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土專家」的「真把式」
于敏是第三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彈一星」元勳(2009年孫家棟、2013年程開甲)也是其中少有的無出國留學經歷的「國產」科學家。
于敏沒有留學經歷,也很少和國外同行進行過學術交流。但他並不缺少「國際範」。他在北大學習期間就養成了良好的研究習慣,遵從導師胡寧先生的教導,隨時關注國際上的最新研究進展。20世紀50年代梅爾和江森的一篇有關殼模型的論文使他認識到: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一定要非常重視物理實驗。後來與之共事的科研人員無不驚訝於他對相關物理實驗的了如指掌。後來他又敏銳地抓住了「幻數」這一當時理論物理的國際前沿問題,在丹麥物理學家A-玻爾等人提出原子核內具有能隙現象之後,他又和同事們抓住「超導對」這一本質問題,很快把研究工作帶上國際前沿。
有一次,一位法國核物理學家到原子能所做有關康普頓散射的報告,于敏小聲地對旁邊的何祚庥說出正確的結果,何祚庥對于敏肅然起敬,稱讚他的粗估方法得到了理論研究的靈魂。
1955年,日本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率團訪華,對于敏的才華產生了深刻印象,稱于敏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對此于敏深有感觸,他認為自己確實是國家培養的土專家,沒有留過學出過國。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土」是一個缺點,有機會一定要出國進修,回來報效祖國。
1962年丹麥物理學家A-玻爾訪華,于敏與其討論學術問題,玻爾認為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邀請于敏去丹麥工作,但于敏當時已轉向氫彈理論研究,婉言謝絕了玻爾的邀請。
于敏長期領導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于敏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8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兩個遺憾
于敏曾經說,自己一輩子有兩個遺憾,一是沒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深造交流,二是因為工作太忙對孩子們關心不夠。第一個遺憾,于敏無法補救;第二個遺憾,于敏念念不忘。于敏兒子於辛回憶自己的童年記憶,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記得父親曾經教過自己一次如何看懂電路圖的方法,他興奮地跟自己的同學分享,非常得意。經常有很多叔叔來他家裡找父親談事情,這個時候媽媽就會拉著自己和姐姐出去玩,因為這是保密工作的要求。於辛有了孩子後,于敏將自己的親情幾乎都傾注在這個孫子身上,為了給孫子輔導作業甚至提前備課。于敏的女兒於元回憶父親退休後的生活,父親抱怨女兒不去看他,經常自己來找她,于敏對家庭的眷顧之情可見一斑。
背誦諸葛亮名文以明心志
在一次試驗的現場討論會上,由於問題複雜,又無法在實驗室分別驗證,試驗成敗無法預料,精神上的緊張與壓力使于敏和陳能寬兩位科學家有所觸動,陳能寬忽然背誦起了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于敏更是感慨萬分,忠誠和憂慮之情傾瀉而出,接口背誦:「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正是這樣一種拳拳愛國之心,使于敏不計個人名利,為了國防科研事業奉獻一生,不愧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