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2020-08-30 中科院之聲

2020年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的合作研究。

該研究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利他行為是一種自願的、對其他個體有利,但對自身沒有益處甚至付出代價的一種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譬如古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俠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願景,近有「樂於助人」,「誠信友善」的諄諄教導。而在一些疾病中,比如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因此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也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不過,由於缺乏合適的模式動物,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以人類為實驗對象,也有少量研究採用嚙齒類動物作為實驗對象,前者無法進行侵入式操作來研究神經環路問題,而後者的社會性弱,社會活動較少,行為模式單一,都存在明顯弊端。相比之下,狨猴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圖1A),具有與人類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結構、共同撫育後代、實驗技術成熟等優點,且狨猴間存在食物分享、相互幫助、安撫等豐富的社會行為,提示狨猴可能是研究利他行為的理想動物模型。

因此,該研究利用狨猴作為模式動物,建立了基於解救行為的實驗範式(圖1B),該範式主要將一隻狨猴囚禁在四周被水包圍的「孤島」中,岸上的另一隻狨猴作為潛在的施救者需要克服困難跳入「孤島」中開門將被囚禁者放出,讓其回到安全的岸上。

通過該範式,研究人員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家庭成員(父母、哥哥姐姐)對解救「嬰兒」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相比之下,如果用食物替換「嬰兒」,狨猴不會跳入島中,說明解救「嬰兒」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動機甚至大於獲取食物。該解救「嬰兒」的行為隨著「嬰兒」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當幼年狨猴長到兩個月大之後,狨猴父母就完全不會跳入島中實施解救行為。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嬰兒」的叫聲可以直接誘導成年狨猴解救「嬰兒」(圖1C),更有趣的是「嬰兒」叫聲還可以促進狨猴父母之間的互相解救(圖1D)。以上的所有解救行為只存在於擁有「嬰兒」的狨猴家庭,而沒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則幾乎沒有類似的解救行為。因此,家庭中有「嬰兒」的存在可以促進狨猴的利他行為。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手段發現家庭中有「嬰兒」的狨猴父母聽到「嬰兒」叫聲(相對於打亂的「嬰兒」叫聲)時,其聽皮層和島葉皮層等腦區會被特異性激活(圖1E),而家庭中沒有「嬰兒」的成年狨猴則在這些區域沒有明顯的激活,提示這些腦區可能與利他行為有關,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該研究在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龔能博士和腦智卓越中心梁智鋒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黃俊鋒和助理實驗師程小春共同完成,實驗室成員章世昆、常亮堂、李學波等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蒲慕明院士的大力支持。本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的資助。

圖1.(A)狨猴父母背著「嬰兒」;圖1(B)基於解救的利他行為實驗範式示意圖;圖1(C)隔絕「嬰兒」相關的視覺信息或者直接替換為喇叭播放「嬰兒」叫聲可引起狨猴解救行為(囚禁盒背面透明,施救者入島後可觀察到裡面物體);圖1(D)配偶間互相解救時,放置一隻隱藏的「嬰兒」狨猴或播放「嬰兒」狨猴叫聲,可增加家庭中有「嬰兒」的狨猴配偶間互相解救行為。圖1(E)清醒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家庭中有「嬰兒」的狨猴其聽皮層、島葉皮層等腦區被「嬰兒」叫聲顯著激活,而無「嬰兒"家庭的狨猴則沒有顯著激活

