卉。這裡小編要給大家科普下,我們常說的海棠是指木本海棠,有垂絲、西府、木瓜、貼梗數種,而秋海棠則是一種低矮的草花。貼梗海棠,木本海棠的一種。古時候秋海棠還被被稱作相思草。
  •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2020-12-03 0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
    文集記錄的不僅僅是回憶,是懷念,更是傳承……《馮康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馮康1920 年9 月9 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39 年春考入福建協和學院數理系;同年秋考入重慶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兩年後轉物理系學習。1945年至1951 年,馮康先後在復旦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物理系和數學系任助教;1951 年調到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51 年至1953 年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工作。
  • 文苑| 譚松林:懷念我的導師蕭艾先生
    (蕭艾先生) 懷念我的導師蕭艾先生 文:譚松林 1982年在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及畢業以後留校任教、陪伴先生十餘年的時間裡,先生對我教誨良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 先生的學識,可以用「淵博」二字來概括。 博,是指先生治學的範圍廣泛,涉及哲學、史學、文學、文字學、文獻學、音韻學、訓詁學、考據學、佛學、相術……幾乎無所不包。
  • 為培根鑄魂盡心盡智盡力
    原標題:為培根鑄魂盡心盡智盡力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總書記強調,新時代呼喚著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 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
    編者按「百年風雨無悔,世紀人生有祺」今天,是我國化學泰鬥唐有祺先生的百歲壽辰作為我國著名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唐有祺先生填補了國內結構化學的空白開拓了化學生物學與分子工程學的疆土唐先生的百年人生正是他親筆寫就的一部中國化學從艱難生長到蓬勃興盛的史書祺者,吉也有唐先生,誠為家國之幸,時代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