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土壤酶及其生態指示作用研究進展

2020-10-13 安徽農業科學

作者:陸琴,李冬琴*

單位:嶺南師範學院

簡介:陸琴,講師,博士,從事土壤生態研究。*通信作者,講師,博士,從事土壤生態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2019A1515012177);嶺南師範學院燕嶺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2018KQNCX147)。

來源:《安徽農業科學》2020年18期

OSID開放科學計劃

長按識別論文專屬二維碼,聽作者講述論文寫作背景,與同行交流心得體會。

土壤酶催化生物地球化學反應的進行,推動著土壤中的物質轉化、元素循環和能量流動,促進有機質的礦化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與土壤肥力質量和土壤健康質量緊密聯繫,指示土壤生態系統功能。

筆者對土壤酶的來源、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及功能、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徵及時空動態變化、土壤酶的生態指示作用等方面進行論述,旨在為更好地利用土壤酶來認識土壤生態系統變化從而及時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論支持。

1 土壤酶的來源、存在狀態及功能

1.1

來源

土壤酶主要來源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少量來源於蚯蚓、螞蟻等土壤動物。一方面,這些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向環境(土壤)中不斷分泌各種酶;另一方面,這些生物死後,它們的殘體在分解過程中不斷向環境中釋放各種酶。

1.2

存在狀態

進入土壤後的酶以不同的狀態存在於土壤中,可分為自由態、吸附態和結合態。自由態的酶游離在土壤溶液中,活性大,但容易失活。吸附態的酶活性較大,不易失活。還有的酶與土壤腐殖質的基團結合,活性小,但穩定。

1.3

功能

土壤酶在土壤有機質礦化及元素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機質礦化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各種酶的催化下進行的,如木聚糖酶、轉化酶、纖維素酶等催化碳鍵斷裂。植物枯枝落葉中複雜的氮聚合物在蛋白酶、氨肽酶、胺基酸氧化酶及轉氨酶等一系列土壤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多肽、胺基酸,最後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無機態氮(NH4+與NO3-)。

表1列舉了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土壤酶,這些酶或者與具體某個元素的循環緊密相關,如脲酶、酸性磷酸酶等,或者具有指示微生物整體活性的作用,如脫氫酶、螢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

2 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徵

土壤酶來源於土壤微生物、植物及土壤動物,主要吸附在有機質及黏粒表面或與土壤腐殖質的基團結合。因此,土壤酶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土壤動物在土壤中的活動分布密切相關,反映土壤有機質及黏粒分布,也反映根系代謝活性及微生物活性。

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土壤酶活性普遍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有機質含量高、根系密集分布、土壤微生物及動物活躍的土壤表層(如0~20cm),土壤酶活性高;而在有機質含量低、根系少、微生物及動物少的土壤深層,土壤酶活性低。

這種上下土層間酶活性的差異在森林土壤中更為明顯,農田土壤在耕作過程中經常翻耕,酶活性在土層間的差異因而減小。在土壤水平方向上,根際土壤酶活性高,距離根際越遠,土壤酶活性越低。這種分布特徵在植物根系的完全形成期尤為明顯。這一方面是根向土壤中分泌酶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根分泌物對酶的誘導作用。酶譜分析法也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土壤酶在土壤中的這一分布特徵。

3 土壤酶活性的時空動態變化

土壤酶本質上是有活性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質類物質,土壤酶活性對環境溫度及溼度變化反應靈敏。小範圍內(如某一田塊),土壤酶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機質和植物生長影響,反映土壤有機質分布和根系活性;而在大範圍內,土壤酶活性則主要受環境溫度和溼度影響,與土壤溫度、溼度顯著相關,反映環境溫度和溼度變化。具體體現在不同季節間的差異,山的南、北坡之間的差異、山腳與山頂間的差異以及不同緯度間的差異。如纖維素酶、轉化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氫酶、硝酸還原酶、脲酶、酸性及鹼性磷酸酶活性都表現為夏季高、冬季低。

酶活性季節間的變化在土壤表層尤其明顯。因此,酶活性在不同土層間的差異也在7月和10月最為明顯,而在12月最小。北坡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脲酶活性比南坡的高,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從山腳向山頂逐漸升高。在我國東北松遼平原,緯度越高的地區,農田土壤中的轉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越高。