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2020年8月20日23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利他主義」並非人類獨有?上海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庭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21日報導;20日晚間,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研究發現狨猴家庭中有幼崽會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上海科學家發現:家有小寶貝能促進狨猴父母的利他行為
    而在一些疾病中,比如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因此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也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昨夜,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 「家有兒女」心更軟?研究發現「猴寶寶」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圖(C)隔絕嬰兒相關的視覺信息或者直接替換為喇叭播放嬰兒叫聲可引起狨猴解救行為(囚禁盒背面透明,施救者入島後可觀察到裡面物體);圖(D)配偶間互相解救時,放置一隻隱藏的嬰兒狨猴或播放嬰兒狨猴叫聲,可增加家庭中有嬰兒的狨猴配偶間互相解救行為。
  • 研究發現狨猴「有崽的家庭樂助人」 為精神類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狨猴利他行為研究。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申海 鄭瑩瑩)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一些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科普一下 | 狨猴營救實驗,抱歉╮(╯-╰)╭年紀小真的是有特權
    狨猴和人類相似,是少數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動物,而且夫婦共同撫養猴寶寶,尤其是狨猴爸爸,是非常盡責的「奶爸」。而且狨猴像人類一樣,會做出利他舉動,對於非家庭成員的狨猴,也會和他們分享食物、不求回報。因為其社會行為和認知與人類接近,狨猴一直是生物學家對照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幫手。
  • 狨猴--拇指猴
    狨猴的視力非常敏銳,並且和人類一樣同時靠兩隻眼睛準確判斷物體的遠近,從而能在叢林中跳躍翻飛、來去自如。不過,狨猴對色彩的識別沒有我們厲害,所有的雄性狨猴都是紅綠色盲。有趣的是,雌性狨猴中只有一部分是紅綠色盲,另一部分和我們一樣有正常的色彩視覺。 [2]狨猴的叫聲非常豐富,和鳥類的叫聲類似。它們有些叫聲的頻率甚至超出了人耳的識別範圍。它們的聽力也進化得很出色。
  • 狨猴研究的前世今生
    狨猴有著明確的來源且質量有保證對實驗室環境和人為刺激的適應能力強並且採血及肝活組織檢查後的恢復速度較快其血常規及血清生化酶測定結果與人類近似因此狨猴是人類A型肝炎研究很好的動物模型  主要有以下幾種病毒引起的腫瘤由Rous肉瘤病毒所引起的腫瘤貓科的felen肉瘤病毒的腫瘤猿猴肉瘤病毒I型引起的腫瘤由泡疹病毒引起的種淋巴腺瘤
  • 超萌寵物——狨猴
    狨猴的性格特點        狨猴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它的尾巴比身子長  狨科有3屬35種之多,是產於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類,狨猴的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新生猴只有蠶豆般大小,重13克。各種狨皆活潑可愛溫順且脆弱,易馴養。
  • 人類基因植入狨猴胚胎後,狨猴大腦變強了!
    這樣的實驗並非只存在於假設階段,已經有科學團隊做了相關的實驗。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關於狨猴胚胎實驗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日本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順利完成了一項特殊實驗。這項實驗就是將人類獨有的ARHGAP11B基因植入狨猴胚胎中,然後觀察實驗結果。
  • 人類基因植入狨猴胚胎後,狨猴大腦變強了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關於狨猴胚胎實驗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日本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順利完成了一項特殊實驗。這項實驗就是將人類獨有的ARHGAP11B基因植入狨猴胚胎中,然後觀察實驗結果。
  • 美國興起狨猴熱 神經學家呼籲加強研究—新聞—科學網
    作為回應,該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計劃推出擴大狨猴研究的資助。包括Miller在內的狨猴研究人員正在共同努力,幫助新的實驗室飼養動物。 當Miller的實驗室在2009年開始用狨猴作研究時,許多研究獼猴(最受歡迎的實驗室猴子種類)的同事甚至不知道狨猴也是猴子。「他們說,『那是落基山脈的花慄鼠嗎?』」他說,「現在,所有這些人都想用狨猴。」
  • 動物|狨猴及其飼養、繁育和照護
    由此可知資源不足是個阻礙狨猴使用的最大難題。另一個問題是缺少關於狨猴飼養管理和照顧的標準化指導原則。狨猴對於飼養、飼餵、環境豐富等方面有獨特的需求。目前國內有經驗的飼養操作人員不多,需要培訓更為專業的狨猴繁育和飼養管理人才。狨猴的標準化飼料和營養指標要求也未建立。
  • 一男子非法出售「狨猴」被判刑
    」(雌雄各1隻)先後繁殖4隻小「狨猴」並通過網際網路「百度貼吧」發布出售「狨猴」信息2018年7月25日陳某攜帶2隻「狨猴」乘車到福建泉州市與黃某某完成交易獲利人民幣3萬元2018年7月30日被告人陳某攜帶1隻「狨猴」到荊州家居建材大市場與安某(化名)以人民幣2萬元交易時被民警現場抓獲後將另一隻「狨猴」查獲經鑑定
  • 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原標題: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一種用來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極大幫助了試圖戰勝這種疾病的研究人員。之前那些為研究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而開發出的模型都存在嚴重缺陷。自2012年該病毒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以來,已經導致近900例病例,並導致其中約1/3感染者死亡。
  • 研究表明:用白噪音幫助嬰兒入睡弊大於利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 英媒稱,很多父母在夜裡用手機APP或專門的設備給嬰兒播放白噪音,幫助他們入睡。一項研究表明,用白噪音來幫助嬰兒入睡可能弊大於利。  專為嬰兒設計的所謂「睡眠機器」在網上的售價僅為20英鎊,而播放這種噪音的手機APP是免費的。巴斯納說:「如果這些APP或機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也沒什麼關係。」他說:「但它們可能有負作用,因此我會非常謹慎。我不會大張旗鼓地推薦他們,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它們真的有用。」
  • 狨猴實驗揭秘人類進化,人類特異性基因可引起新皮質擴張
    前有研究表明,人類特異性基因ARHGAP11B,在小鼠和雪貂中會引起新皮質(neocortex)變大,大腦體積進而增大,但其與靈長類動物進化的相關性尚不清楚。結合先前研究得出結論:ARHGAP11B引起了新皮質變大,從而促進人腦進化。他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人類特異性基因的興起ARHGAP11B基因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認為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一定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
  • 父母須知,嬰兒能認出物體來,是他智力走向成熟的先兆
    ,握住、轉動、伸手拿東西,也促進了他的意識的發展,他意識到,物體是永久不變的,每一個都有它的自主性。到第五個月時,他發現,在他的周圍,或多或少,總有一些東西神秘地消失後又重新出現。他能伸手抓到東西,使他產生了這樣一個印象;即那些東西在那邊,和他自己分開了。當他握著一個東西時,他能感覺出它的形狀,即使他轉動它,把它拉近或者拉遠,使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時,他的腦海中仍能保持原來的形狀不變。如果他把它們弄掉了,他還會試著再撿起來。如,他會歪著身子找他掉到地板上的東西,而不只是盯著他掉東西的地方看。
  • 狐狸、狨猴、小浣熊……居民將樓頂建成「動物園」
    前不久北京森林公安接到群眾舉報,說是在昌平區天通苑某小區的32層頂層,一戶人家裡邊養的動物,連動物園都少見,60隻小浣熊、1隻狨猴、2隻獼猴、還有7隻狐狸,而且好多都是國家保護動物,那這戶人家是幹什麼的,養這麼多動物幹啥啊?