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狨猴可以作為研究帕金森症的理想模型

2021-01-17 健康一線視頻網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被稱為狨猴的小型猴子可以模擬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認知障礙等症狀。

通過開發一種可以模擬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的有效動物模型,科學家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疾病過程中導致大腦變化的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解剖後的磁共振成像(MRI)和分析等掃描可能會為患者提供新療法的潛在目標。

Marcel Daadi博士是德克薩斯生物醫學園西南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再生醫學和衰老科的負責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通過給狨猴脖子佩戴設備用來跟蹤他們的活動和睡眠。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PLOS ONE期刊上。調查人員想要看看狨猴是否也可以作為非運動症狀的有效模型。此外,科學家還對這些動物進行了錄像,以監測它們執行某些任務的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受到疾病的影響。

「大多數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研究都是用齧齒動物進行的,」作者解釋說,「但是這種疾病有一些複雜的方面,你根本無法以與人類患者相關的方式使用齧齒動物進行調查。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至關重要在他的方面,因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症狀是否是運動障礙(自願運動的異常或受損),或者你可以監測的睡眠障礙或精細運動技能。

帕金森病影響了美國的一百萬人和全世界的一千萬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僅在美國,每年就有60,000人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病。帕金森症的標誌性症狀包括震顫,運動緩慢,平衡問題以及僵硬或僵硬的肌肉。然而,包括睡眠 - 覺醒周期紊亂和清楚思考問題的非運動症狀對患者來說同樣難以處理。

「這項研究是一個偉大的第一步,」作者說。 「從長遠來看,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擴大狨猴的這些非運動症狀,並且可能包括其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如獼猴和狒狒。」

資訊出處:Marmosets serve a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原始出處:Gourav R. Choudhury et al, Charting the onset of Parkinson-like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in nonhuman primat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PLOS ONE (2018). DOI: 10.1371/journal.pone.0202770

相關焦點

  • 美國興起狨猴熱 神經學家呼籲加強研究—新聞—科學網
    這種常見的狨猴體型小、生長快、社交能力強,已經引起神經科學家的注意。現在,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使它們的大腦更容易成像,並將其作為自閉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障礙疾病的模型。「但問題是根本就找不到這種猴子。」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學家Cory Miller說。
  • 狨猴研究的前世今生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對狨猴的野生馴養、培育以及生長發育所需的條件繁育規律及某些生理、血液生化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後續研究做了良好的鋪墊▲1977第一隻SPF級狨猴誕生了1974年Neuberger首次提出狨猴可以作為研究人類營養學良好的靈長類動物模型
  • 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原標題: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一種用來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極大幫助了試圖戰勝這種疾病的研究人員。之前那些為研究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而開發出的模型都存在嚴重缺陷。自2012年該病毒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以來,已經導致近900例病例,並導致其中約1/3感染者死亡。
  • 研究發現狨猴家庭中有幼崽會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研究發現「猴寶寶」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團隊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猴寶寶」的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使當了父母的狨猴「解救他人」的利他行為概率顯著提高。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某些針對遺傳性障礙的實驗性療法能靶向作用突變的蛋白或酶類,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手段,其代替了修復破損的酶類,研究人員放大了健康酶類的功能,從而對人類大腦細胞和小鼠模型進行研究,成功減緩了帕金森疾病患者的症狀。研究者指出,野生型葡糖腦苷脂酶(GCase)的激活或許能作為多種帕金森疾病形式的潛在治療靶點。
  • 上海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庭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該研究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 上海科學家發現:家有小寶貝能促進狨猴父母的利他行為
    科研人員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 研究發現狨猴「有崽的家庭樂助人」 為精神類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21日發布消息稱,該中心的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有嬰兒期小猴子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嬰兒期小猴子的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日23時在線發表於期刊《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這一發現可應用於帕金森氏病治療。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治癒帕金森氏症的療法,大多數治療方法是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緩解病情。USCD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潛在的療法是替換損傷或死亡的神經元,重建患者被破壞的神經網絡。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如進展順利有望2023年投入應用
  • 新研究:帕金森氏症患者從打桌球中得到了明顯改善
    新研究:帕金森氏症患者從打桌球中得到了明顯改善 桌球可以作為一種可能的物理療法來治療帕金森病
  • 家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該研究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 「新發現」地中海飲食結合得舒飲食有助於延緩帕金森症發病,對女性...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近日,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由地中海飲食(MeDi)結合得舒飲食(DASH)而催生的MIND飲食有助於延緩帕金森症發病,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有趣的是,有薈萃分析顯示地中海飲食還可以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率,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同樣,得舒飲食(DASH)最初是為了減少心血管疾病而設計的,但也被發現可以促進認知健康。儘管與地中海飲食相似,但得舒飲食還包括了堅果、瘦肉和限制糖/鈉的攝入量。
  • 帕金森症可以治癒嗎
    帕金森氏病一直是老年人關注的疾病,因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患者人群是老年患者。具有各種身體機能的老年人衰弱,更容易患疾病。因此,老年人應多注意預防疾病。許多人關心帕金森症是否可以治癒。讓我們看一下下面的文章。
  • 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該研究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 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症中可能缺少的神經化學信號
    西北大學的兩位神經科學家首先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將多巴胺傳遞到負責運動和學習/獎勵行為的重要大腦區域,從而確定了帕金森氏病中可能缺少的神經化學信號。研究的資深作者丹尼爾·唐貝克說:「數十年來,所有多巴胺神經元都以某種方式參與了運動和獎勵,這已成為教條。」「現在,在我們的錄音中是如此明顯地存在著不同種類的神經元。我們可以從行為動物中真正地看到這一點。我們的發現可能會幫助回答有關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神經系統奧秘的許多問題。」
  • 動物|狨猴及其飼養、繁育和照護
    表現為:狨猴性成熟時間短,18個月即可以達到性成熟;繁殖力高,每胎可以產1-4個胎兒,通常在人工輔助繁育的情況下這些胎兒都可存活。因此,相對於恆河猴和食蟹猴,狨猴在轉基因和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構建上更具有優勢。狨猴大腦平滑無溝回,這給腦成像或電生理結果的解讀帶來便利,可能是開展光遺傳學操作和研究更為合適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
  • JPD:帕金森症的起源——腸道還是大腦?
    近日,在《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論文中,科學家們猜測帕金森症可以分為兩種亞型:第一種起源於腸道的外周神經系統(PNS)並擴散到大腦;第二種起源於大腦或者通過嗅覺系統進入大腦,然後擴散到腦幹和周圍神經系統。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2019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症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Cell Res:意外發現!維生素B12或許可以治療遺傳性帕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