4 土壤酶的生態指示作用

土壤酶活性受到環境溫度、溼度、pH、底物濃度、抑制劑等眾多因素影響,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農田耕作制度與管理措施、氣候變化、汙染等引起的土壤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能夠做出迅速的反應,對於土壤質量變化、關鍵土壤過程的功能多樣性有指示作用。

調查數據表明,農田土壤中的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磷酸酶等酶活性明顯比同地區草地和森林中的酶活性低。主要原因是農田土壤有機質低,酶底物濃度低且種類單一。保護性耕作能夠降低耕作頻率,提高了底物濃度,有利於土壤酶活性維持在較高水平。在很多關於農藥施用的長期試驗中,指示土壤微生物整體活性的脫氫酶活性普遍降低,纖維素酶活性升高,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變化不明顯。

農業生產中採用的地膜覆蓋以及現在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很多微塑料進入土壤,受到微塑料汙染的土壤中FDA水解酶活性降低,與細菌群落豐度和多樣性降低一致。

我國及世界範圍內很多農田受到工業廢水汙染,又或者是水資源緊張的乾旱半乾旱區用含重金屬的汙水來進行農業灌溉。受重金屬汙染的土壤中酶活性顯著降低。其中,脫氫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對重金屬尤其敏感。對農田鉛、鎘汙染最為敏感的是脲酶,而對草地及林地鉛、鋅、鎘汙染最為敏感的酶是過氧化氫酶和磷酸酶。

酶活性在指示生態系統惡化的同時也能指示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生物炭抑制土壤酶活性,堆肥促進酶活性,兩者結合則對不同的酶效果不一樣。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用FeCl3淋洗後,脲酶、蔗糖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都顯著降低,添加石灰、生物炭或黑碳後酶活性有所提高,其中石灰效果最好。

由於土壤理化性質,如土壤容重、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等,一般變化比較緩慢,對土壤短期變化不敏感,等這些性質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時,土壤肥力或質量通常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或不可逆的變化,因而無法作為土壤生態系統功能變化的早期預警指數,尋找能夠快速應答環境脅迫的土壤質量指標顯得尤其重要。學者們的目光開始投向能快速響應環境變化、反映土壤質量變化趨勢、可普遍適用於不同土壤生態系統的生化指標,如土壤酶。

5 結 語

土壤酶作為土壤質量指標,指示土壤肥力質量及土壤健康質量已為大家所接受。但不同的酶分子組成、結構不同,催化的反應不同,受眾多環境因素影響,因此,酶活性變化背後所指示的生態功能或進程需要就具體的酶、具體的生態環境來討論,並沒有像土壤物理化學性質那樣簡單普遍適用的結論。

目前大部分土壤酶的研究還是局限於測定其活性,而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尚無統一標準,用幹土還是鮮土,是否要加緩衝劑,是否要振蕩,是否要恆溫,合適的水土比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而土壤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也在興起和發展,藉助分子生物學手段將能更好地利用土壤酶來及時快速了解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趨勢,從而能更及時快速採取適宜的管理措施。

更多推薦論文

論文|安徽沿江—江南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

論文|單葉刺槐半同胞子代蟲害指數及其與葉色參數的相關性

論文|銀羽王鴿與泰森鴿雜交效果分析

論文|種植方式變化下雙季稻田氮素平衡及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論文|開花期低溫脅迫對辣椒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論文|物聯網技術在家禽養殖業的應用研究進展

論文|基於GIS的生物遷徙廊道構建方法探索及應用

論文|渾善達克沙地多倫生態站沙塵及顆粒物特徵研究

論文|轉基因大豆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進展

論文|不同預處理對猴頭菇菌渣及水稻秸稈水解性能的影響

♔採編:夏夢 ♔排版:小同

相關焦點

  • 論文|Num1和Pil1超表達菌株構建及互作關係探究
    線粒體與質膜之間的Num1蛋白簇也作為動力蛋白的皮質錨,在紡錘體的正確定位中起重要作用。動力蛋白沿著星狀微管運行,之後被錨定至細胞膜的Num1簇,以幫助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正確定位。質膜是否也在Num1簇的形成中起作用,為了研究這一問題,從實驗室之前通過Num1的Pull-Down試驗鑑定出的蛋白中,篩選出定位在細胞膜的蛋白Pil1進一步研究。目的驗證Pil1和Num1之間的互作,構建過表達Pil1和Num1的菌株,通過免疫共沉澱試驗檢測Pil1和Num1的相互作用,旨在為研究Eisosome是否在Num1簇的形成中起作用奠定基礎。
  • 論文|渾善達克沙地多倫生態站沙塵及顆粒物特徵研究
    國外在近地層沙塵濃度、水平通量和降塵量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而我國的研究主要包括沙塵天氣過程沙塵顆粒分布及水溶性離子組分特徵、PM10濃度的區域差異、沙塵期間PM2.5中金屬元素含量、氣溶膠顆粒化學組分、粒徑分布以及我國大氣降塵量的地域性分布特徵及影響因素等方面。作為京津風沙源工程建設的重點地區,經過近20年治理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此外,微球包埋法的培養條件與真正的原生態環境還有很多差異,均會影響對菌樣分離與培養的效果。但對海洋微生物研究的方向不同,方法的選擇也會有所差異。如可分離出新型菌株的方法有稀釋培養法中的48孔平板分離法、微包埋法中的瓊脂微球包埋法以及原位富集培養中的中空纖維膜室培養和分離晶片培養法等,而對弱勢菌體的反覆培養則多採用擴散盒高通量培養法。通過高通量分離培養技術對海洋微生物開展研究,意在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了解和保護,同時為解決水產水質問題提供更多有益途徑。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論文|紫外誘變結合鏈黴素抗性選育小諾黴素高產菌株
    :範一文,向慧敏,謝田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範一文,高級實驗師,從事生物製藥及其藥物分析實驗室工作紫外誘變最適照射劑量選擇結果XDBJ-CF-09菌株的單孢子懸液經過不同時間的紫外照射後進行適當稀釋,塗布於含20μg/mL鏈黴素高氏平板上,用黑紙包裹住,防止光復活作用。
  • 論文|單葉刺槐半同胞子代蟲害指數及其與葉色參數的相關性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苗圃場;3.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簡介:徐立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植物遺傳育種。*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園林植物栽培和育種方面研究。基金項目: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刺槐優異種質創製及新品種培育」(19226330D);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刺槐速生建築材林高效培育技術研究」(2017YFD0600503)。
  • 論文|3種鶇科鳥類的性別鑑定研究
    簡介:王東權,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護遺傳學。*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572018BE04)。來源:《安徽農業科學》2020年15期OSID開放科學計劃長按識別論文專屬二維碼,聽作者講述論文寫作背景,與同行交流心得體會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  研究結果顯示,撫仙湖固氮微生物多樣性高,主要類群為變形菌、浮黴菌、藍藻、擬桿菌、疣微菌門等。這也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發現擬桿菌門和浮黴菌門中有固氮菌存在。表層水體岸帶區和敞水區的固氮微生物群落有顯著差異,而且固氮微生物多樣性高及豐度高的區域出現在表層水體的岸帶區(圖)。
  • 特邀綜述推介|PVT法AlN單晶生長技術研究進展及其面臨挑戰
    最後對PVT法生長AlN單晶的發展趨勢及其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展望。本論文在詳細介紹AlN晶體結構、性質及其巨大應用潛力基礎上,針對當前PVT法生長AlN所面臨的技術難題、挑戰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展開綜述。重點聚焦PVT工藝製備大尺寸、高質量AlN體單晶,從該工藝的生長原理到AlN晶體的自發生長習性,再到PVT工藝生長AlN晶體中的三種生長策略——自發形核生長、同質外延生長、異質外延生長展開論述。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土壤動物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熱點是蚯蚓、線蟲等土壤動物及其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土壤動物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報導相對較少。並且,森林土壤動物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大型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過程至關重要。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團隊在海洋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該論文總結了該團隊及國際合作者在東亞海域近十年的調查成果,首次通過生動翔實的原位潛水攝影照片揭示了海草床中微生境的多樣性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研究表明,在滅絕事件發生前夕,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發生顯著的降低(圖1),這一特徵一直持續到了早三疊世初,指示了當時快速增強的全球性的大陸風化作用。同時,海水的Li同位素變化時段與地質歷史時期最大規模的火山作用——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的噴發時間高度吻合,表明這一時期全球性風化作用的突變很可能源自於西伯利亞火山的大規模爆發。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法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等的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研究小組在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方面取得進展,並提出了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過程概念性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